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本世纪后半叶这一领域及其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传统生物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与分子生物学发生交叉.另一方面,由于与人类特殊的亲缘关系,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近30余年来在国际范围内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并且逐渐地独立于其它动物类群的研究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灵长类学.在灵长类学中,其行为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尤其活跃.因此不难相象,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自然而然要渗入到灵长类行为学研究中.本文就从技术和应用两方面介绍目前国际范围内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技术在灵长类繁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恒河猴在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人类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生物学等方面相似的特征,开展了生殖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以及生育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认识到实验时,应用健康的优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性。本文简要概括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生物学特性,阐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在生殖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动物学研究》2011,(3):247
广东蓝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开发中心)下属的灵长类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团队,目前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代谢性疾病灵长类模型与疾病机理研究;重大传染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及分子免疫学研究;退行性神经疾病(PD、AD等)灵长类模型及机理研究;在致病性微生物研究、疾病  相似文献   

4.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亲缘关系上和人最接近,与人类的遗传物质有75%~98.5%的同源性,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是极其珍贵的实验动物,其应用价值远超过其他种属的实验动物。本文就非人灵长类和人类之间的进化关系和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在毒理学、传染病、神经科学、生殖生物学、胎儿发育和衰老等医学科学实验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主办的“中国灵长类保护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7月27日至8月3日在昆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巴西、西德、肯尼亚、印度及中国约80多位灵长类学专家、学者。会议得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及中国有关部门的支持。会议主要就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灵长类保护、神经科学、生殖生物学、  相似文献   

6.
Liao CH  Su B 《动物学研究》2012,33(1):108-118
随着人类和黑猩猩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宣布完成,以及其他灵长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逐步开展,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灵长类基因组数据,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应运而生。该文主要通过对人类和其他非人灵长类系统关系和基因组结构的比较,从系统进化、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评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人类、黑猩猩与其他非人灵长类之间的主要生物学差异,揭示人类进化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对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医学科学不断地发展,作为一个基本方法,动物试验在医学研究领域起重要作用,并且解决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伦理学的矛盾。一方面,大部分的活体动物实验都可能引起动物的伤害,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对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或减轻(症状或痛苦)又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以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NHPs)动物模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研究中的应…  相似文献   

8.
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较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掌握灵长类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改良的社区访问调查,首次对滇西北云龙县境内集中分布的6种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红面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普通猕猴M.mulatta、熊猴M.assamensis和藏猕猴M.thibetana)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访查了11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968条有效信息。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基本呈斑块状、非连续性分布,其生境被澜沧江、沘江等河流和村落、交通网络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种灵长类共消失了62个种群约3 720只个体,种群数量下降率为60%~90%。综合分析云龙县各灵长类物种消失的时间、空间格局,发现1980—1990年代是灵长类动物种群消失最多且最快的时期,而各乡镇灵长类物种的消失斑块数与当地人口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猎导致了云龙县灵长类种群的快速消失。生境保护,尤其是对现存成熟森林的保护,将对云龙县现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灵长类动物由于在形态、繁殖、行为、神经活动和传染病等方面与人极为接近,因而关系密切是生物学和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一九二五年美国耶鲁大学开始饲养实验猴群,一九二七年在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苏呼米创立了世界上有名的灵长类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王家洁  杨祺颖  石宏 《生命科学》2022,(11):1456-1464
不孕症是当今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8%。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孕症的潜在致病基因,但尚不清楚不孕症的分子机制以及致病通路。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不可缺少的实验工具。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 NHPs)模型是与人亲缘性最高的动物模型,其中猕猴和食蟹猴是实验室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与人类约有95%以上的基因同源性,且与人类生殖特征、生殖周期等极其相似。相较于小鼠、大鼠等不能完全代表不孕症临床表型的模式生物来说,NHPs模型是研究不孕症的最佳选择。该文就NHPs模型在女性不孕症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对NHPs模型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考,望为生殖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韩家亮  胡刚 《兽类学报》2012,32(4):362-367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 site)、睡眠时间(time)、睡眠抱团组成(huddling)等(Takahashhi,1997;Ogawa etal.,2007;黎大勇,2010),灵长类夜宿行为的研究对于分析了解其白昼活动方式与行为适应特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nderson,1998).  相似文献   

