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膜虫接合膜上的小孔是两接合体细胞质相连的通道。配子核形成后,按合膜由于增生而出现装有细胞器等的囊状折叠,并可脱离下来而落入另一细胞中,这可能是胞质交流的又一途径。配子核的交换不是从膜上原有小孔通过的,而是在溶酶体等作用下、使膜破裂,由核后方的微管推动进入对侧细胞中。 本文记述了四膜虫S1有性生殖过程中接合区的形态和配子核的交换。  相似文献   

2.
摘要:对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2n=42)和有性生殖悬铃叶苎麻(2n=28)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推断两者之间的进化关系;探索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B.tricuspis)发生的细胞遗传学基础,为无融合生殖发生的遗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无融合生殖类型经诱导所产生的PMC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有丰富的三价体形成,属典型的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行为特征;而有性生殖类型 PMC的减数分裂行为绝大多数正常,但也存在少量异常现象。其中有些异常行为,可能与未减数配子(2n)的形成紧密相关。因而推断,在有性生殖类型的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未减数配子(2n)与减数配子(n)的融合,产生了同源三倍体合子。这应该是无融合生殖悬铃叶苎麻发生的重要的细胞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嗜热四膜虫接合生殖周期皮层骨架蛋白组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BF株BF1、BF5系细胞为材料,根据显微观察将其接合生殖周期分为四个特定的阶段,采用生化抽提和SDS-PAGE及扫描、数据统计,分析了营养期与接合生殖前期、中期、末期同类蛋白质组成。发现80KD、87KD和88KD仅在营养期和接合前期;90.5KD、85.5KD和66KD则存在于接合生殖的各时期。这些蛋白的缺失与出现,可能与小核的减数分裂、合子的形成及分裂、接合区的形成有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4.
草履虫有两种核,即大核和小核,小核是二倍体,含 DNA 而不含 RNA,它参与有性生殖过程,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但不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模板,因此它不产生RNA。大该为多倍体,既含 DNA 又含 RNA,因为大核是由小核形成的(有性生殖时,大核消失,并被合子的小核形成的一个新大核所代替),所以它不能携带比小核更多的基因信息,然而它含有更多的 DNA,至少是小核的8倍,大核中的 RNA 能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草履虫借无性生殖(二裂法)和有性生殖(接合法)进行生殖,无性生殖时,小核  相似文献   

5.
生物的有性生殖是实现其遗传物质重组的重要途径。遗传物质的突变和重组是生物变异产生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渊源。某些尚未出现有性生殖的低等植物,如细菌及部分真菌,在生活史中,亦有遗传物质重组的现象,“接合”便是实现这种重组的方式之一。低等植物的几种不同的接合类型细菌的接合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尚未形成真正的细胞核。细菌的繁殖主要靠直接分裂,因此,过去曾与蓝藻一起被称为裂殖植物。迄今还没有发现细菌有真正的有性生殖过程。但在不同的个体间遗传物质发生交换和重  相似文献   

6.
性的功能虽然性现象到处可见,但对于有性生殖的功能意义仍然存在着争议。在真核生物中,有性生殖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产生配子,并通过配子结合产生新的个体。在较高等的动植物中,雌雄配子(即卵和精子)已发生分化。在很多原生动物和绿藻中,配子之间并无形态差异,但却分化为不同的接合型,即一个配子只能同另一个不同类型的配子相接合。纤毛虫不产生自由活动的配子,而是在接合生殖中互换单倍体的核,其遗传效果与两个雌雄同体个体交互受精差不多。有性生殖的结果是使来自不同细胞的基因在同一细胞中相遇。在减数分裂期间所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四膜虫接合生殖期间皮层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抽提,结合电泳及显微技术,对上海四膜虫(Tetrahymenashanghaiensis)S1皮层细胞骨架(corticalcytoskeleton)的蛋白组份,及其在接合生殖期间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初次探索了S1株上海四膜虫在接合生殖中皮细胞骨架的蛋白组份及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与间期,接合分开时期同类蛋白相互间的差异,发现在接合生殖时期76-88kD蛋白有突出的表现,而90kD和  相似文献   

