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台湾‘长香’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钾肥横向与纵向施肥的田间试验,探讨辣椒最佳钾肥用量及其运筹。结果表明,在设定氮、磷肥施用量分别为15.0、3.5 kg·667m-2的条件下,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辣椒的株高、幅宽、茎粗的长势及果长、果粗、单果重等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辣椒产量(y)与钾肥施用量(x)两者呈y = -2.2743x2 + 53.402x + 802.45的相关性(r2 = 0.973),钾肥最佳施用量为11.74 kg·667m-2;在同样条件下,钾肥施用量12.00 kg·667m-2,按基肥与追肥不同比例进行施用,辣椒株高、幅宽、茎粗的长势及果长、果粗、单果重等品质与产量均有所差异,其基肥∶追肥按2∶8的配比进行运筹施用,辣椒品质与产量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比。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蟠桃品种‘金霞蟠桃’和‘玉霞蟠桃’为试材,分别在2个品种成熟前3周(3W)、2周(2W)和1周(1W)每树环施钾肥(K2O)1 000g,比较不同时期施肥处理蟠桃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以及营养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蟠桃果实成熟前2W和3W尤其是2W施用钾肥,蟠桃果实单果重和体积总体较大,‘金霞蟠桃’2W处理果实单果重、横径和侧径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11.48%、3.51%和3.03%,‘玉霞蟠桃’2W处理则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56.86%、14.97%和3.67%;(2)不同时期增施钾肥对‘玉霞蟠桃’果实颜色的变化影响总体较小,‘金霞蟠桃’2W和3W处理果实的a*值分别显著高于1W处理55.02%和44.49%,但2W和3W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3)增施钾肥后,2个蟠桃品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2W3W1W,可溶性糖总量大小也依次为2W3W1W,但2W和3W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增施钾肥对2个蟠桃品种果实有机酸总量和枝叶营养生长总体影响不大。研究认为,在蟠桃果实成熟前2周左右施用钾肥,成熟时果实体积、单果重增大,果肉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糖酸比高,果实综合品质得到有效改善,但增施钾肥过早或过晚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打顶后施用生长素(IAA)和钾肥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打顶(T1)、打顶(T2)、打顶 追施K_2SO_4(T_3)、打顶 涂抹生长素1次(T4)、打顶 追施K2SO4 涂抹生长素1次(T5)、打顶 追施K2SO4 涂抹生长素2次(T6)等6种调控措施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打顶当天到打顶后30d,烤烟淀粉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下降后又略有上升的趋势,转化酶(INV)活性则逐渐降低;2种酶活性均以T6最高,T1最低,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除T1外,各处理在打顶后的淀粉含量逐渐升高,总糖含量则呈现上升后又逐步下降的变化,至打顶后30d,淀粉和总糖含量均以T6最高,T1最低;随生育时期延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打顶后30d,T6的NR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为最高;在打顶后30d,以T5的NR/INV比值最大。打顶当天在顶端涂抹生长素,同时追施K2SO4肥,可促进烤烟生长和碳氮代谢。 相似文献
5.
河南济源烟区存在着烟叶糖碱比高、有机钾指数较低的生产现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打顶时断根(C)、打顶时断根结合喷施IAA(C+I)、打顶时断根结合追施钾肥(C+K)、打顶时断根结合喷施IAA并追施钾肥(C+K+I)和对照(CK)5种处理对烤烟生物量及糖碱比、有机钾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措施在烟株成熟期较对照均能增加根部、叶片的干重,减少烟碱、总糖在中上部烟叶的累积。断根结合喷施IAA能降低各部位烟叶的糖碱比,且以C+K+I处理的降幅最大,在下、中、上叶位中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9.12%、15.33%和8.15%。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能提高不同部位烟叶K+含量,降低Cl-和SO42-含量。C+K+I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各部位烟叶的有机钾指数,且在中上部烟叶中增幅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25.00%和209.43%。总的看来,打顶时断根结合喷施IAA并追施钾肥能促进烟叶中的干物质积累、降低糖碱比、提高有机钾指数,进而提高烟叶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6.
