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河北省棉区普遍发生棉小造桥虫(Anomisflava F.),中南部发生尤重,1961年在大名县、1962年在成安县和邯郸县都曾大量发生。 据1962年邯郸农科所调查,被害重的棉株每株平均减产籽棉12.7克,有效铃数减少1.13个,用沸水泼种测定受害株的棉籽成熟度为79.5%,未受害株为87.2%。 因此,我们在1959-1962年对小造桥虫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2.
棉小造桥虫在山东临清县一年一般发生三代。7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发生,该代密度小,危害很轻。8月上旬—9月上旬为第二代至第三代发生期,这两代虫的密度大,危害较重,尤以第二代发生最重。第三代有时也暴发成灾。 根据1960年—1964年五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棉小造桥虫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第一代一般发生很轻,积累资料较少。第二代、第三代发生程度和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是: 1.7月中、下旬两旬平均相对湿度大,气温高,第二代造桥虫发生较重(表1)。  相似文献   

3.
棉小造桥虫(Anomis flova Fabr.)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危害严重的田块内,百株虫卵量达千粒以上。1978年沔阳县小南大队的10余亩棉田中发生小造桥虫的流行病,幼虫多以尾足及腹部倒挂而死。将病虫采回后经分离鉴定,确定病原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红铃虫性引诱剂(高斯、海克)和红铃虫粗提物,均对红铃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1976年在第二代红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发现棉小造桥虫Anamis flava Fabricius粗提物也能引诱红铃虫雄蛾,经过大面积诱捕和小区对比试验,说明这种粗提物的效果相当于化学合成性引诱剂和红铃虫粗提物。具体作法是:把从棉田树枝把上诱到的棉小造桥虫雌蛾(不分交配和未交配)剪下腹部末端、用有机溶剂浸渍抽提、将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进一步研究棉小造桥虫核多角体病毒的杀虫效果,在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室内外感染试验,并扩大到大田。本文报道病毒的不同稀释度对幼虫的感染力及其不同世代在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 材料和方法 供试幼虫 毒力测定所用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Fabricius)为2—3龄,孵化后约7—8天,体重平均0.21毫克/头。 病毒母液 将感病虫尸捣碎,用低速差异离心分离提取多角体病毒,加入双抗使最终浓度含2,000单位/毫升,即为病毒母液。在显微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掌握害虫数量消长,测报办法中一般都规定了定期查虫查卵的方法。但是,由于棉虫种类多,卵(虫)在棉株上分布很不一致,有的极隐蔽,有的极活跃,因此,调查速度很慢。为了探求比较快速省力,易于掌握的田间卵(虫)数量调查方法,我们从历年累积的数据资料分析中,发现各种主要棉虫各代的有卵(虫)株率和百株卵(虫)数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幂函数关系)。通过回归统计分析,作出了荆州棉区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小造桥虫Anomisflava(Fabricius)、苗期蓟马Thripis tabaci Linde-man、后期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等  相似文献   

7.
<正>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eal(即日本黄茧蜂M.japonicus Ashmead)孤雌产雌的研究,过去文献未见报道。1979年我们在棉田采集的3—5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f(?)bner)和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Fabriclus)进行室内饲育寄生蜂时,育出的斑痣悬茧蜂共102头,其中仅有2头雄蜂,1980年9月又采集棉小造桥虫幼虫饲育,获得斑痣悬茧蜂共104头,均为雌蜂。根据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该蜂生殖习性的注意。于是我们在1979—1980年将饲养羽化出的这种雌蜂不与雄蜂交配,多次或连续接种于3—4龄棉铃虫幼虫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证明,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寄生蜂子  相似文献   