8.
无融合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贤 《生物学通报》1989,(12):14-15,4
在自然界,大多数高等生物的生活周期都有明显的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交替的现象。孢子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雌雄配子受精融合,成为下一代孢子体的开始,这就是有性生殖,是生物最主要的生殖方式。但是,有些生物的生活周期绕过了这个重要过程,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直接从配子体或孢子体的一个或一群细胞发育为子代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无融合生殖(apomixis),这是无融合生殖的广义概念。无融合生殖的狭义概念则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这种生殖方式在动、植物界都存在,但在植物界更为普遍,且类型较多。  相似文献   

9.
中华血簇虫是湖北产的中华鳖体内发现的一种寄主虫。在其生活史发育中,存在着两种寄主的交替。本文只介绍它在无脊椎动物寄主——鳖穆蛭体中的发育情形。这一时期包括两个阶段: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配子生殖的特点是,两性配子母细胞先融合,然后才进行配子分化,产生4个雄配子核,其中1个核与雌配子核受精,形成合子核。孢子生殖以单核卵囊的核分裂开始,最后形成含8个裸子孢子的成熟卵囊,并解体释放出子孢子。整个过程都发生在蛭消化道内。脊椎动物寄主的感染,很可能是因为吃下含成熟子孢子的无脊椎动物寄主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期间皮膜发育的核控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立培  刘小意  金华中 《动物学研究》2001,22(2):99-104,T001,T002
通过显微手术去小核建立多个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细胞系,并诱导它们与有小核细胞进行接合生殖,以评估小核及其衍生的大核原基在有性生殖期间对皮膜形态发生的影响,当无小核接合体从有小核配偶获得1枚配子核后,接合双方不仅能平行地继续核器演化,而且使第1次皮膜改组能够同步进行和正常发育,说明小核在有性周期中除了生殖功能外仍保留着某些控制皮膜发育的体功能,虽然大部分接合后体的大核原基在DNA贫乏期停止发育,但少数接合后体能够超越这一时期,并启动第2次皮膜改组和顺利完成其后续的有性发育全程,表明指令发动第2次皮膜发育的信号来自DNA贫乏期后以排出一核物质团块为标志的大核原基。  相似文献   

11.
无融合生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陈放 《植物学通报》1992,9(4):29-32
无融合生殖(apomixis)是一种代替有性生殖的,不发生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生殖方式。它是介于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25℃条件下,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程历时10天左右。接合生殖过程中的核器演化包括:①数十枚老的大核逐步瓦解。电镜观察表明,老的大核是以一种类似于食物泡消化的方式被吸收的,并在此过程中伴有大量溶酶体出现。②仅8枚左右小核中的一枚参与新核器的发生。首先,位于胞口后部的一枚小核膨大并进行一次预备分裂,接着发生三次成熟分裂。每一接合体内形成一枚雄原核和一枚雌原核。雄原核互向对方迁移并与其雌原核融合成为合子核。合子核分裂两次,四枚子核之一发育为大核原基,另一枚发育为小核原基,其余两枚退化。预备分裂和前两次成熟分裂各自产生的两枚子核中,仅一枚进入下一次分裂,另一枚解体消失。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降落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着复杂的结构变化,持续一小时以上。③大核原基经过长时间的发育,伴有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等一系列变化,方达成熟状态。成熟的大核原基以伸长断裂、分叉断裂和哑铃形缢缩三种方式进行分裂,小核原基亦随之分裂,逐步形成具60枚左右大核、8枚左右小核的正常营养体。其后,大核融合,开始配后第一次无性分裂。值得注意的是,大核原基发育到将成熟时,最初的迹象是染色质向大核原基中央集结成团,染色质团与核膜之间充满着匀质的核液。当中央染色质团伸长时,又将  相似文献   

