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序贯抽样技术——用于褐稻虱的防治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褐稻虱Nilaparavata lugens(stal)在亚洲造成广泛的灾害。近十余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普遍遭受褐稻虱连年为害,不少稻田后期出现块状穿顶(hopper burn),甚至倒伏,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当前仍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划分防治对象田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断之一。为了准确划清防治对象田,有效的抽样技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为害损失率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褐稻虱、白背稻虱是我国广大稻区混合为害的主要害虫。对这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损失率测定,国内外未见报道。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防治指标和发生程度计算问题,我们于1983至1984年对褐稻虱、白背稻虱混合为害损失率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 郴晚三号(晚稻)、威优40(杂交早稻)、梅六早(早稻)。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为我国南方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褐稻虱,为褐稻虱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褐稻虱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在测报上的运用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初步意见。 本测定是根据1975、1976年我所室内自然  相似文献   

4.
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虫腈是第一个商品化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氟虫腈为防治一些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包括对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具有严重抗性的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氟虫腈的大量使用,害虫对该药的抗药性问题受到日益关注。至今,重要的农业害虫如小菜蛾,烟粉虱、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及斜纹夜蛾等已经对氟虫腈产生抗药性。文章就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发生概况、交互抗性及抗药性机理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氟虫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8.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再增猖獗”现象十分明显。本试验取常用农药甲胺磷对褐稻虱的产卵量进  相似文献   

9.
正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除以刺吸危害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外,还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及玉米粗缩病等多种病毒病害,造成作物产量的巨大损失。昆虫体内具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在昆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害虫防治中可开发利用的一类重要资源。为了掌握灰飞虱体内细菌型微生物的资源状况,为后续  相似文献   

10.
稻褐飞虱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对晚稻的危害尤为严重。喷洒化学农药是当前的主要防治措施,但是由于用药量大,残毒积累,恶化稻谷品质,同时对保持稻田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开展了稻褐飞虱病原微生物的调查和利用研究。本试验共收集四种稻褐飞虱病原菌,其中拟青霉和白僵菌对稻褐飞虱有较高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1.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1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hulsky)是在南北各稻区分布较广泛的水稻害虫,我省以沿江双季稻区发生较多。据国内外报道,电光叶蝉除刺吸稻叶及叶鞘的汁液,影响水稻的生长外,还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橙叶病、东格鲁病等病毒病。我省沿江稻区七十年代以来,水稻普通矮缩病逐年扩展,为害加重。笔者在参与安徽农学院植保系对该病的主要传毒媒介黑尾叶蝉的研究的同时,还对电光叶蝉的生物学及其传毒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穗期暴发性害虫,它以口针刺入植株吸取液汁,导致水稻失绿、枯萎、甚至死亡。褐稻虱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其数量消长,翅型分化,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79年所进行的褐稻虱各虫态取食量测定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又系统地进行褐稻虱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不同时期的取食变化,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尚未见报道。为了提前一个虫态(几天至十几天)进行预测,以便对下一代发生量和发生期作出较可靠的趋势预测,为及时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977—1978年我们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抗褐稻虱的水稻品种筛选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稻虱是我省的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在防治上,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药剂防治见效快,使用方便,但是长期连续施用农药,带来诸如残毒、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和提高成本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必须寻求其他有效的防治途径。为此,近年来我们征集了一些国内外水稻品种,进行对褐稻虱抗性的鉴定。供鉴定的水稻品种,国外以印度系统的秈稻为主,国内以群众反映田间虫量较少的品种为主。现将鉴定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传播水稻病毒病的介体黑尾叶蝉发生动态及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是我国长江流域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作为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原的介体,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所造成的损失,远比吸汁为害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其为害,我们先后在浙江省4个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研究基点,进行黑尾叶蝉传染水稻病毒病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黑尾叶蝉作为传病介体,在稻田的种群动态与病毒病的关系,及其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8.
飞虱虫疫霉Erynia delphacis (Hori) 是水稻害虫稻褐飞虱的天敌,在田间常造成流行病,使大量褐飞虱死亡。在研究利用真菌防治害虫方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并获得大量可以保存的孢子然后用于田间。本试验的重点在于用液体培养的方法获得这种菌的分生孢子,并测定了液体和固体培养的产孢量和产孢时间。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筛选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晓平  巫国瑞 《昆虫知识》1991,28(1):59-62,26
<正> 一、概况 稻飞虱(主要指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1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自1973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出抗褐飞虱品种IR26并经大面积推广后,许多亚洲国家把抗稻飞虱育种列为水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吴江市褐飞虱后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在吴江市稻区后期特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后期成虫迁入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的抗药性、残留基数高以及用药质量差等因素有关,最后提出了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加强监测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