8.
1964年,我们使用2.5%的敌百虫粉,在全县10个点,对棉花小造桥虫、玉米螟、地下虫、蔬菜虫等多种  相似文献   

9.
细菌杀虫剂     
我国 BH 的研究应用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全国使用面积达1,500万亩左右,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稻苞虫、玉米螟、松毛虫、棉小造桥虫等十多种鳞翅目害虫,防效在80%以上。随着国外科技交流的扩大,BH 的生理、生化、血清型鉴定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新品种正在发掘,我国发现的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2月下旬,陕西省昆虫学会召开了全省棉虫防治技术讨论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棉虫发生特点及生产条件等,认其讨论了1965年的防治技术措施和策略,具体写出了棉虫防治技术措施纲要,提供有关农业生产部门参考采用。 陕西省棉田以关中棉区为主,基本上具有中纬度黄河流域棉虫区系的特点。以棉蚜、盲蝽、红铃虫、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小造桥虫等七种害虫经常为害棉花,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关中中部、东部灌溉区棉田集中,为全省主要棉区,温度湿度较高,水肥条件好,棉株生育快、生长期长,红铃虫与盲蝽为历史性的虫害,棉蚜、红蜘蛛、地老虎也易于成灾。北部早塬区一般属次要棉区,棉田分散,生长季节较短,水肥条件差,植株生育较慢,干旱年份棉蚜、红蜘蛛为害重,影响最大;多雨年份棉蚜为害期长,叶病(茎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1.
几种雄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昆虫的嗅觉器宫,主要是头部的触角和下唇须,它能够觉察和辨别生活环境中的配偶或其他生物体释放的化学物质。 我们在研究尺蛾科银花尺蠖和枣尺蠖、夜蛾科棉小造桥虫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同时,对雄蛾触角表面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现将鞭节表面观察到的几种感受器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新圆蛛生物学以及对棉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新圆蛛在湖北省以初孵幼虫在卵袋内越冬,一年可完成三个世代。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一生最多可产9个卵袋。每个卵袋含卵粒数一般为80—90粒,单雌产卵量平均在450粒以上,最多可产869粒。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 成蛛的寿命较长,温度和食物对寿命有较大影响;有较强的耐饥能力。 在棉田内以结网捕食害虫,可捕食棉铃虫、红铃虫、棉小造桥虫、小地老虎、棉二点叶蝉、棉大卷叶螟和大青叶蝉等害虫。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果表明,茶小卷蛾性行为反应与成虫的虫龄关系甚为密切;当天羽化的雌雄蛾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尾能力。如和交尾能力更强的1,2天虫龄的异性配对时,性行为反应的比率达到实验最高值;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24小时内性行为反应基本类似,雄虫振翅和交尾率均在凌晨6:00-7:00达到了高峰。茶小卷蛾和棉小卷蛾交叉配对时,交尾率达53.33%和60.00%。但当苹小卷蛾和茶小卷娥配对时.则未见任何交尾活动。我国不同地区棉褐带卷蛾显示出很强的同源性;本讨论了我国北方棉褐带卷蛾(苹小卷蛾)与南方棉褐带卷蛾(棉小卷蛾、茶小卷蛾).目前可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5.
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gi是一种微生物真菌 ,自 1 991年在江苏如皋农田发现寄生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并造成害虫成批成片死亡。为了摸清该菌寄生规律和寄生种类 ,笔者于 91年至今对该菌寄生特点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如下 :1 致病流行时间和害虫虫种致病流行时间 :莱氏野村菌在江苏常年月在 8月中下旬 1 1月中旬流行寄生害虫 ,定期对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和棉铃虫观察 ,注意到造桥虫、菜青虫、棉铃虫受染死亡高峰期是 9月上旬到 9月下旬 ,1 0月中旬随温度下降寄生率明显降低。其因 9月份在江苏降水适中、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 ,利于…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棉花苗期害虫之一。一般年份发生为害较轻,但在重发生年,局部棉田的棉苗,常引起落叶,光秆,甚至死亡。此虫分布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苏省主要分布于苏南、苏北的沿江一带。南通棉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棉与桑,偶尔也为害玉米。鉴于这方面的资料国内报道较少,特将我们的观察结果简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两种棉花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养昌 《昆虫学报》1974,(4):482-486
本文记述了两种棉花象虫。依据棉区昆虫工作人员的观察,棉尖象Phytoscaphusgossypii(新种)为害幼苗,能咬断嫩尖,影响棉苗正常发育。它也为害蕾铃期的叶片、苞叶、嫩尖、花蕾等部分。除棉花外,此虫还为害玉米、大豆、大麻等作物的幼苗。它发生于关中、华北、苏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新种)就是刘国士、范秉法1934年报道过的棉小象鼻虫Calomycterus sp.。据他俩的观察,此虫主要为害幼苗,能咬断叶柄,蚕食落叶,有时竟把整块棉田的幼苗、叶片全部咬断,仅剩下顶芽。其为害程度可想而知。在幼苗生出前,它为害桑树嫩芽,所以桑园附近的棉田先受其害。此虫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即太湖周围。其危害早在1934年前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由刘国士、范秉法报道了对其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站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进行了青虫菌对大豆造桥虫和豆天蛾的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法 喷菌剂前选择生长好、虫口密度大的早播夏大豆作试验地。用石家庄微生物农药厂1972—73年的青虫菌粉(芽孢100亿/克)、稀释1,000—1,500倍液以手提压缩喷雾器喷雾,每亩喷菌液110斤。喷后每隔24小时查一次效果,凡因菌寄生致死的症状,大豆造桥虫全身发黑,表皮触破,流出淡黑色体液,无臭味,死虫以尾足钩倒悬于豆枝上,或落地;豆天蛾幼虫中毒,全身皮肤黑色皱缩落于地面(农药中毒虫体均呈淡黄绿色)。 对照区喷以同量清水。 (二)效果 通过在邵庆公社北袁庄大队第二生产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县象鼻虫和造桥虫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我们深入田间反复调查,发现一种取食象鼻虫等害虫的蠋敌 Arma custos(Fabricius),属半翅目蝽科。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试验,初步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和捕食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