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2):1294-1299
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由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和荒漠盆地的同心环形(地质-地貌)植被地带所构成。该系统包括: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3个“圈”和其下的高山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荒漠带、砾石戈壁荒漠带、农业绿洲带、扇缘灌草带、冲积平原带、沙漠带和湖泊等9个“带”。这些地带是干旱区最本质和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存和和作用方式,也是指导干旱区生态保育和土地利用的、不可违抗的大自然规律的宏观展现。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生态-生产范式”以山地和荒漠盆地的植被地带为框架,以贯穿和联系着这一系列环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社会经济关系为驱动因素,建立起以可持续农业与生态保育为目的的、优化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选取31个生态经济指标,以行政县(区)为单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把三峡库区分为4个农业生态经济区,即1主城区郊丘陵菜旅花牧加生态经济区,II江万丘陵低山粮经果牧加生态经济区,Ⅲ武秭中山低山果林粮牧特生态经济区,Ⅳ兴宜低中山丘陵林果牧粮生态经济区,通过对各区生态经济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其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生香环境保护的策略,可为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跨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温带。根据气候、地貌特点,划分为5个大区12个亚区:1.淮北滑淮南温带平原区,包括黄泛平原亚区、淮北平原亚区和沿洼低地平原亚区;2.江淮南温带—北亚热带丘陵台地区;3.沿扛北亚热带平原低山区,包括江北平原低山亚区和沿江江南平原亚区;4.皖南北亚热带丘陵山地区,包括北部低山丘陵亚区、中部中山低山亚区和南部中山低山亚区;5.皖西北亚热带丘陵山地区。包括南坡丘陵低山亚区、中部低山中山亚区和北坡丘陵低山亚区。  相似文献   

4.
徐宁  魏刚 《四川动物》2007,26(2):350-353
在柏菁保护区共采到两栖动物标本267号,经整理鉴定隶属1目、6科、6属、13种。该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划为3个带:(1)海拔600.1000m为低山河谷农田两栖类带,本带两栖类6种,占总种数的46.15%;(2)海拔1000.1750m为中山台地农田针叶林两栖类带,有两栖类11种,占总种数的84.62%;(3)海拔1750~2200m为中山高原森林两栖类带,仅有1种。柏箐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华中区,但两栖类以华中及华南区种为主。还讨论了中华蟾蜍和华西蟾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溪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溪地区位于辽宁东部,属中山丘陵地貌,面积8348km2,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气候为中温带湿润型气候,年均温6.2℃,年降水860mm;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森林覆被率为61.3%,林、灌、草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复杂,该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类大型...  相似文献   

6.
海南五指山森林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国瑷  冯绍信   《广西植物》1995,15(1):57-69
本文探讨了海南五指山森林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的600cm2样地调查材料,连同区内一些路线调查材料统计结果,计有维管束植物998种,576属,178科;按照植物地理成份分析,指出以樟科、桃金娘科、壳斗科、棕榈科等科、属、种为主的五指山热带、亚热带植物属占总、属数的89%是很高的。根据调查材料,五指山森林可划分为3个垂直带与11个植被群系,也就是Ⅰ.热带雨林带,一、热带常绿季雨林:1:荔枝,毛丹群系;Ⅱ.热带山地雨林带:一、低山雨林:(一)低山青梅雨林;1,青梅,蝴蝶树群系:2.鸡毛松.公孙锥群系:(二)沟谷雨林:1.尖叶杜英,海南柿群系;(三)低山枫香林:1.枫香.鸭脚木群系.二、中山雨林:(一)中山针阔叶雨林:1.陆均松.岭南青同群系;2.银背锥.白花含笑群系;3.罗浮锥,海南蕈树群系;Ⅲ.中山矮曲林带:一、中山矮曲林:1.硬壳柯,厚皮香群系;2.少药八角.肖柃群系;二、山顶矮林:1.红脉南烛,南华杜鹃群系。五指山森林垂直分布规律与特点:1.乔木树种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2.温带树种的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增:3.青梅天然分布的海拔高度为海南各林区之冠。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山地带作为"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区之一,发挥着保障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优先保护区的选取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和森林游憩模型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和生态休闲的空间分布,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建立了11种情景,通过对比各情景的保护效率筛选出了优先保护区。结果表明:(1)南方丘陵山地带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分布不均,平均产水量1108mm,高值区均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生态休闲较高;(2)研究区固碳能力强,平均碳储量为45.58t/hm2,生境质量良好,平均生境质量为0.7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关系密切;(3)情景2的保护效率最优,对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和生态休闲的保护效率分别为1.17,1.89,1.32,1.48,1.18。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涓  谢谦  倪九派  魏朝富  吕家恪 《生态学报》2014,34(9):2431-2441
在三峡库区建立生态农业园是解决库区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以农业面源污染分区为基础,探讨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模式和对策。结果表明:(1)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生态农业园规划为三大生态农业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适宜发展"粮果蔬-猪-沼气-粮果蔬+休闲旅游"复合型高效农业模式,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可采用"粮-林-畜-沼气-草"的生态农业园建立模式,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适宜发展林草牧药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生态综合园为该区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方向。划分归并后的五大农业面源污染产污区中,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适宜以生态种植园为主导发展方向;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可主营生态养殖园;余下3个产污区的发展核心都宜放在生态综合园建设。(3)三大生态农业区中的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和五大产污区中的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是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重点。(4)为保障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应积极促进国家、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云南南涧干热退化山地植被恢复重建及其效益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耀  盛才余  刘伦辉   《广西植物》1999,19(3):215-220
