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A、B、C组,各组34例,A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B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C组产妇未采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及宫缩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记录各组治疗30 d后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持续时间明显较C组延长,活跃期持续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宫颈口开至2 cm和cm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产妇在活跃期、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均高于较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产妇潜伏期开始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高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收治的80例高龄无痛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产妇应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产妇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镇痛效果、VAS评分、Bromage评分、自控镇痛追加次数、产程时间、24 h的新生儿窒息情况与24 h泌乳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VAS评分在三个产程时间内评分明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Bromage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第三产程观察组的Bromage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观察组产妇的自控镇痛追加次数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比例略低于对照组,但是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高龄产妇分娩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显著,镇痛追加药剂量少,产程时间短,安全有效,有利于产妇产后分泌母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复合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60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例.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Ⅱ组:笑气吸入分娩镇痛;Ⅲ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分别观察三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血氧饱和度、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和孕周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Ⅲ组时间与Ⅱ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比较:Ⅲ组与Ⅰ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Ⅱ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Ⅲ组与Ⅱ组1分钟的Apgar评分均大于Ⅰ组(P<0.05),5分钟Apgar评分三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的血氧饱和度及剖宫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明显优于单纯的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方式或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其镇痛效果良好,对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小,是分娩镇痛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持续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本院)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01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当产生确切的镇痛效果,进入第二产程后,观察组的51例产妇采用0.4μg/m L舒芬太尼以及0.08%罗哌卡因进行持续镇痛分娩;对照组的50例产妇则在宫口开全后,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泵内的局麻药物,直到分娩结束。比较两组产妇催产素的使用率,宫口扩张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按压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的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产妇修复会阴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产妇对于第二产程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催产素的使用率、宫口扩张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按压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次数、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自然分娩率)、第一产程镇痛时间、第一以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小于8分的新生儿所占的比例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修复会阴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妇对于第二产程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评分无明显的影响,但可显著提高产妇对第二产程镇痛和修复会阴部时镇痛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足月妊娠初产妇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90)和对照组(n=90),治疗组采用4μg舒芬太尼复合3 mg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按阴道分娩常规处理,未用任何止痛措施。观察镇痛5 min、10 min、30min、60 min时VAS评分,比较两组产妇的阴道出血量、产程、顺产率、剖宫产率,观察两组镇痛显效时间、镇痛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5 min,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镇痛后10 min、30 min及60 min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镇痛显效时间、阴道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程、镇痛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顺产率和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产妇的顺产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对于无痛分娩镇痛效果较好,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羟考酮、舒芬太尼用于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epidural controlled analgesia,PCEA)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的初产妇210名,随机分为3组,羟考酮(O)组采用0.1 %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硬膜外镇痛、舒芬太尼(S)组采用0.1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C)组采用0.1 %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每组70例。记录患者入室(T0)、首剂量给予10 min(T1)、30 min(T2)、宫口全开(T3)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产程时间和出生后1 min、5 min 新生儿Apgar 评分。分别抽取T0、T2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娩出(T4)后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结果: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疼痛缓解,O组、S组与C组在相应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起效时间快于O组、C组,O组持续时间长于S组、C组(P<0.05)。S组、C组较O组NO浓度显著降低,O组较S组、C组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三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羟考酮起效时间快,镇痛时间长,可延缓母婴NO降低时间,降低皮质醇浓度,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且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应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拟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80例,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0.75%罗哌卡因0.33 m L(2.50 mg)、0.50 m L(3.75 mg)、0.67 m L(5.0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无痛分娩,L2~L3间隙穿刺,头侧置管行PCEA,宫口开全时停止PCEA。比较三组镇痛前(T0)、镇痛15 min(T1)、宫口全开(T2)、胎儿娩出(T3)、胎盘娩出(T4)及缝合会阴(T5)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统计各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开始至宫口全开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统计各组达目标麻醉平面时镇痛药物用量及产妇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各组产后出血量及最终分娩方式,采用新生儿阿氏评分法(Apgar)评定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行脐血血气分析,统计各组分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T5时点三组VAS评分均较T0时点降低(P<0.05),B、C组T1~T5时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三组改良Bromage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镇痛起效时间较A组更快,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较A组缩短,达目标麻醉平面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均较A组减少(P<0.05),B、C组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出血量、最终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pH值、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0.50 m L(3.75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在无痛分娩中镇痛效果满意,对产程、宫缩、母婴影响小,具有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分离优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非药物分娩镇痛仪(导乐仪))联合导乐陪伴对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产科住院传统方式分娩的45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2016年9月~2017年9月应用导乐仪联合导乐陪伴分娩的50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活跃期的疼痛评分、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初乳分泌时间、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中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明显降低,总产程明显缩短,经阴分娩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12.3±38.6 m L,明显低于对照组(152.7±80.5 m L,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12.8%,P0.05),初乳分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抑郁倾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药物分娩镇痛仪联合导乐陪伴分娩缩短了产程,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了产后出血,也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和产妇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桂靖  董巍檑 《蛇志》2015,(2):130-131,153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帕瑞昔布钠+1%罗哌卡因组)30例,B组(舒芬太尼组)30例。