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灰飞虱接种传毒,证明玉米粗缩病毒在玉米中引起粗缩病症,在小麦中引起“绿矮”病症,在水稻中引起黑条矮缩病症。这一方面揭示了小麦“绿矮”病的病原本质,也说明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能不止相近而是同一病毒。在玉米或小麦病株的粗抽提净化液中,可见到三种完整程度不同的病毒质粒:(1)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毫微米,A 突起高11毫微米;(2)去除一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毫微米的亚病毒质粒,具有B 突起;(3)经胃蛋白酶处理,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毫微米。这种质粒与简单球状病毒类似,很可能是有第三层对胃酶稳定的蛋白外壳。在抽提液中,特别是根部的捕捉液中还有管状碎片,其中完整的病毒质粒排列成行.在小麦或玉米病株超薄切片中,可见到直径66毫微米的病毒质粒分散于原生质中,或与亚病毒质粒共存于病毒质体中,或藏于管状结构中。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见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  相似文献   

2.
从水稻黄矮病病叶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大量杆状或弹状病毒质粒的存在。它们大都存在于细胞核膜的内外层之间,有时也散布于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病毒质粒长约150~180毫微米,宽约70~90毫微米,壁厚约20~25毫微米。应用硅藻土及差速离心等方法可以获得此类杆状或弹状病毒的部分提纯制剂。根据观察到的这类病毒质粒的典型结构,以及它们在健康植株中并不存在,可以认为,此类杆状或弹状病毒系我国水稻黄矮病之病原。  相似文献   

3.
从水稻黄矮病病叶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大最杆状或弹状病毒质粒的存在。它们大都存在于细胞核膜的内外层之间,有时也散布于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病毒质粒长约150~180毫微米,宽约70~90毫微米,壁厚约20~25毫微米。应用硅藻土及差速离心等方法可以获得此类杆状或弹状病毒的部分提纯制剂。根据观察到的这类病毒质粒的典型结构,以及它们在健康植株中并不存在,可以认为,此类杆状或弹状病毒系我国水稻黄矮病之病原。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个用氯仿处理,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提纯净化水稻普通矮缩病病毒的简便方法。纯化的制剂免疫兔子后获得的抗血清用环状沉淀法测定,一般效价在1∶4000~1∶16000。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测定经卵传毒黑尾叶蝉的带毒率,与生物测定结果相比,符合率约86%。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个用氯仿处理,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提纯净化水稻普通矮缩病病毒的简便方法。纯化的制剂免疫兔子后获得的抗血清用环状沉淀法测定,一般效价在1:4000~1:16000。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测定经卵传毒黑尾叶蝉的带毒率,与生物测定结果相比,符合率约86%。  相似文献   

6.
酶联免疫测定法(简称ELISA)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双功能试剂制备抗体(或抗原)与酶的结合物,该结合物保留了免疫学和酶的活性,酶与底物溶液产生的颜色反应可以定量测定。此法能在极低浓度下定量检测特异的抗原(或抗体),适用于疾病的大规模普查和流行病的调查。自E.Engvall 和Van Weemen 在1971年分别建立酶联免疫测定法以来,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传  相似文献   

7.
酶联免疫测定法(简称ELISA)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双功能试剂制备抗体(或抗原)与酶的结合物,该结合物保留了免疫学和酶的活性,酶与底物溶液产生的颜色反应可以定量测定。此法能在极低浓度下定量检测特异的抗原(或抗体),适用于疾病的大规模普查和流行病的调查。自E.Engvall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带毒率。用戊二醛二步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血清丙种球蛋白的结合物,用ELISA法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黑尾叶蝉388头,测定结果与常规生物接种测定比较,其符合率为92.7%。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带毒率。用戊二醛二步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血清丙种球蛋白的结合物,用ELISA法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黑尾叶蝉388头,测定结果与常规生物接种测定比较,其符合率为92.7%。  相似文献   

