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直立人北京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人)化石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为可靠发掘记录的古人类化石。1941年大部分北京人化石丢失,仅存的当时发掘出土具有鉴定价值的人类化石为保存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3枚北京人牙齿。2011年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保存的周口店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新发现了一枚北京人牙齿化石。本文报道了这枚新发现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并回顾了此前发现的3枚北京人牙齿化石的历史。这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在周口店最早发现了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2.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1980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县文物队在安徽和县陶店公社龙潭洞发现完整猿人头盖骨1个。这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和陕西蓝田后的第三个发现猿人头盖骨的地点;猿人头盖骨在我国南方发现还是首次。和县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人们的关切。应《化石》编辑部的要求,我们把有关几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安徽省和县猿人化石产地龙潭洞自1974至1980,先后经和县文化局、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省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个猿人头盖骨,部分下颌骨和零星牙齿。这些材料大约代表3个个体,包括青年、壮年和老年。在同一层位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大约50种。另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一些骨、角制品和烧过的骨、牙碎片。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昔日的生态环境为森林草原,气候趋于凉爽。  相似文献   

5.
《化石》1986,(4)
谁先学会用火?最近英国考古学家在肯尼亚发现了40多块150万年前焙烧而成的陶土。他们认为这些陶土不是森林大火偶然烧焦留下的,而是长时间在温火之上焙烧的结果。在陶土块中还发现了鳄、河马化石和石制工具。英国考古学家认为,在发掘地不远发现的猿人化石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很有可能比北京猿人早100万年时,人类已经学会用火。  相似文献   

6.
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吴茂霖 《人类学学报》1983,2(2):109-205
本文记述1981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人的五枚牙齿化石、额骨眶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一块。研究表明,大多数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但也有较北京猿人进步的特征。和县猿人无疑地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县猿人的门齿与元谋猿人的门齿,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工作队,最近在蓝田发现中国猿人下颌骨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面的下第三系中,采集了一个灵长类的上颌骨化石。化石地点在蓝田泄湖公社陈家窝村附近的康沟湾。据黄万波等同志的野外记录,化石拾自一个山坡上,但从上面粘结的岩屑的性质,可以知道它来自下第三系中的巧克力色粘土夹层。这层薄粘土层的上面是红色砂和砂质粘土,下面是白色砂岩。这里的早第三纪己地层的时代尚  相似文献   

8.
董为 《人类学学报》1999,18(4):262-262
为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南南合作基金的支持下,于1999年10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了99北京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的学术活动。这一活动分两个部分: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大会和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纪念大会于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先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野口升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再次强调了北京猿人头骨发现的意义以…  相似文献   

9.
1977年78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二室豫西队在河南西部潭头盆地、卢氏盆地、灵宝盆地和济源盆地下第三系中采到一批哺乳类化石。豫西地区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发现,但五十余年来,除1956年周明镇教授等在卢氏盆地卢氏组中采集了大批哺乳类化石外,进展不大,况且化石层仅限于上始新统。而豫西队发现的新材料表明,豫西地区存在古新  相似文献   

10.
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是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80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80周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5周年庆典在京举行1994年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5周年,也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前身──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65周年;更重要的是古脊椎所几代人盼望已久并为之做出不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4.
山东沂源猿人化石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沂源县骑子鞍山出土的一件人类头盖骨残片和七枚牙齿化石。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在分类系统上应属直立人,与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周口店动物群相同,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描述1983年在贵州桐梓县岩灰洞新发现的四枚人类牙齿化石,并对1972年在该洞发现的两枚人类牙齿一并作进一步的讨论。经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与早期智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桐梓人类化石似应属直立人(Homoerectus),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该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6.
周明镇 《人类学学报》1990,9(4):297-302
1954年12月27日,北京文津街3号中国科学院院部大会议室里,举行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二十五周年纪念会”。这是周口店“北京人”化石和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第四次盛会,实际上也是第一次“纪念会”。以前的三次,都属于庆祝会的性质。第一次是1926年安特生在北京宣布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庆祝会。第二次是1927年步达生研究了布林和师丹斯基先后发现的牙齿后,宣布了化石的性质和“中国猿人”学名的时候。第三次是1929年在中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之后,中国地质学会为此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庆祝这一项重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75年10月7—9日,我陪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摄影组在陕西省蓝田县拍摄蓝田人(曾命名蓝田猿人)化石产地照片时,与该研究所周国兴同志一起在陈家窝村和公王岭进行了短暂的野外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旧石器,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考察队,于今年7月19日在陝西蓝田县进行新生代地层和脊椎动物化石調查时,在該县洩湖人民公社陈家窝村的第四紀“紅色土”层內发掘到一个完好的老年猿人下颌骨。发現化石的地层厚約30米,底部有一层1米多厚的砾石层。猿人下頜骨化石在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附近发现有一处新的鸟类化石产地,最初报道认为这一地点产出的所有鸟类化石都属于同一种今鸟型类:赫氏旅鸟(Iteravis huchzermeyeri)。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产地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属种多样性上,一般都以反鸟类化石材料为主,因此四合当化石地点是目前发现的极少数以今鸟型类为主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地点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课题组的胡晗和邹晶梅在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