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麻醉。于缝合前即刻,A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1%罗哌卡因15ml逐层浸润切口周围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B组静脉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4μg(4ml),行自控静脉镇痛。分别记录术后4、8、16、24h(T1、T2、T3、T4)的疼痛、镇静、恶心呕吐评分,疼痛情况用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静程度以Ramsay评分法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B组各时点Ramsay评分均高于A组,T2、T3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T2、T3时点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1%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患者的镇静水平,减少了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 0 1%布比卡因及芬太尼 5 μg/ml混合液硬膜外分娩镇痛的 30 0例产妇作为镇痛组 ,将未用任何镇痛药的 30 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及缩宫素应用等。结果 :镇痛组 30 0例产妇中显效 90 33% (2 71/30 0 ) ,有效 9 6 7% (2 9/30 0 ) ,总镇痛有效率 10 0 % ;镇痛组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镇痛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剖宫产率则以对照组为高 (P <0 0 5 ) ;两组羊水粪染率、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缩宫素应用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肛肠疾病日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肛肠疾病日间手术的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其中A组麻醉时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 L,B组麻醉时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5%罗哌卡因20 m L,C组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75%罗哌卡因20 m L。比较三组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比较三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的呼吸循环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记录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镇痛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P0.05),但B组、C组镇痛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30 min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A组短,且C组短于B组(P0.05),而B组、C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长,且C组长于B组(P0.05);B组、C组Bromage评分1分人数均较A组少,且C组少于B组(P0.05),B组、C组Bromage评分2分人数均较A组多,但C组较B组少(P0.05),C组Bromage评分3分人数较A组和B组多(P0.05),三组Bromage评分4分人数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但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0.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肛肠疾病日间手术的镇痛效果、麻醉效果优于0.3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但是0.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0.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是肛肠疾病日间手术中更为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镇痛、应激指标及抑郁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的18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A组胎儿娩出后即刻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术后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B组和C组胎儿娩出后不给予艾司氯胺酮,用生理盐水代替;B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与A组相同,C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三组产妇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疼痛程度[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镇静程度(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三组术前1 d和术后1 d的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比较三组术前1 d和术后3、7 d抑郁程度[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比较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T2、T3时A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B、C组(P均<0.05),T1、T2时A组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明显低于B、C组(P均<0.05),T1、T2、T3、T4、T5时A组PRI情感分明显低于B、C组(P均<0.05),T1时A组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明显低于B、C组(P均<0.05)。T1、T2、T3、T4、T5时,三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三组NE、Cor、ACTH水平均较术前1 d显著升高(P均<0.05),术前1 d和术后1 d,三组NE、Cor、AC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7 d时A组EPD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1 d和同时间B、C组(P均<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围术期镇痛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轻产妇术后早期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的分娩方法(自然分娩、无痛分娩、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其中,自然分娩组15例,无痛分娩组26例、剖宫产组39例。记录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第一、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等母婴结局,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且检查产妇的盆底肌力,记录自然分娩组、无痛分娩组、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无痛分娩组的第一、第二产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无痛分娩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三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不但能减轻分娩疼痛程度,还能减轻对盆底组织功能的损伤,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会阴完整度、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8月~2020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220名,根据第一产程是否应用低频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分为观察组112例及对照组10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为自愿接受低频神经和肌肉电刺激镇痛的产妇,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剖宫产、会阴侧切及裂伤、残留、新生儿结局、产后出血、产后血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剖宫产率、部分胎膜残留发生率、分娩后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总产程和第一产程时间显著长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侧切率、裂伤率、出血量、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容量均较分娩前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有效缩短第一产程,降低残留率、剖宫产率及产后感染风险,加快子宫复旧;对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等无影响,且不影响围产儿结局,能够降低产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究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40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100例)、试验A组(n=100例)、试验B组(n=100例)和试验C组(n=10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试验A、B、C组,分别采用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四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各产程时间,体重指数(BMI)、随机血糖、内脂素、脂联素的水平,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结局。结果:试验A、B、C组的自然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A组的自然分娩率均高于试验B组、试验C组(P<0.05),试验B组、试验C组的自然分娩率对比无差异(P>0.05);对照组、试验A、B、C组自然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试验A、B、C组的BMI指数、随机血糖、内脂素、脂联素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A组的BMI指数、随机血糖、内脂素、脂联素的水平均低于试验B组、试验C组(P<0.05),试验B组、试验C组的BMI指数、随机血糖、内脂素、脂联素的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试验A、B、C组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A组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试验B组、试验C组(P<0.05),试验B组、试验C组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试验A、B、C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A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试验B组、试验C组(P<0.05),试验B组、试验C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均能够提高糖尿病孕妇妊娠的自然分娩率,降低BMI指数、随机血糖、内脂素、脂联素的水平,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改良新生儿不良结局,其中门冬胰岛素的疗效最好,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