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我们采用三硝基甲苯(TNT)与大鼠晶状体体外培养的方法,动态观察了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蛋白质巯基、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发现随着三硝基甲苯作用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蛋白质巯基均减少,蛋白质结合巯基及二硫键交联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其中可溶性蛋白质、非蛋白质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皆达到了统计学上显著意义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用亚硒酸钠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后,将晶状体微粒体与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共同孵育,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白内障晶状体前列腺素E_2(PGE_2)及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的生物合成情况,并与正常晶状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鼠晶状体具有酶促合成PGs的能力。正常晶状体及白内障晶状体合成PGE_2的能力分别为687.75±113.97及1095.00±79.39pg/100mg晶状体湿重/15分钟,PGE_2α则分别为51.45±36.72及158.83±115.94pg/100mg晶状体湿重/15分钟(平均数±S.D.)。这说明大鼠白内障晶状体合成PGs的能力明显增高,与正常晶状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GE_2P<0.001,PGF_2αP<0.02)。在前2次注射亚硒酸钠后,大鼠白内障晶状体PGs的合成能力逐渐高于正常晶状体,并随注射亚硒酸钠的次数增加和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PGs在晶状体内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给出生后10日大鼠皮下注射亚硒酸钠,按隔日每公斤体重3.48mg(20μ moles)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获得成功。我们也观察到此种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可见β_H、γ晶体蛋白降低,α晶体蛋白相对升高。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发现γ晶体蛋白改变明显,这些变化和我们先前报告的腹腔注射半乳糖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亚硒酸钠诱发的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亚硒酸钠(Na2SeO3)在体外作用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RLE cells)而造成的DNA单链断裂(SSB),并对其DNA损伤、修复动力学做了初步研究。发现SSB严重程度与亚硒酸钠的浓度呈线性相关,其SSB重接修复约在30 ̄60min内完成,还作了有关非程序DNA合居(UDS)的检测,发现与SSB相比,UDS发生迟且持续时间更长,提示Na2SeO3可能在体外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除造成SSB 相似文献
6.
用白内障诱发剂三硝基甲苯、平阳霉素、亚硒酸钠和半乳糖分别加入大鼠晶状体培养基中,共同培养24h,同时在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中药合剂CB,以观察其药效,用维生素C作对照。结果表明中药合剂CB能够保护非蛋白质巯基免致氧化,抑制蛋白质巯基交联,降低晶状体不溶性蛋白质中二硫键含量,故中药合剂CB有可能作为抗白内障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不仅在体内,而且在体外亚硒酸钠可引起晶状体蛋白质聚合。将亚硒酸钠加到pH7.4的晶状体蛋白质溶液中,在37℃保温30min后观察到蛋白质溶液变混浊,随时间的延长混浊程度加重并有沉淀形成。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加硒保温后形成的不溶性蛋白质中有大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当加入二硫苏糖醇后混浊的蛋白质溶液变清,其中的高分子聚合物也基本消失,我们还发现;在亚硒酸钠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混浊的同时,蛋白质巯基减少,而蛋白质结合的硒量增加,且二者之间有较固定的比例关系,即蛋白质上每增加一个硒原子,蛋白质巯基就减少4.26个。当用二硫苏糖醇还原后,68%的硒从蛋白质中释放出来。这些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引起大鼠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聚合,其可能方式如下:4PSH+SeO_3~-→PSSP+PS-Se-SP+H_2O+2OH~-这可能是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晶状体生化的研究:正常和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与谷胱甘肽代谢有关的三种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用亚硒酸钠诱发的大鼠白内障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S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的活性,并与正常晶休中这三种酶的活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核浊浑期晶状体中GSH-Px的活性比正常晶状体的高一倍,但在整个晶状体浑浊时降低,GSSG-R的活性变化与GSH-PX相似,这两种酶在代谢上是相关的。GSH-S的活性在核浑浊期不改变,但在完全浑浊后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亚硒酸钠诱发的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亚硒酸钠(Na2SeO3)在体外作用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ells)而造成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并对其DNA损伤、修复动力学做了初步研究.发现SSB严重程度与亚硒酸钠的浓度呈线性相关,其SSB重接修复约在30~60min内完成.还作了有关非程序DNA合成(UDS)的检测,发现与SSB相比,UDS发生迟且持续时间更长,提示Na2SeO3可能在体外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除造成SSB以外,还可能造成其它种类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间日经皮下注射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25μg/10g体重)于出生后四日之乳鼠可诱发白内障,其诱发率为84.6%。患白内障时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可见βH,γ晶体蛋白降低,α晶体蛋白则相对升高。经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可见γ晶体蛋白改变明显,这些结果和我们用半乳糖及亚硒酸钠诱发白内障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Na~(75)_2SeO_3皮下注射诱发大鼠产生白内障后,观察~(75)Se在房水及晶状体中的分布。发现注射后4小时内,~(75)Se迅速进入眼内,产生白内障的大鼠晶状体中~(75)Se较多,而注射后未产生白内障的大鼠透明晶状体中~(75)Se进入很少。经三氯醋酸处理后,~(75)Se主要在沉淀部分,经巯基乙醇处理后,~(75)Se转移到上清液中,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可见~(75)Se与α、β_H、β_L、γ晶体蛋白都结合。