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谷物发酵物对产后缺乳小鼠促进泌乳的功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分娩时间相差不超过24 h的KM小鼠,随机分为缺乳模型组、正常组、雌二醇组(17α-雌二醇,1 g/kg)和谷物发酵物组(24 mL/kg),每组6只。产后第3 d起,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溴隐亭(1.6 mg/kg)建立产后缺乳模型,共10 d。观察仔鼠、母鼠体重变化,每日泌乳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催乳素(PRL)水平、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学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催乳素受体(PRLR)、β-酪蛋白(β-casein)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雌二醇组及谷物发酵物组仔鼠窝重增加量,泌乳量,血浆PRL水平,乳腺中PRLR和β-casein的表达均高于缺乳模型组(P<0.05) ,母鼠体重减少量低于缺乳模型组(P<0.05),谷物发酵物组与缺乳模型组相比乳腺小叶面积明显变大,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明显减少,腺泡大量增生,小叶内腺泡腔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上。结论:谷物发酵物对溴隐亭诱导的产后缺乳母鼠有促进泌乳作用,泌乳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PRL及其受体、β-case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产后正常小鼠泌乳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初步探究葛根素对产后正常小鼠的安全性。方法:将雌、雄KM小鼠以3:1比例合笼配种,得到孕鼠饲养至分娩。分娩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葛根素低剂量(18 mg?kg-1)、高剂量组(72 mg?kg-1),每组8只。从产后第3 d起,每天灌胃一次,共10 d。观察小鼠每日泌乳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催乳素(PRL)、孕酮(P4)、雌二醇(E2)含量,HE染色观察乳腺、肝、肾、子宫、卵巢组织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组织中催乳素受体(PRLR)、酪氨酸激酶 2(JAK2)和信号传导与激活因子5a(STAT5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从给药的第6天起,葛根素低剂量组的泌乳量显著升高(P<0.05);葛根素低、高剂量组均可见乳腺小叶内腺泡明显变大,分泌物明显增多,且低剂量组更为明显;葛根素低、高剂量组血清PRL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葛根素低剂量组PRLR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葛根素高剂量组PRLR、JAK2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葛根素低剂量组PRLR、JAK2、STAT5a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葛根素高剂量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低剂量对产后正常小鼠有一定促进泌乳作用,高剂量时对泌乳作用不明显。葛根素低、高剂量均未对产后正常小鼠的肝、肾、卵巢和子宫产生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降乳散对大鼠催乳素(PRL)瘤组织表达Pit-1的作用。方法用皮下植入雌激素的方法制备大鼠PRL瘤模型,将成功诱发出PRL瘤的大鼠随机分2组,分别给予安慰剂和中药降乳散灌胃,用药4周后处死动物,垂体称重,用放免法测定血清PRL水平。用反转录-PCR方法分析Pit-1在大鼠PRL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降乳散组大鼠血清PRL水平和垂体重量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01),Pit-1 mRNA水平在降乳散组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降低Pit-1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中药降乳散抗PRL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泌乳素(PRL)及其受体(PRLR)在乳房肥大和正常体积乳房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组织中PRL、PRLR的表达与乳房肥大的相关性,为乳房肥大的治疗提供方向。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6例乳房肥大患者和16例因单纯乳房下垂行乳房悬吊术患者的乳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组织标本中PRL和PRLR的表达。结果:PRL在乳房肥大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8.46℅和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的PRL阳性的细胞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和累积光密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房肥大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乳腺组织中PRLR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6.92℅和75.00℅,两组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的PRLR阳性的细胞面积、平均光密度值、累积光密度值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房肥大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中泌乳素的表达升高有关,而与乳腺组织中泌乳素受体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5.
氟中毒抑制大鼠泌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慢性氟中毒对大鼠泌乳及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细胞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为:1,慢性氟中毒抑制大鼠乳汁分泌,表现为仔鼠生长缓慢和30 min 平均吮得乳量降低。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灭吐灵(Metoclopramide)可改善其泌乳功能 2,慢性氟中毒授乳鼠血清 PRL 水平降低而垂体内含量升高。电镜下观察到 PRL 细胞质内大的成熟分泌颗粒增多及出现特大异形颗粒,表明可能存在激素释放障碍。上述结果提示慢性氟中毒可抑制大鼠的乳汁分泌,氟化物的毒性作用可能由下丘脑多巴胺系统活动的增强所中介。  相似文献   

6.
