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光回退是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根据初次手术方式、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回退度数,在充分评价角膜情况后合理选择增效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本文就两者术后屈光回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不同增效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同轴常规切口与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研究组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最佳矫正视力、平均超声能量、角膜散光程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泪液炎性因子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能量、术中前房稳定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泪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相比,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在改善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理想的动物模型研究对于探索DN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早期作出诊断、发现临床相关治疗靶点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评价干预措施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现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DN啮齿动物模型展开综述,探讨不同DN啮齿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牙菌斑显示剂在日常生活中辅助维护口腔卫生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300名居民进行《牙菌斑显示剂产品的认知程度及接受意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菌斑显示剂在人群中的接受认知及接受意愿等;以4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牙菌斑显示剂组、巴氏刷牙法对照研究,观察菌斑显示剂的应用效果。结果:81.5%的调查对象之前未听说过牙菌斑显示剂,但大部分人愿意尝试使用。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意愿最高;应用牙菌斑显示剂组除在上颌后牙区颊侧的菌斑清除率低于巴氏刷牙法外,两组间菌斑清除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有牙菌斑显示剂刷牙清除牙菌斑与巴氏刷牙法效果基本一致,易于掌握,开发该类产品对于提升口腔健康有作用,在日常口腔保健品中应用牙菌斑显示剂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方法:观察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100例(100眼),于术前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记录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CD)、六角形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PH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在术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ECD, PHC在两组均下降,CV升高(P0.05),CCT出现明显波动,糖尿病组在术后一周达到峰值。ECD,CV和PHC在术后各时间点出现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远期内,糖尿病组的角膜内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较非糖尿病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恶性克隆性增殖引起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CML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研究表明,CML小鼠模型可以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转基因和白血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三种方法建立的CML小鼠模型均可用于CML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评估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通过血常规、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等检测手段,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本文就近年来CML小鼠模型的建立、鉴定及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角膜是重要的屈光间质,约占眼光学系统总屈光力的70%;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可表现出复杂的生物力学性质。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获得的生物力学参数也更加精确。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团队将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同临床相结合,发现当角膜形态发生变化时,其生物力学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的测量来判断病变的发展程度,也可以根据所测得的力学参数来进行手术设计,甚至可以初判患者的愈后情况。但在角膜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仍缺乏深度,对其与部分临床疾病的联系仍缺乏充分的认知,仍需探讨如何将角膜生物力学检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本文将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离体、活体测量方法及其目前在圆锥角膜、青光眼、翼状胬肉、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的矫正等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磁外科相关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临床探索应用,钕铁硼磁体体内植入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植入人体的磁体表面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人体不同植入部位生理环境不同,对表面改性的要求也不同。目前钕铁硼磁性材料体内植入表面改性方法多样,但用于人体内不同部位的表面改性效果尚不确切,且缺乏系统的评价。该文详细总结了现有医用钕铁硼磁体表面改性方法,针对现阶段表面改性存在的问题提出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5q31染色体上的TGFBI突变使TGFBIp在角膜前弹力层和基质层异常聚集以及代谢的障碍,导致患者双侧角膜进行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的浑浊,造成视力的进行性损害。目前报道的TGFBI突变至少有66种,其中至少有10种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有关,由于基因型的差异、纯合子以及杂合子的区别,患者表现型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共聚焦显微镜、基因诊疗等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正确诊断,目前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角膜移植和激光消融治疗,但由于术后复发甚至加重的原因,并不能使患者满意。由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动物模型的建立,锂或者基因治疗等方法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9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使用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切除术,观察组使用玻璃体切割术+超声乳化吸除术。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泪液白介素(IL)-2、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泪液分泌试验(SIt)的结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泪液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L显著低于对照组,BUT、SI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囊膜浑浊、虹膜新生血管、角膜水肿、干眼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改善泪液分泌,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测。于术前、术后2周检测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计算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降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术能在短期内更快的提升患者视力,且对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小,但两种手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基本一致,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75,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75,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眼压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加,但B组小于A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改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鼠不同组织器官中环状RNA的表达量在年老与年幼中的差异,揭示环状RNA与衰老的联系。方法:通过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总RNA的提取,分别逆转录,并扩增circUSP34、circTCF4、circTCF20、circZFP64、circPWWP2A、circLIN54,通过凝胶电泳比较其在年轻小鼠与年老小鼠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明确上述环状RNA与衰老的联系。结果:环状RNA在不同年龄小鼠的组织器官中存在广泛性的差异性表达,不同组织不同环状RNA有着不同的表达量的改变,其与衰老存在联系。在卵巢中除circTCF4,其余五种环状RNA表达量均与年龄负相关;在肾脏中,除circTCF4与circPWWP2A,其余与年龄呈负相关;在乳腺中只有circUSP3与衰老呈负相关;而在肠道与生长相关的只有上述后三种环状RNA,均呈正相关。其他样本与组织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相关性,具体在结果体现。结论:环状RNA的表达量在组织中与年龄的增大有着显著相关性,环状RNA可能广泛地参与了不同的衰老通路,起到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其在衰老的产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