从1989~1997年,通过对云南南涧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以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大叶桉、马鹿花、山毛豆、香根草、大翼豆等为主的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营建了多种由这些筛选的物种组合的植物群落,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生物治理措施,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65%,项目投产比为1: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天山山间盆地58个表土样品花粉谱特征,结合植物群落样方物种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区域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中天山山间盆地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相一致,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5个植被带,按海拔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对应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流石坡植被带。主成分分析第1轴揭示,湿度是植被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植被带之间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荒漠草原带藜科-蒿属花粉组合优势明显,山地草原带则表现为蒿属-禾本科-藜科花粉组合,云杉属-蒿属-禾本科-藜科花粉组合及云杉属含量25%共同指示山地森林带的存在,亚高山草甸带花粉组合表现为莎草科-斗篷草属-蒿属-禾本科-藜科,高山流石坡植被带以蒿属-藜科-莎草科-斗篷草属-禾本科花粉组合为主。(2)蒿属、藜科、禾本科、云杉属、莎草科、斗篷草属是中天山山间盆地的代表物种,可作为古环境重建的重要参考。蒿属、藜科表现出超代表性,禾本科则相反。(3)中天山山间盆地植被带表土花粉分布及含量影响因素复杂,云杉属花粉受西风环流影响较大,蒿属、藜科花粉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The mountain-basin system(MBS) in the nor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onsists of mountain vegetation vertical belt system and concentric circular vegetation (geologic and geomorphic) system of desert basin. The MBS contains three “circles”: montane, piedmont fan and alluvial plain, including nine belts, viz. alpine belt, montane forest-grassland belt, low-mountain desert belt, gravel gobi desert belt, agricultural oasis, marginal belt of diluvial fan, alluvial desert plain, sandy desert belt, and lake. The above-mentioned zonat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existence and functional pattern of those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irresistible rule of the nature and, also, the guidance system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land use. Basing on this foundation, a “mountain-oasis-oasis/desert ecotone-desert eco-productive paradigm”is proposed. The MBS is its basic frame. Its driving forces a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biogeophysic process, and biogeo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run through the whole system.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 and an optimize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structure and pattern, which aimed a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may be possibl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体系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生产双重功能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系统工程方法论引入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中,构建典型区域内优化的生态.生产范式体系。在建立自然环境要素、生物群落特征、生产与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四大基本数据库的基础上确定范式体系并设计框架;之后以数学模型和方法为手段分析范式所涉及的植被和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格局及其对区域的贡献,包括对前人工作的综合集成;最终以各种遥感图件、地形图等为基础给出不同范式点的剖面结构图、规划图及说明,设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范式的可行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价择优,为决策者提供优化的生态一生产范式,也就是生态保育阈值内最优的的土地利用格局。最后,给出了农牧交错带内选取的3个范式点的剖面图,建立了范式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生产双重功能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系统工程方法论引入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中,构建典型区域内优化的生态-生产范式体系.在建立自然环境要素、生物群落特征、生产与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四大基本数据库的基础上确定范式体系并设计框架;之后以数学模型和方法为手段分析范式所涉及的植被和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格局及其对区域的贡献,包括对前人工作的综合集成;最终以各种遥感图件、地形图等为基础给出不同范式点的剖面结构图、规划图及说明,设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范式的可行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价择优,为决策者提供优化的生态-生产范式,也就是生态保育阈值内最优的的土地利用格局.最后,给出了农牧交错带内选取的3个范式点的剖面图,建立了范式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4.