施用不同氮、磷、钾肥和有机肥对‘红阳’猕猴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施肥与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关系,优化施肥配方,以猕猴桃品种‘红阳’(Actinidia chinensis‘Hongyang’)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栽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红阳’植株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N、P、K任何一种元素的缺乏均会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果实产量;均衡施用N、P、K肥可以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促进植株新梢和主干茎的生长,从而提高果实产量;如果N和K比例过大则会降低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从而减少果实产量;增施有机肥对提高果实产量效果不显著,但可以提高单果重,过量施用有机肥则会显著降低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均衡施用N、P、K并配施一定的有机肥(N 250 g/株、P2O5250 g/株、K2O 250 g/株、有机肥6 kg/株)能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并提高果实产量。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猕猴桃果园养分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商州市山阳县不同肥力土壤上,采用N、P二因素五水平最优设计,进行了丹参氮、磷优化配方施肥模式研究的多点田问试验。根据田间试验结果,求得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N、P肥效反应方程,根据方程提出丹参不同产量水平的N、P合理配比和肥料用量。寻优结果表明,在山阳低肥力土壤目标产量10000~11500kg/hm^2之间的施氮为88.17~165.7kg/hm^2,施磷(P2O4)为88.18~165.7kg/hm^2;中肥力土壤目标产量在11000~14000kg/hm^2之间的施N量为108.5~187.4kg/hm^2,施磷(P2O5)为105.1~179.5kg/hm^2;高肥力土壤目标产量在20000~25000kg/hm^2之间的施N量为85.4~173.1kg/hm^2,施磷(P2O5)为121.95~179.01kg/hm^2。合理施用N、P肥有利于提高丹参产量,但过量施肥会造成丹参减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花菜栽培种植时氮(N)、磷(P)、钾(K)肥的最佳施肥量,给黄花菜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本试验以海螺沟本地黄花菜品种为研究对象,运用"3414"肥效试验方案,分别以N13.5kg/667m^2,P2O540kg/667m^2,K2O15kg/667m2为常规施肥水平,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黄花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2种蒽醌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氮磷钾配施不仅能促进单株黄花菜生长发育的协调,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其鲜花中的大黄酸和大黄酚含量;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花菜产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处理6(N2P2K2)的产量最高,为1727.73kg/667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457.90kg/667m^2,增产率达36.06%;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花菜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磷>钾,氮肥增产效果最显著,磷肥次之,钾肥最差。一元二次肥效方程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量与本实验设计的最适施肥量相似,可以用于黄花菜实际生产施肥指导。综合考虑,在海螺沟地区推荐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3.69kg/667m^2、31.53kg/667m^2和26.40kg/667m^2,获得的产量为1678.98~1763.31kg/667m^2。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及有机肥用量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了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的效应及两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随灌水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规律;随施氮量和施磷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有机肥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受钾肥用量的影响。交互效应表现为,施磷量与有机肥用量、施氮量与施磷量间的相互作用会促使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提高;灌水量与施钾量和有机肥量、施氮量与施钾量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累积。耦合效应表现为,除不施有机肥时随灌水量增加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外,对于其它任何有机肥及钾肥施用水平,果实硝酸盐含量皆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灌水量高于中水平时,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随着钾肥与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不论施磷量与施钾量如何变化,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皆随施氮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降低氮肥用量同时提高磷肥用量有利于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累积,而提高施钾量仅在施氮量高于中水平时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减小有机肥用量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在降低常规施用氮量的33.3%而不明显减产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长期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含量,氮储量与试验前相比平均提高了18.8%,仅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减量施肥处理(JS)对耕层土壤氮的积累效应一直优于仅施化肥的处理(NP、NPK)。17a的JS处理并没有降低稻谷产量,与常量NPK储量相比年际产量相对误差仅为3.2%,而输入N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2%。在半量稻草还田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180kg·hm-2是可行的,红壤稻田产量可维持在10t·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肥力水平和结构下对不同肥量籽粒中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量大小和肥料构成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在低肥水平下籽粒中Mn、Zn和Fe含量增加,其中Zn的增幅超过1倍,Cu和Al含量降低;在中肥水平下微肥用量增加1倍,籽粒中Mn含量高11.2%,Al和Zn含量分别降低50%和30.1%,Fe和Cu元素含量变化不大,调节其它肥料量和结构,籽粒中Mn、Zn、Cu含量降低;在高肥水平下增加钾肥,有利于籽粒中Mn、Zn、Fe、Al含量积累,分别高23.2%、16.2%、33.9%和58.6%,而Cu含量变化不大。在中肥投入水平下调节氮肥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随着肥力水平提高而降低,在高肥投入水平下减少氮肥用量有利于籽粒中Fe、Al和Zn的积累,Fe含量变化最大,增加2.14~2.63倍,Al含量高63.7%~65.7%,锌含量高13.3%~17.5%,铜的含量变化不大。锰含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对保护地土壤供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6年定位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与土壤供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22.43~26.92g.kg-1;与不施有机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全钾含量有所下降(单施磷肥处理除外),但不同的化肥单施或配施对土壤全钾含量影响不大;长期单施或化学肥料配施土壤的供钾强度和钾素有效率都不高,但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钾含量及土壤的供钾能力,其中,长期单施化学钾肥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为195.60mg.kg-1,单施有机肥处理为460.14mg.kg-1,而化学钾肥与有机肥配施后增长为621.06mg.kg-1;土壤供钾强度和钾素有效率在施用有机肥后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条件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固定影响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室内模拟法,研究了长期施钾对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轮作制度下黑土、塿土和灰漠土钾素固定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施钾对水云母含量较低土壤的钾素固定能力影响较大.与不施钾土壤相比,水云母含量较低的黑土和含量较丰富的塿土在外源钾加入浓度在400~4000 mg·kg-1范围内,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分别降低了75~747mg·kg-1和16~238 mg·kg-1,而水云母含量丰富的灰漠土的固钾能力无明显变化.长期施钾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含钾矿物组成对土壤固钾能力产生影响,即延缓或阻止水云母向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转化,使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降低;另外,长期施钾使土壤缓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增加,土壤固钾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