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和捕捞的主要对象, 但关于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状况的研究甚少。研究于2015—2016年对珠江全流域16个站位分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的渔具主要为钩钓网、流刺网、定置刺网和虾笼。共采集四大家鱼965尾, 其中青鱼41尾、草鱼454尾、鲢351尾、鳙119尾, 均以1—2龄为主, 占所有个体的70%左右。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西江桂平至肇庆江段, 以及上游南盘江万峰湖库区江段。其在整个流域CPUE最高为南盘江鲁布革江段(5.68 kg); 而在中上游红水河大化、合山江段, 其资源量较低, CPUE值不足1.50 kg。重要的东江、柳江、郁江等支流, 资源量也较少, CPUE值不足2.00 kg。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四大家鱼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流等级、河流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径流量与河流深度是珠江水系四大家鱼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上, 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干流, 鲢、鱅和草鱼的分布主要受径流量和河流深度的影响, 河流水电站的建设对草鱼分布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对珠江全流域13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10119尾,隶属于94种72属17科。鲤科鱼类占显著优势,其次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鲿科、鳅科。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以餐、南方拟餐、黄颡鱼等小型鱼类为主的中上游类群、以赤眼鳟、鲮鱼、广东鲂等中型鱼类为主的中下游类群和以罗非鱼为主的重要支流类群。同时发现中下游物种多样性高,上游及河口江段多样性低的格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年均气温、降雨量、年均径流量、河流宽度与透明度是珠江水系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珠江鱼类种类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对珠江水系广西江段15个站位的鱼类群落展开了调查, 共采集渔获物67985尾, 隶属于23科134种, 鲤形目种类(92种)最多, 占总数69%。采集到外来生物11种, 其中, 罗非鱼几乎遍布整个广西水域, 说明广西江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严重。各江段以小型鱼类居多, 鱼类小型化严重。空间分布呈现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指数高, 均匀度高; 二级河流多样性指数低, 均匀度低的趋势。特别是经过十级水电开发后的红水河江段, 渔业资源量最低, 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江段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结果是珠江水系自然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 将对广西渔业资源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有多个品系,其养殖范围已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经过养殖及推广,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00万t。但是,该外来物种在给我国带来良好经济价值的同时,对土著种类及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方法】对近几年珠江水系渔获物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观察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形态,统计尼罗罗非鱼苗对其他鱼苗的最大捕食量及捕食规格,以分析罗非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珠江水系的入侵现状。【结果】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快,卵黄营养非常丰富,比珠江水系土著种类更有竞争性;罗非鱼苗呈现很强的攻击性与捕食性;尼罗罗非鱼已经扩散到珠江水系各主要河流,并在部分江段形成优势种群。【结论与意义】尼罗罗非鱼种群快速扩张,对土著种已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将其列为珠江水系高危入侵种。  相似文献   

5.
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我国特有植物,其中的湖南省炎陵县大院资源冷杉种群是种群规模最大的种 群.该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种群的种群分布格局,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大院资源冷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047~1.354 之间,种群占据空间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6.
胡杨、灰叶胡杨花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居群的胡杨、灰叶胡杨花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胡杨还是灰叶胡杨,其雄树的树高、最低花位、集花区下限、集花区上限、最高花位皆低于雌树,并且雌株与雄株的花序分布范围亦有着较大的重叠区域。在树体上,雄花序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部,上部次之,下部最少;雌花序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上部,中部次之,下部最少。胡杨的单株花序量、花朵花药数、花药花粉量和花序花粉量均小于灰叶胡杨,而花序花朵数胡杨雄树的小于灰叶胡杨,雌树的大于灰叶胡杨。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居群胡杨的单株花序量、花序花朵数与花药花粉量是相对稳定的,而灰叶胡杨仅雄树的单株花序量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水体浮游细菌种群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富林  王友绍 《生态科学》2011,30(6):569-574
为认识珠江口水体浮游细菌的多样性分布规律,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多维尺度分析(MDS)的方法,研究了春季珠江口十个站位表底水层浮游细菌种群16SrRNA基因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浮游细菌种群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不同站位细菌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变化显著:大多数站位表底层细菌群落结构比较相似,河口外站位(A12,A14和C5),表底层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大:多样性分析表明A14,B6和C5站位底层细菌多样性大于表层。遗传发育分析表明,序列归属于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细菌(Firmicu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种类最多,从河口内淡水区到河口外海水区都有大量分布,是珠江口水域占优势的菌群;同时也检测到种类丰富的放线菌(Actinobacteria)的存在,也是珠江口水域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地诊断国土空间服务是实现京津冀国土空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人类福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专家经验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国土空间服务相对当量表, 在此基础上定量化绘制了京津冀国土空间服务供给现状图, 并利用GIS 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等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京津冀北部燕山和太行山地区、坝上草原和冀西北山区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主要是以生态调节服务和生境服务为主; 冀中南平原区城市外区域主要提供生物质生产服务、能源矿产储藏服务、景观文化服务; 而平原区城市区域则主要提供住行与公共场所服务、生产场所承载服务。  相似文献   

9.