这提示~(75)Se可能是与晶体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相连,从而使蛋白质交联起来,导致晶状体中高分子量蛋白质的形成,引起光线的散射,而表现为白内障。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C为6碳多羟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依次生成半脱氧抗坏血酸和脱氧抗坏血酸。因此,维生素C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能迅速与超氧阴离子、氢化氧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反应,生成抗坏血酸自由基。蓝光作为一种短波长,靠近紫外线频段的光,具有能量高的特点,是自然界中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甚至凋亡的主要光线。本实验通过观察蓝光照射视网膜色素上皮,对其DNA的损伤产生光损伤作用,并比较加入维生素C后对这种光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探讨维生素C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观察牛奶和维生素C饮料对肝脏的影响。方法 用健康小白鼠 30只 ,分为 3组 ,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牛奶组 )、C组 (维生素C组 )各 10只。经 14天喂养后 ,断头处死 ,取肝右叶用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PAS反应、SDH、ATPase、ChE以及ACP的变化。结果 结果为A组PAS反应、SDH为强阳性 ( ) ,ChE为中等阳性 ( )。B组ChE、ATPase为阳性 ( )。C组SDH、PAS反应以及ATPase为中等阳性 ( )。 3个组的ACP均为弱阳性 (± )。结论 提示高糖、高蛋白可明显提高肝的功能活动 ,而标准食物佐以维生素C有益于肝脏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 5组 ,5组饵料中维生素C和E的添加量依次为 0和 0mg/kg(对照组 ) ;2 5 0和 5 0mg/kg(实验Ⅰ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Ⅱ组 ) ;2 5 0和2 5 0mg/kg(实验Ⅲ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Ⅳ组 )。喂食 4周 ,取其血液 ,测定中华鳖血细胞的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补体C3和C4。结果表明 ,实验Ⅱ—Ⅳ组 ,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清杀菌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 ,并且维生素C和E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C3的含量 ,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补体C4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实验Ⅰ—Ⅳ组间没有明显差别 ,维生素C和E间也没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谷氨酸(glutamate,Glu)致痫大鼠海马内Glu及GluR2、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及其受体GABRA1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褪黑素的抑痫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A、B、C、D组,每组10只。A组:生理盐水组;B组:MT Glu组;C组:Glu致痫组;D组:Luzidole MT Glu组。观察并记录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Glu、GluR2、GABA和GABRA1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和D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B组大鼠癫痫发作不明显,A组无发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和D组海马内CA1-CA3区和齿状回Glu阳性反应较A组增强(P<0.05),GluR2、GABA和GABRA1均较A组减弱(P<0.05),B组Glu较C组和D组阳性反应有显著性减弱(P<0.05),GluR2、GABA和GABRA1阳性反应均较C组和D组有显著性增强(P<0.05),而B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性。结论MT通过增加GABA及其受体GABRA1和GluR2的作用和抑制Glu作用对Glu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来自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和丽江玉龙雪山的6个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来自德钦地区三个地方的8个阔孢虫草C.crassisporaZang,YangetLi以及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个蛹虫草C.militaris(Vuill)Fr.进行分析。18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冬虫夏草/阔孢虫草与蛹虫草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冬虫夏草与阔孢虫草之间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在同种虫草个体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小,不同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大。说明云南虫草的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应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冬虫夏草及阔孢虫草分别聚在一起,提示RAPD标记在虫草群体中有显著的地区特异性。RAPD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虫草属的遗传分化、起源和系统演化等。 相似文献
19.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来自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和丽江玉龙雪山的6个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来自德钦地区三个地方的8个阔孢虫草C.crassisporaZang,YangetLi以及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个蛹虫草C.militaris(Vuill)Fr.进行分析。18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冬虫夏草/阔孢虫草与蛹虫草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冬虫夏草与阔孢虫草之间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在同种虫草个体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小,不同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大。说明云南虫草的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应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冬虫夏草及阔孢虫草分别聚在一起,提示RAPD标记在虫草群体中有显著的地区特异性。RAPD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虫草属的遗传分化、起源和系统演化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