13.
袁玲 《生物学杂志》2013,30(2):90-91
就异形水绵(Spirogyra varians Küzing)接合生殖的诱导方法做了研究。采集室外自然水体中的异形水绵,采用饥饿诱导、冷藏诱导、冷冻诱导、化学诱导法培养,并对诱导培养的最佳观察时间进行了探索,旨在提供一个诱导水绵接合生殖的好办法。结果表明4种诱导处理5~14d能观察到接合生殖现象。饥饿诱导、NaHCO3诱导的水绵接合生殖明显,效果好,观察周期长;冷藏诱导、冷冻诱导满足快速、短期的实验准备。  相似文献   

14.
四倍体双穗雀稗兼性无孢子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四倍体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无孢子生殖胚囊、胚胎发育以及假受精特点。当其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至四分体阶段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四分体退化,同时有多个特化珠心细胞发育为1—3个无孢子生殖胚囊的现象。成熟无孢子生殖胚囊一般3核,包括1个卵细胞和2个极核。卵细胞在抽穗前就能自发分裂形成原胚团,而极核则在抽穗和传粉后参与假受精形成胚乳。当胚珠内存在多个无孢子生殖胚囊时,只是靠近珠孔端的1个无孢子生殖胚囊内的极核与精核结合,而其它的并不参与。种子成熟后出现很低频率的二胚苗。此外,还能观察到少量的有性生殖胚囊的发育以及有性生殖胚囊和无孢子生殖胚囊在同一胚珠中的发育现象,因此判断该类群为兼性无孢子生殖体。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四膜虫(Tetrahymena shanghaiensis)有小核细胞和无小核细胞的接合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在四膜虫中也存在胞质配合(cytogamy)。在接合对中,有小核细胞一方可以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既有配子核的形成、配子核的融合、配子核分裂,最终形成两个有小核的子细胞。虽然有小核细胞的配子核并不进入无小核细胞,但是两细胞间却有细胞的迁移与交换。在整个接合过程中,无小核细胞的大核  相似文献   

16.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复杂精巧并深藏于母体组织内进行,一直以来难以对该过程进行直接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如今在多种植物中获得了有活力而无污染的配子细胞和早期胚胎,结合少量细胞m RNA提取技术、基因组深度测序以及离体授精系统等技术,人们已能对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的配子识别、配子融合、合子激活等重要发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配子和早期胚胎的分离技术及其在受精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植物生殖发育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棘尾虫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次接合形态发生和小核的有性过程都主要是由大核支持的,小核在第一次形态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这些核产物可从一个有核接合体穿过细胞质桥去支持另一无核接合体的发育。本文还发现接合第二次形态发生由新大核胚基控制。损伤染色体和多线染色体时期的大核胚基,第二次形态发生消失或不正带。越过第二次形态发生的大核胚基显著增强耐受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符合Prescott等(1973)对棘尾虫大核遗传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19.
Gao X  Zhu JJ  Yang XY  Yuan JQ  Wang YW  Song MG 《动物学研究》2011,32(4):461-464
在尾草履虫的接合生殖过程中,共有三次配前核分裂。在配前第三次分裂结束后,两个接合的细胞内均形成一个迁移原核和一个静止原核。迁移原核位于口旁锥内,而且紧贴于接合面,静止原核则位于迁移原核的外侧,两者呈左右排列,距离接近。但是,目前对导致两种原核近距离的原因尚不清楚。该文通过α-微管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受精核形成前的接合对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配前第三次分裂不同于前两次分裂,连接迁移原核和静止原核的核间连丝伸向细胞的后方,呈"U"或"V"型,结果导致两个原核左右排列,而不是前后排列,两者间的距离缩短。这个结果也阐明了造成两种原核近距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双角多甲藻有性过程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这种间核生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典型的育性生殖。在双角多甲藻春季生长高峰的末期(3月底至4月初),有性生殖大量发生。形成的合子经过一系列变化后成为厚垣合子进入休眠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