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和Snai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中的表达。方法:选取40例EMs患者(实验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同时获取20例非EMs患者(对照组)的正常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Snail、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在各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其表达水平。结果: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EMT间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Snai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Snail、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β-catenin表达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例异位内膜组织标本、20例在位内膜组织标本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用病理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2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D44v6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分泌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增生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在各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不规律。异位内膜组中,CD44v6和MMP-2在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s组织中MMP-2和CD44v6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EMs不同分期组织中MMP-2和CD44v6之间亦呈现正相关性(r=0.623,P0.05)。结论:MMP-2和CD44v6在EMs异位内膜中高表达,且有正协同作用,二者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异位内膜组织标本、40例在位内膜组织标本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和MMP-2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D44v6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分泌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增生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在各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不规律。异位内膜组中,CD44v6和MMP-2在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s组织中CD44v6和MMP-2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EMs不同分期组织中CD44v6和MMP-2之间亦呈现正相关性(r=0.623,P0.05)。结论:CD44v6和MMP-2在EMs异位内膜中高表达,且有正协同作用,二者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与细胞间粘附作用的丧失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claudin-7和β-catenin在正常、增生和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7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laudin-7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二者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claudin-7的表达依次减低,阳性率分别为96.7%,66.7%和39.5%,三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β-catenin在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异位表达率分别为40.7%和74.4%,均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3%)(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β-catenin的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claudin-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β-catenin的异位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Claudin-7的表达和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1)。结论Claudin-7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在此过程中claudin-7逐渐缺失以及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可能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分泌期与增生期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情况,并以同期我院40例正常者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给予NRS疼痛评估,比较其NCAM的表达。结果:8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均存在NCAM表达,40例正常内膜腺上皮有38例存在NCAM表达,2例正常内膜无表达。NCAM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CAM在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表达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NRS评分呈现明显正相关(r=0.824,P0.05)。结论:NCAM在异位子宫内膜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与患者痛经程度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EMs患者异位内膜36例、在位内膜36例及正常内膜中的MMP-2、MMP-9、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MMP-9、VEGF在异位内膜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4%、91.7%和91.7%,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正常内膜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内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MP-2、MMP-9、VEGF的表达可用于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趋化因子CCR7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上的表达,探讨趋化因子CCR7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CCR7在正常对照的子宫内膜和AM的异位子宫内膜及OEM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组织中表达水平。结果 CCR7主要在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表达,CCR7受体的表达水平在AM组及OEM组的异位、在位子宫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CCR7受体的表达水平在AM组及OEM组的异位内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urvivin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MS)、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y endometri-osis,OEMS)的在位、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标本中Survivin和MMP-9的表达。结果 (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urvivin、MMP-9均呈弱表达或无表达。在EMS三个病例组中,无论是在位内膜还是异位内膜组织Survivin、MMP-9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分别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AM、AWEMS、OEMS三个病例组中,仅在增生期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Sur-vivin、MMP-9的表达分别高于在位内膜同类细胞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则呈不规律表达。(3)在AM、AWEMS、OEMS三个病例组中,限定相同组织部位、相同细胞类型,增生期与分泌期Survivin、MMP-9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周期性。(4)在AM、AWEMS、OEMS三个病例组中,限定相同生理期、相同组织部位比较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Survivin、MMP-9的表达:腺上皮细胞显著高于间质细胞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MS三个病例组之间,限定相同生理期、相同组织部位、相同细胞类型,组间分别比较Survivin或MMP-9的表达水平:Surviv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仅分泌期MMP-9在AWEMS腺上皮细胞的表达(4.45±0.18)和AM腺上皮细胞的表达(4.68±0.17)高于OEMS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表达(2.13±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和MMP-9在EMS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高表达可能是内异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有协同作用,在位内膜异常是EMS发病的决定性因素,腺上皮细胞高表达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AM、AWEMS、OEMS三个病例组中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可能受发病诱因、腹腔内环境及多种相关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0.
