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新近纪孢粉植物群演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13口钻井孢粉分析表明,本地区新近纪植物群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早中新世早期松科花粉优势期;2)早、中中新世阿丁枫科花粉繁盛期;3)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草本被子植物发展期。各时期孢粉植物群在横向上几乎没有大的区别,表明新近纪整个坳陷内构造与沉积环境及其变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植物群演替反映古气候从早中新世早期的湿润温凉到早、中中新世的暖湿,最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又趋温凉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5,34(2):212-227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玉珂 《古生物学报》1997,36(2):170-186
南极维多利亚地的费拉群孢粉植物时代一直被认为是早株罗世、从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费拉群火山岩夹杂中发现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孢粉化石。可与澳大利亚西部、阿根廷、印度及巴基斯孢粉植物群比较,推断费拉群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并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一结论得到从相同地点获得的叶肢介化石的佐证。根据孢子花粉化石的可能植物亲缘关系,推断中侏罗世早期维多利亚地南部以掌鳞杉科植物较繁盛,并  相似文献   

5.
唐古拉山地区渐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地层,较好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在该区1:25万地质调查对雅西措组上段进行孢粉分析表明,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要成分,地质时代为早-中渐新世.在此基础上划分了3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期,当时植被是以松科植物为主组成的针叶林植被,从早期到中期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和落叶阔叶树种增多;气候从凉爽湿润的南温带→半湿润偏干的北亚热带→偏干的南温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附近土城子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共计32属9种及25未定种。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三缝孢子含量低。当前组合中见有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等早白垩世特征分子,同时未见被子植物花粉,推测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与同位素测年结果相一致。这一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的高含量及Classopollis的低含量为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土城子组的孢粉组合,却与辽西地区义县组下部层段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表明辽西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的末期区域植物群面貌与义县组已无本质差别,尽管两套地层在岩相和沉积上差异明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土城子组的横向对比对于正确重建中国北方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的沉积演化史十分关键,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其他地区土城子组的孢粉等生物地层及区域间的对比工作。  相似文献   