1980年,在大鼠和小鼠垂体中发现了裂解型催乳素(cleaved prolactin)。完整的催乳素(PRL)分子含有三个二硫键,分子内部形成一个大环和两个小环。裂解型PRL分子内二硫键大环中出现一个断口,处于130位和140位两个赖氨酸残基之间,分子中虽出现断口,但大环中二硫键仍保留,因而裂解型PRL仍为一连续分子。当二硫键还原而断裂时,裂解型PRL即断裂成两个片段,按其分子量大小分别称为16K片段(N端)和8K片段(C端)。裂解型PRL与完整PRL的作用不同,前者的16K部分能诱发乳腺上皮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为一种促乳腺有丝分裂因子;后者则促进乳汁特异性蛋白质合成。  相似文献   

7.
催乳素(prolactin,PRL)可通过PRL-PRLR-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乳腺发育,启动并维持泌乳。为了探讨调控PRL基因表达对奶水牛产奶量的影响,该研究构建了乳腺特异性表达PRL基因的核移植载体并检测了其有效性。首先,利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804 bp的水牛PRL基因编码区;而后逐步采用酶切加连接方法,依次将PRL基因、β-酪蛋白(β-casein,BCN)启动子和标记基因插入p IFN-BCNpoly A质粒中,构建得到14.2 Kb的转PRL基因载体。将表达载体瞬时转染人Bcap-37细胞系,经RT-PCR检测发现,目的基因PRL可在该细胞系中表达。将该载体转入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中,通过核移植法获得了转PRL基因水牛克隆胚胎。该文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RL核移植载体可表达PRL基因,并可用于生产转PRL基因克隆水牛胚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雷洛昔酚是否能诱发出催乳素瘤的动物模型以及对PRL水平的影响,以研究雷洛昔酚对大鼠垂体的作用.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切除卵巢后,分别在皮下埋植含有雷洛昔酚、雌激素和空白硅胶管,术后8周处死大鼠,检测大鼠体重变化、垂体重量变化、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垂体组织学变化.结果 雷洛昔酚组与阴性对照组大鼠体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雌激素组大鼠体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雷洛昔酚组与阴性对照组大鼠垂体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雌激素组大鼠垂体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雌激素组大鼠血清PRL水平最高,阴性对照组血清PRL水平最低,雷洛昔酚组介于两者之间,分别与雌激素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洛昔酚组与对照组垂体病理为正常细胞形态,雌激素组垂体病理为PRL瘤表现.结论 雷洛昔酚对大鼠垂体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诱发催乳素瘤.  相似文献   

9.
给SD大鼠皮下埋植内含17-β-雌二醇硅橡胶管30、60、120天后,发现大鼠垂体重量随给药时间延长呈持续性增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亦明显依次升高;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垂体细胞中PRL基因,发现PRLmRNA含量也依次有显著增加,但其增加却远低于血浆PRL含量的增加,提示17-β-雌二醇除了促进PRL基因的转录外,还可能增加PRL mRNA的翻译效率。  相似文献   

10.