2010年夏季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庆霞  黄小平  张霞  张凌  叶丰 《生态学报》2012,32(14):4403-4412
于2010年8月对珠江口海域20个站位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采样,分析了POC的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POC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δ13C)分析了POC的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域POC的浓度范围98.5—1929.8μg/L,平均浓度541.9μg/L,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自北部海域向中部海域逐渐降低,中部海域至南部海域又逐渐升高,底层大于表层的特点。总悬浮颗粒物、叶绿素a、水动力是影响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区域总悬浮颗粒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27.05‰—-21.03‰,平均为-24.57‰,反映出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为陆源和水生源混合来源,其分布呈现沿盐度梯度自口门内向口门外逐渐递增,底层高于表层的特点。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生产是影响δ13C值分布的主要原因。运用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知,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海域POC以陆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4%;南部海域POC以水生源有机碳为主,贡献率平均为68%。与20多年前相比,POC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已经发生了改变,珠江口海域含沙量减少与营养盐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POC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锥花小檗灌丛为对象,采用跟踪放牧和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家畜生境利用和牧道分布特征,并使用RDA排序筛选出影响牧道分布的主要因子,探讨牧道特征与锥花小檗盖度、大小级和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分布能够直观反映家畜的生境利用特点,并与跟踪放牧结果一致;5 m尺度的Morisita指数能客观地反映牧道的分布类型,样地1、2和6呈集群分布,其他样地呈均匀分布;在坡面尺度上,灌丛盖度、灌丛高度与牧道特征呈负相关,为显著影响因子;锥花小檗种群盖度和牧道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种群结构与牧道分布密切相关,锥花小檗灌木长轴和短轴比平均为1.29,灌木形状趋近于圆形,牧道景观及牧道上的放牧家畜对灌木具有塑形作用;锥花小檗种群和牧道Morisita指数指向性一致,但实际上两者呈反向分布,灌木斑块或集聚或均匀分布于偏离牧道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 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 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 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 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 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 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 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 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 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 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淝河叶绿素 a 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采样测试了南淝河上游8个位点的水质状况等,分析了南淝河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淝河研究河段Chl.a平均值为83.46μg/L,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南淝河Chl.a浓度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酸碱度(pH)、总固体悬浮物(TSS)、水温(WT)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SD)、氨氮/总磷比值(4NH+–N/TP)、水深(WD)、降雨(Rain)及风速(Wind)显著性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南淝河上游河段Chl.a浓度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风速、降雨、总磷和氨氮。对南淝河与其他富营养化水体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Chl.a的最重要因子,氮磷比、营养盐、降雨、风速、生物因子均对富营养化水体Chl.a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长江中下游87个浅水湖泊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依沙矛丝藻(Cuspidothrix issatschenkoi)在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分布现状以及生态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依沙矛丝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中分布广泛,在调查区域内超过一半的湖泊被检测到,生物量为0.001—3.019 mg/L;依沙矛丝藻的生物量与总磷呈现负相关关系,与总氮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依沙矛丝藻在低磷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水体中充足的氮源将增加依沙矛丝藻水华的风险。此外,依沙矛丝藻已被报道是中国水体中产生鱼腥藻毒素的主要类群之一,可能会对淡水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有害藻类的生态学研究和风险管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 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 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 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 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 鱼卵6月初出现, 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 8月达到高峰, 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 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 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 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 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 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 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 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珠江花鰶(Clupanodon thrissa)的生物学特征变化及资源现状,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珠江口广州江段逐月采集花鰶样本共408尾,根据生物学测量、年龄结构分析和组织学等方法,对花鰶的年龄、生长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花鰶的平均体长为(173.60±17.10) mm,平均体重为(92.30±24.37) g,雄性平均体长为(155.94±15.10) mm,平均体重为(65.81±19.97) g。