ER和PRmRNAs在内异症子宫内膜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异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 ,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模型组在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异症模型组异位内膜ER/PRmRNA比值大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ER/PRmRNA比值 (P <0 .0 1)。结论 :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ERmRNA表达的相对增高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标本中NGF、Trk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痛经的关系。结果:①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在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在位内膜组无显著差异。②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7,P=0.000;r=0.662,P=0.000)。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痛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q PCR法检测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62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3例不孕症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和TS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间质细胞中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比明显降低(p=0.001),而TSP-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01)。VEGF mRNA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子宫内膜组织(p0.001),而TS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01)。VEGF mRNA在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TSP-1 mRNA的表达与后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21)。血管形成相关基因VEGF和TSP-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细胞中表达不同,其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系由于体内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环境影响了子宫内膜稳态,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造成患者生育力减弱和不良妊娠结局.通过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与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中MUC16的相对表达量,本文探讨MUC16与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关系,为临床上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PCOS患者的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提供一条新的可能途径.方法:选择PCOS患者子宫内膜、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各2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16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1)MUC16在月经周期各期均有表达,在分泌中期表达最强.(2)PCOS组MUC16的表达较分泌中期组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2)PCOS患者子宫内膜中MUC16表达异常可能使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推测其与胚胎不能正常着床或着床后发育不良、导致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异位内膜及MMP-2、TIMP-2、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育龄妇女正常分泌晚期子宫内膜注入裸鼠盆腹腔,建立EMs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予雌激素(E)、孕激素(P)、雌激素+孕激素(E+P)及对照(C)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术后18天处死裸鼠,取异位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PV6001/6002法)检测各组异位内膜MMP-2、TIMP-2、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种植前子宫内膜比较.结果: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MMP-2、VEGF蛋白表达增强,TIMP-2蛋白表达减弱(P均<0.01);E组、P组、E+P组MMP-2/TIMP-2比值及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P均<0.01).E+P组同E组相比MMP-2/TIMP-2比值及VEGF蛋白表达无差别(P均>0.05).结论:异位内膜的侵袭性和血管新生能力增强,且对激素的反应不同于正常内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DM2和TBX2基因在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亲生物素基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2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41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4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和TBX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MDM2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均无强阳性表达,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1%和51.11,明显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的强阳性表达率为51.11%(23/45),明显高于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中的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Ⅱ、Ⅲ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级(72.41%vs 13.33%,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TBX2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5%,45%和72.7%。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BX2基因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TBX2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MDM2、TBX2基因在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两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软骨蛋白39(YKL-40)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YKL-40和NF-κB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YKL-40、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5%、62.5%、35%及88.5%、57.5%、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月经周期YKL-40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NF-κB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和NF-κB在三种内膜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305,0.267和0.457(P<0.01)。结论:YKL-40和NF-κB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ipo13、c-kit、CD146、bcl-2和bax在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收集本院2010年3-7月行宫腔镜手术取得的40例子宫内膜息肉(病例组)与40例正常内膜组织(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ipo13、c-kit、bcl-2和bax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po13、CD146、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无论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期或分泌期,EP中ipo13、c-kit、CD146和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均比同期正常子宫内膜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干/祖细胞活性异常和子宫内膜凋亡减少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有关,其中子宫内膜干/祖细胞活性异常使内膜凋亡减少可能是EP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大鼠肾阳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的治疗作用,并以FoxO1介导的细胞自噬为切入点阐明其治疗EM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雌性SD大鼠100只,8~10周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20只。采用自体移植法结合冰浴复制肾阳虚血瘀型EM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给予补肾温阳化瘀方颗粒水溶剂灌胃,西药组给予孕三烯酮悬浮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纯净水灌胃,各组连续灌胃3周。给药结束后采用机械性电子测痛仪测定机械痛阈值,计算脏器指数; HE染色观察在位内膜及异位灶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在位内膜及异位灶组织FoxO1、NF-κB、Beclin-1、LC3的蛋白定位表达; RT-PCR检测在位内膜及异位灶FoxO1、NF-κB、Beclin-1、LC3-I及LC3-II mRNA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测定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FoxO1、NF-κB、Beclin-1、LC3-I及LC3-II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FoxO1、NF-κB、Beclin-1、LC3-I及LC3-II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在位内膜及异位灶的FoxO1、NF-κB、Beclin-1、LC3-I及LC3-II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O1、NF-κB及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参与EMs疾病的的发展并具有协同作用,补肾温阳化瘀方具有改善EMs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降低FoxO1、NF-κB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s2,TFF2)及雌激素受体ERa,ERβ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82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TFF2,ERa和ERβ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TFF2,ERa和ER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FF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7%(16/2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3%(47/82),TFF2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FF2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浸润程度无关。ERa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8%(13/14),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4%(19/2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7%(44/82),ERa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Ra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关(P<0.05),与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ERβ在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6%(11/14),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7%(16/22),在8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8%(40/82),ERβ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Rβ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与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TFF2、ERa和ERβ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雌激素靶基因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c-myc与cyclin D1的表达与患者分期、血清CA125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EMS患者30例(病例组)和同期因其它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病例组的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及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和正常腹膜中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清CA125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位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组c-myc和cyclin D1表达增强;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组织的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c-myc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但与患者血清CA125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靶基因c-myc和cyclin D1的共同表达增加有关,与不同分期、CA125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