Gao L  Yang QH  Xu RK 《生理学报》2005,57(3):319-327
本工作旨在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抑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诱发的Sprague-Dawley大鼠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增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每只大鼠每日定时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MLT(0.25、0.50mg)能显著抑制E2诱发的大鼠垂体PRL瘤的增生;偏低(0.05mg)或过高剂量(1.00、2.00mg)的MLT也抑制PRL瘤的增生,但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显示,与正常垂体对照组比较,PRL瘤中PRL基因增强子出现五处突变,-1885bp位点由C突变为G,-1857~-1855由ACA替换为G,-1792~-1791插入G,-1383~-1382插入GGTGTGTG片段,-1265~-1250缺失GTGTGTGTGTGTGTGT片段。0.25mg/dMLT处理组,PRL瘤中的PRL基因增强子上述个别突变部位仍然存在(-1885由C突变为G),突变消失(-1792~-1791无插入G),大部分表现为突变减弱(-1856~-1855缺失AC,-1385~-1384缺失TG,-1250~-1253缺失GTGT)。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基因增强子活性显示,正常垂体、PRL瘤和0.25mg/dMLT处理的PRL瘤三组中,PRL基因增强子的活性分别为(13448.17±3012.74)、(161831.67±60996.01)和(10212.17±2634.71)OD单位。PRL瘤组增强子活性较正常垂体升高11倍(P<0.001),MLT处理组增强子活性较PRL瘤组降低93.69%(P<0.001)。上述三组PRL基因增强子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PRL基因增强子DNA的曲折程度为PRL瘤组>MLT处理组>正常垂体。以上结果证实,MLT抑制大鼠垂体PRL瘤增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也提示MLT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从而下调PRL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降低DNA的曲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以白莲花粉为实验材料 ,介绍了进行花粉形态计算机量化分析的步骤。花粉经醋酸法处理后 ,用电子显微镜对花粉进行观察照相 ,尔后用计算机技术对花粉电镜照片进行处理 ,最后用C语言编制了计算花粉形态面积的计算机程序。结果表明 :花粉计算机量化分析有助于快速定量测定有关花粉形态指标 ,是花粉数量分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黄土高原泾河流域牲畜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晓丽  王辉  周睿  洪军  索安宁  葛剑平 《生态学报》2006,26(12):4219-4224
畜牧业是泾河流域北部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过度放牧使草地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是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降雨,植被.牲畜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泾河流域1971—2000年平均降雨数据,估算了泾河流域牲畜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根据同期的各县市牲畜存栏数据和该区植被分布数据,分析各县市放牧压力的时空分布。对于泾河流域的牲畜承载力水平而言,目前是一个什么状况以及与理论上的最大承载力的可变动的空间如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期为该区的农牧业合理布局及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利用DEM对该流域近30a的降水数据空间插值,获得降雨空间数据,并以降雨.生产力.牲畜量的经验模型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以降雨R估算的泾河流域牲畜承载力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变小。基于县域单元,对于表征放牧压力的牲畜放牧指数(SRI)而言,相对总面积的SPd只有环县、吴旗、定边、盐池和泾川5县超过1,表明这5个县属于过度放牧区域,其它地区不存在牲畜超载现象;对于基于草地面积的SPd,除了经济相对发达的西峰市、咸阳市区、兴平市和泾渭交界的地区部分县市小于1,大部分地区的SPd值都大于1,尤其是北部的环县、吴旗、盐池、定边等县。都超过10几倍。属于严重的超载放牧地区,超载放牧是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区域是泾河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产生严重的生态影响。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应明确上述县市的严重的生态现象,并对这些区域的生态地位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表明基于草地面积计算的牲畜放牧指数较基于总面积计算的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超声与动态增强MR检查。依据病理组织活检和临床随访分别评价动态增强MR和UE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DCE-MRI检测共发现病灶59个,55个初步诊断乳腺恶性肿瘤(BI-RADS 4-5),4个诊断为良性(BI-RADS 3),诊断准确率为93.22%(55/59)。UE对59个病灶进行评分,54个评分为乳腺恶性肿瘤,5个评分为良性,诊断率为91.53%(54/59)。UE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低于DCE-MRI及DCE-MRI+UE,DCE-MRI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明显低于UE及DCE-MRI+U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UE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61%(57/59),明显高于DCE-MRI或UE单独检测的准确率(P0.05)。结论:动态增强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较高,而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较好,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NaCl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8,自引:2,他引:138  
对NaCl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NaCl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途径,气孔效应与非气孔效应,NaCl对光能吸收与转换、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碳素同化的影响及盐与其他胁迫因子对PSII活性的协同影响等,对今后这些方面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与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害虫大发生时,需使用化学农药来进行有效控害,但化学农药会对捕食性天敌的生存造成影响。因此,了解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有利于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关系。大部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有的为促进作用。在农药的干扰下,多数捕食性天敌的信息识别能力会降低,少部分会通过提高雄虫接收性信息素的能力或增加雌虫性信息素的释放来诱导求偶行为、增加交配频率。有的杀虫剂会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部分杀虫剂会直接使其捕食功能模型由Holling-Ⅱ型转变为Holling-Ⅰ型。在农药胁迫下,捕食性天敌会产生抗药性,其解毒酶活性升高、保护酶活性改变及靶标部位敏感性下降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研究在协调害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推进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