花鰶种群由0+—5+龄个体组成,以1+—3+龄为主,占总样本量的89.03%。花鰶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10-5L3.0525 (R2=0.9057),为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珠江口花鰶的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176.14 mm,渐进体重W=71.70 g,生长系数k=0.62,理论生长起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珠江流域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程度,利用RAD-Seq技术开发出微卫星位点,并设计了100对微卫星引物,筛选出66个可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位点,其中16个具有较高的多态性(PIC>0.5),以2碱基重复居多。利用其中10对多态性位点对珠江流域的郁江(YuJ)、左江(ZJ)、右江(YJ)、融江(RJ)和桂江(GJ)飘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得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5.2028—6.3800、0.6773—0.7667和0.7975—0.8425,表明珠江流域5个飘鱼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以YuJ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 RJ群体遗传多样性为最低。且群体间各个遗传参数相差较小,说明他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98.45%),仅一小部分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1.5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5,两两群体间的Fst在–0.0033—0.0295波动,属于低等程度的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值(Nm)在8.2246—76.0075,表明群体间基因交...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兰山是一座位于阿拉善高原与银川平原之间的高大山体,是我国西部温带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和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华北植物区系的枢纽。本文就贺兰山植物群落的类型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植物群落有11个植被型55个群系。垂直分异明显,可划分成山前荒漠与荒漠草原带(海拔1 600 m以下)、山麓与低山草原带(1 600~1 900 m)、中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带(1 900~3 100 m)和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 100 m以上)4个植被垂直带。阴阳坡差异很大,在低山带,草原群落多占据阳坡,而阴坡则被中生灌丛所取代;在中山带,阴坡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主,阳坡以灰榆(Ulmus glaucescens)、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丛为主;3 000 m以上阴阳坡分异不明显。东、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异也很突出,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类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丛为主,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较高,森林面积很小。北段有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等特征群系,南段以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 holanshanensis)、斑子麻黄(Ephedra rhytidosperma)等群系最具特色。贺兰山东坡比西坡温暖和干燥,森林面积远小于西坡,并分布一些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喜暖中生灌丛。此外,贺兰山还具有贺兰山丁香、斑子麻黄、内蒙薄皮木(Leptodermis ordosica)、贺兰山女蒿(Hippolytia alashanensis)4个特有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小心激肽(small cardioactive peptides, sCAP)生理功能, 通过RACE技术克隆曼氏无针乌贼sCAP基因(简称SjsCAP, GenBank登录号:MG779491), 得到总长度为696 bp的cDNA序列, 包括111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324 bp的3′UTR, 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共261 bp, 编码86个氨基酸, 相对分子量(MW)为9.331 kD, 等电点(pI)为8.52。信号肽以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 sCAP中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因此, 推测该蛋白可能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亲水性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基于sCAP氨基酸序列进行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曼氏无针乌贼与商乌贼(Sepia officinalis)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性达到90%。通过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对SjsCAP基因在成熟雄性和雌性曼氏无针乌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sCAP主要在视叶中显著表达, 在脑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 其中雄性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个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sCAP基因在曼氏无针乌贼的脑组织的视叶、食道上神经团的垂直叶、亚垂直、脑脚叶、背外侧叶和视腺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sCAP基因的成功克隆以及组织表达定位分析为sCAP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时为曼氏无针乌贼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