10.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麦丛矮病传毒昆虫带毒率。酶用碱性磷酸酯酶,抗原用分离净化的小麦丛矮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抗体取抗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交联剂用戊二醛。检测191头灰飞虱的结果与生物接种测定的符合率约为86%。讨论了提高灵敏度的潜力及大田检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l8A)检测小麦丛矮病传毒昆虫带毒率。酶用碱性磷酸酯酶,抗原用分离净化的小麦丛矮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抗体取抗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交联剂用戊二醛。检测191头灰飞虱的结果与生物接种测定的符合率约为86%。讨论了提高灵敏度的潜力及大田检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小麦丛矮病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的净化制剂,以之作为抗原,制得抗血清。用血凝反应及毛细管环状沉淀反应可检测植株、传毒昆虫灰飞虱是否带毒。用血凝反应检测单只灰飞虱的结果,和生物接种测定法比较,其符合率平均约为89%。为小麦丛矮病的预测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小麦丛矮病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的净化制剂,以之作为抗原,制得抗血清。用血凝反应及毛细管环状沉淀反应可检测植株、传毒昆虫灰飞虱是否带毒。用血凝反应检测单只灰飞虱的结果,和生物接种测定法比较,其符合率平均约为89%。为小麦丛矮病的预测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陕西、甘肃两省禾谷类三种病毒病: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病、小麦丛矮病毒病和玉米粗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基础上,采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对发生在上述两省内的三种病毒进行了病毒粒子的直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李荣改 《植物学报》2017,52(3):375-387
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Zea mays)病害,造成玉米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已有的研究表明,导致玉米粗缩病的病毒有4种,均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第2组的成员,它们的全基因组均由10条双链RNA片段组成,编码13个蛋白分子;迄今未发现对粗缩病完全免疫的研究材料,但已筛选出少量在不同环境下均表现高抗的种质。玉米抗粗缩病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每条染色体上均有可能存在与粗缩病抗性有关的基因座(QTLs)。粗缩病毒侵染玉米后,引起细胞防御系统中相关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激素含量等生物途径发生变化。该文对玉米粗缩病病原分子特征和遗传变异、抗性种质遗传基础及致(抗)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玉米抗粗缩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青农105’和‘青农8’为抗病品种,‘登海3622’和‘农大108’为中抗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感病品种。感病后,玉米果穗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且损失程度表现为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籽粒中粗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含量升高,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明显。回归分析表明,通过旃情指数可以准确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改良新抗源T877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利用自然接虫法初步鉴定了41份玉米自交系对粗缩病的抗性,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10份材料进行了3个播期的试验。筛选出3份高抗、4份抗、3份中抗材料,大部分材料(占75.6%)表现为感和高感,抗性较好的材料属于PB亚群。高抗粗缩病自交系T877在不同年份、不同播期间抗性稳定,以此为亲本育成苏玉19等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芝麻病毒病病原研究——Ⅰ.芝麻矮化坏死病害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武昌芝麻上分离到的矮化坏死分离物(DNe-I)侵染芝麻引起严重矮化,叶片皱缩坏死。它能够摩擦接种侵染7科14种植物。在苋色藜、千日红上引起局部坏死斑,侵染油菜和百日菊引起系统花叶和黄化。DNe-I能够被桃蚜、花生蚜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病毒体外稳定性状:存活期4天,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4×10~(-4)。提纯病毒为线状粒体,长度为770nm。病毒外壳蛋自为单一亚基组成,分子量为30,700±600D。制备抗血清微量沉淀法测定其效价为1:256。在油菜病组织中,观察到风轮状及长直片层叠聚体类型的胞质内含体。在血清学性质上,该分离物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轻斑驳病毒和花生斑驳病毒弱相关,与大豆花叶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不相关。基于上述性质,DNe-I被鉴定为芜菁花叶病毒。这是国内芜菁花叶病毒自然侵染芝麻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感病后, 各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幅度表现为感病品种〉中抗品种〉抗病品种, 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表现为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青农105’除外)。对病情指数与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的相关分析发现, 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下降幅度与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除‘青农105’外的5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 品种对粗缩病的抗病性与感病后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有关; 品种抗性越强, 感病后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幅度越小, 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研究田间玉米粗缩病(MRDV)的自然发展动态和经济损失规律,其结果表明,MRDV在玉米生长季中的进展曲线遵循对数抛物线函数(y=a·e~bx ex~2)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单2#和丹玉13#玉米上MRDV(病指数和发病率)的流行模型(α<0.05,估计病情符合率75—100%),同时认为此函数为生长后期表现“隐症”的一类植物病毒病发展动态的通用拟合模型。MRDV对玉米成穗率、穗粒数、穗粒和干粒重诸产量因子都显著影响,相关分析发现玉米损失率与拔节,抽雄和吐丝期的MRDV严重度密切相关(r≥0.89,α<0.05),因此建立了这些时期病指数和病株率与经济损失率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并用相应的模型估计了南充地区1988—1989年MRDV引起的玉米产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