12.
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巍  汪寅  丁峻  张均华 《人类学学报》2008,27(3):264-273
灵长类动作理解(understanding of actions)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阐明对于揭示灵长类特有的一些高级认知行为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灵长类动物而言,个体对其同类做出动作的识别以及理解是其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其动作理解的神经机制还知之甚少。随着镜像神经元成为近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神经生理学和脑成像等技术,陆续发现和证明了其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镜像神经元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一些新认识及其在该能力进化和发育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一些实验中遗留的问题与灵长类动作理解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一种小型的热带、亚热带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岛、广西、四川西南部等地。目前对于树鼩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但由于在生理、生化方面与灵长类动物近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作为低级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开展树鼩的系统研究工作,将有助于树鼩分类地位的探讨。本文对产自云南禄劝县、武定县、禄丰县和昆明市的部分树鼩标本的肤纹和牙齿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投食行为对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人类学学报》2008,27(3):274-283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对几种非人灵长类投食群的研究。借鉴日本猴(Macaca fuscata)、恒河猴(M.mulatta)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长期积累的研究经验,有利于我们减少人工投食对非人灵长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比较这三种灵长类野生群和投食群之间的差异,量化地分析了人工投食对灵长类动物社会生态学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社会行为方面,人工投食会导致灵长类动物的聚集、增加争斗频率、改变个体间等级关系、延缓分群现象、影响活动域和增加新兴行为。在种群数量方面,人工投食会缩短雌性性成熟时间、增加出生率和婴猴存活率、减少成年猴死亡率。而人工投食对雄性性成熟、出生间隔等方面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考证。最后我们讨论了人工投食行为的利弊,并建议应谨慎和妥善地实施人工投食,和对非人灵长类投食群进行合理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非人灵长类肿瘤模型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是人类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将体外细胞模型获得的癌症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动物活体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肿瘤活体实验绝大部分采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小鼠和大鼠,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个体小、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转基因技术成熟等优势。但是啮齿类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许多从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在人体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免疫、生理和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理论上更加适合癌症研究。本文对现有的非人灵长类肿瘤研究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介绍用化学和生物致癌剂在不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诱导肿瘤的研究,为将来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人类癌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魏景宽  王正波 《生命科学》2020,32(7):676-682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基因序列、大脑解剖、生殖生理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非人灵长类PD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PD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该文对当前非人灵长类PD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刘真  蔡毅君  孙强 《生物工程学报》2017,33(10):1665-1673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慢病毒载体转染及靶向核酸酶(ZFN,TALEN,CRISPR/Cas9)等基因操作技术的出现,科学家们成功地获得了外源基因过表达的转基因猴和目的基因定点切割的基因编辑猴。文中对目前利用慢病毒载体获得转基因猴和利用靶向核酸酶获得基因编辑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基因修饰猴的嵌合体现象、脱靶现象及非人灵长类动物较长性成熟时间这几个影响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模型推广应用的因素,最后展望了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模型构建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届灵长类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2月13-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5个单位的7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99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分别进行了大会和分组报告,大会宣读的《禄丰古猿与人类起源》、《中国的灵长类动物及其保护》以及我国特产金丝猴的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分类地位和分布现状等,受到代表们的重视。此外还进行了关于建立灵长类中心的专题座谈。并通过幻灯放映、图片展览、资料陈列以及参观有关研究单位及其猴类饲养园地等项活动,交流和了解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 一、学术交流。代表们对我国的灵长类研究工作在分类区系、资源调查、种群生态、解剖、生理、心理、行为、医学、饲养驯化、繁殖、保护,以及古猿、化石灵长类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感到鼓舞。对我国在国际灵长类研究中所处的落后状态感到不安,表示要脚踏实地、加强规划、集中力量、相互协作,逐步缩短差距。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条件下,灵长类动物多于夜间或晨昏时段分娩以降低昼行性天敌导致的捕食风险,这也使人类观察的难度增大,因而对灵长类动物的生产过程,产后处理新生儿、脐带和胎盘等后续行为的信息知之甚少。本文在对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的野外研究中,观察并记录到野生雌性猕猴分娩后取食、遗弃胎盘的案例,以补充非人灵长类的繁殖生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灵长类动物是高度社会性的动物。但是,人们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了解得不够深,还有不少误解。到野外粗粗观察,你会发现雄性体形高大,雌性体形弱小,雄性生性凶悍,而雌性温柔软弱。不少灵长类学家于是认为灵长类动物都是雄性统治的社会,雄性是统治者或地位较雌性为高,雌性则是俯首听命的被统治者。对灵长类社会的深入考察,正在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近十年来,对天然条件下的灵长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灵长类学家奥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