潘竟虎  王云 《生态学报》2021,41(7):2582-2595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共同构建"贡献力-活力-组织力-恢复力"(CVOR)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0和2015年讨赖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估,识别生态源地,提取最小成本路径。基于电路理论连通度模型构建次优生态廊道,识别障碍点,基于生态源地、最小成本廊道、次优廊道、障碍点识别结果,构建并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2000和2015年讨赖河流域低度安全等级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68%、61.25%,高安全区和较高安全区仅占总面积的13.93%、15.80%。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生态源地面积3165.41 km2,破碎度高,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山区及中部绿洲农业区。最小成本路径共1122条,共长3468.15 km,较大阻力廊道有242条。将流域生态格局优化分区划分为生态稳定区、生态发展区和重点保护区。提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视觉廊道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英  席建超  姚予龙  葛全胜 《生态学报》2014,34(12):3320-3330
青藏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廊道,不仅起着重要的区域连接作用,促进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具有旅游观光和体验的功能。基于游客视角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进行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研究。详细界定了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的对象,构建了"游客眼"——青藏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模型。动态景观评价是基于旅游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以旅游者的眼睛感受到的景观质量高低——景观基底(包括地貌景观多样性、动植物点缀度、人文景观丰富度等),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哪些景观能被游客捕捉到受到景观视域(包括相对坡度、景观在视域内出现几率、距离的远近等)的制约,哪些景观能被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要受到景观美感(包括色彩、奇异罕见景观、水体配置等)的影响。搭建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沿线景观基底指标、景观视域评价指标和景观动态美感指标3个类指标和9个基础指标,动态景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动态景观评价主要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的各指标量化打分以及计算,结果发现:青藏铁路沿线不同景观带给游客的感受差异很大,10个旅游景观段的景观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念青唐古拉宽谷盆地高寒草原草甸景观段、昆仑高山荒漠与荒漠草原景观段、可可西里—长江源宽谷高寒草原景观段、唐古拉极高山高寒草甸景观段、青海湖盆地草甸草原景观段、怒江源宽谷高寒草甸景观段、拉萨河谷灌丛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东北亚高山荒漠草原景观段、湟水谷地温性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盐湖戈壁荒漠景观段。其中旅游动态景观质量极高的有1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较高的有6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一般的有2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低的有1个。客观评估青藏铁路沿线各景观段的景观,有助于游客预知和了解青藏铁路途中旅游景观质量,对于地方相关部门指导青藏铁路旅游业的发展和景观管理、打造、开发、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73、1986、2000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借助“3S”技术,分析漓江流域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1973—2013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处于相对合理状态,并不断优化;研究区生态风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以低和较低生态风险为主,但高生态风险区域扩张迅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整体格局基本稳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兴安县城—灵川县城—桂林市区—阳朔县城为轴向外风险程度逐渐降低,低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北部以及中东部的自然山林地带,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区;生态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坡度、高程差异,表现出随坡度和高程增加生态风险逐渐下降的分布特点;研究期内,低级别向高级别生态风险转化的面积不断下降,反向转化的面积持续增加,流域生态风险整体上呈加速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学华  梁士楚 《生态学报》2004,24(12):2878-288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以多用途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设计为核心,以生物-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和传统农牧业技术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结构优化、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范例。文章对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配置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在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守规模的发展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限制因子原则、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原则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针对目前范式研究中着重经济效益、研究尺度单一、缺乏学科间的综合和集成、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指出了今后范式研究的趋势,认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现有范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量化范式适宜程度和优化程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应主要集中在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不同人为干扰响应的形式和实质,研究确定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经济阈值;应用技术方面应注重于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投比。对范式实施后的各项生态经济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对范式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对不同范式取得的效益进行横向的、定量的研究,选择出最优的范式。同时,学科间的融入将成为范式研究中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内陆干旱区水分驱动的生态演变机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陈敏建  王浩  王芳  唐克旺  王研 《生态学报》2004,24(10):2108-2114
我国内陆河流域约占国土面积 1/3,降水集中在山区 ,盆地干旱少雨 ,形成内陆河平原独特的非地带性生态群落。针对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与生态特点 ,从水分 -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入手 ,系统研究了以绿洲为中心的内陆干旱区沿河平原生态问题 ,以此作为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由于径流运动的作用 ,平原生态系统表现出有序的层次结构 :以河流为中心向两岸依次为绿洲、过渡带、荒漠 ;植被等级和盖度逐渐由高向低演变 ,分别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高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沙漠、戈壁。植被生态系统的这种规律性反映了地下径流 (潜流场 )的变化。在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小于 10 0 mm)的环境中 ,来自河川补给的潜水蒸发 ,成为植被水分最主要来源 ,对植被生态系统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生态景观的需水补给条件界定内陆河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给出了平原生态圈层结构的定义。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 ,水资源分布和补给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并导致生态系统圈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生态圈层结构理论成为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 ,据此构造定量化的水分驱动生态演变模型。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和 90年代遥感影像 1∶ 10万解译图 ,结合地面观测资料 ,分析了西北内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