7.
甘肃酒泉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新民堡群主要由黑色纸状页岩夹灰绿色厚层砂岩和灰色薄层泥灰岩组成,底部具砾岩,为湖相沉积,总厚1,135米。我们处理了取自红柳峡、新民堡、旱峡等六个自然剖面和两个钻孔的162块岩样,从其中33块样品中发现大量孢子花粉。本文描述了下新民堡群孢子花粉19属20种(型)包括2新种。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占93.3%);蕨类孢子次之(占5.9%);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虽少,但在组合中起重要作用。该组合的主要特征是松柏类花粉占优势、富含海金砂科孢子和出现被子植物花粉。由于欧亚和北美大陆早白垩世植物群通常都具这些特点,作者认为下新民堡群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根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植物群,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气候与现今华南相似,无疑是温热湿润的,属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首次发现于我国早白圣世的原始被子植物花粉Stellatopollis。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这类花粉在早白垩世期间分布广泛,是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范围内的地层对比和早期被子植物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还介绍了我们所使用的对同一粒花粉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联合观察照相的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始新世孢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台北拗陷始新统之瓯江组、温州组和平湖组的孢子和花粉的研究,本区始新统可分为两个孢粉组合:Taxodiaceae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 triangulus-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组合(早始新世)和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组合,分别代表中始新世和中始新世晚期或/至晚始新世早期的孢粉植物群。孢粉组合反映早始新世的植物群主要由杉科、胡桃科和完斗科组成,指示暧湿的、近现今的中南亚热带气候;中晚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并有较多南亚热带成份加入,指示更趋暖热的气候环境,其后半期有较多指示干旱气候的分子出现,表明曾一度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东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河南东南部商城和固始杨山组植物化石,共计11 属18 种。它们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种子蕨纲、科达纲和裸子植物种子,其中以石松纲鳞木类植物占优势。杨山组植物群含有一些典型的早石炭世分子, 如 Archaeocalam ites scrobiculatu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Rhodeopteridiumhsianghsiangense,它们在维宪期至纳缪尔早期地层是颇为常见的;然而这一植物群也含有某些华夏型的鳞木类植物,即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L.shanyangense、L.cf.subrhom bicum 等。根据植物群的总体组成,杨山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石炭世晚期,大致相当于维宪晚期至纳缪尔A期。当前植物群可以与甘肃东部、陕西山阳、华南和马来西亚西部等的一些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与陕西山阳植物群最接近。此外,笔者还讨论了全球早石炭世晚期植物群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张宜  王军  吴秀元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5-267
描述河南固始杨山煤矿下石炭统杨山组的一个华夏木新种Cathaysiodendronyangshanensesp.nov.,这是近年来继在甘肃靖远早石炭世臭牛沟组中发现华夏木之后该属在早石炭世地层中的又一发现。华夏木属是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分子,它在早石炭世的发现对探讨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合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研究表明该植物群属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 ,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为主 ,温带成分如Alnus、Betula、Carpinus、Corylus、Quercus、Castanea、Ulmus等 ,亚热带、热带成分如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Liquidambar、Carya、Davidia、Ilex、Palmae等。吕合附近海拔较高的地带分布松科Abies、Tsuga、Pinus等针叶树种。吕合孢粉组合中温带成分比热带、亚热带成分花粉类型多 ,每种类型的花粉含量也多。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类型。植物群对比揭示吕合植物群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_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4.
"前华夏植物群"一词由李星学等提出,原义指以西北地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靖远组为主)及华南相当地层中的植物总称。作者分析了当前古植物地理区划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前华夏植物群"的涵义不但可以代替欧美植物群中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而且还可能包括自早志留世植物登陆以来至早石炭世,在中国大陆(或称华夏复合大陆)生长的、独立的植物群。文中以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植物群中独特的科、属、种等地方性土著分子为例,以当前古植物地理区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前华夏植物群区"可以从以往的"欧美植物群"或"拟鳞木植物群"区中单独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5.
花粉化石在古生代地层中已经被发现,至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发现最早的是古老松柏类裸子植物的花粉化石。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进一步繁盛,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松柏类花粉化石。到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地球上出现了最原始的被子植物,随之也在早白垩世中...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白垩纪生物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兴安岭群龙江组产Ephemeropsistrisetalis等热河生物群分子,九峰山组产富含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的孢粉组合,兴安岭群龙江组、甘河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5-141Ma,证实兴安岭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扎赉诺尔群中以Cypridea,Limnocypridea,Ilyocyprimorpha和Hailaeria等属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以Nyktericysta,Vesperopsis等属为代表的NV浮游植物群,以富含Lygopodiaceae科各属孢子,尤其是Cicatricosisporites高含量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动、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这一事实似乎暗示了扎赉诺尔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元岗组产以Talicypridea,Altanicypris,Chinocypridea和Harbinia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可与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对比,其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粉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即:SQ、PV、AV、LP和PG带。据对盆地孢粉植物群性质的讨论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植物群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区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区-欧美区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区型植物群。古地磁研究结果支持这一推论,即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历史基本反映了塔里木地块的漂移、拼合进程。  相似文献   

18.
报道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侏罗统索瓦组的上部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的Dicheiropollis花粉。表明在该地区索瓦组上部是以前未能识别的下白垩统。根据该套地层中Dicheiropollis花粉的出现及孢粉组合中大量出现的Cyathidites和Classopollis,以及较为丰富的Gonyaulacysta jurassica与多类型沟鞭藻化石组合特征,确定索瓦组上部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和完善北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史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文中描述近年来在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的20多种类型菊科植物花粉形态特征,主要有3大类型:外壁具刺型、外壁内部具基柱型和大网胞型。并对它们的植物亲缘关系进行分类探讨。这些类型的化石花粉的植物关系都可归属到相应的现代菊科植物的族或属。据记载,早始新世古地中海至美国西北部亚热带略干旱温暖环境中出现的菊科祖先,可能是菊科植物的起源中心。根据现代植物属(或族)的相关资料,文中讨论了主要类型花粉的起源或分布。绝大多数类型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北美,在亚洲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西南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鸡西城子河组被子植物化石层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子河组为黑龙江省鸡西盆地主要含煤岩组,在其顶部已发现迄今已知全球最早期的被子植物大化石,近来在该层又陆续发现多粒被子植物花粉,为研究被子植物的发生及早期演化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报道了被子植物化石层的被子植物花粉及与其伴生的丰富多样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共38属61种,其中描述了5属5种,包括2新种,推断其时代为Baremian期,并倾向于Baremian早期。推测当时该地为以海金沙科等多种蕨类植物及松柏类植物为主,兼具早期被子植物的十分繁茂植物群,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