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牛脑海马粗提物经盐析、透析、CM-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得到2个洗脱峰,其中CM2峰含有NGF。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GF的分子量约为55 KD和70 KD;PC12细胞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在CM2分离组分作用下,PC12细胞轴突生长效果优于2 ng/mL标准品NG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脑海马结构微量元素含量,Zn与Cu无差别,Fe与Zn、Cu有差异(P<0.01);CM2组分中Fe与Cu含量无差异,Zn远高于Fe、Cu含量(P<0.01)。  相似文献   

2.
母乳中的免疫因子和细胞是新生儿获得抗感染能力的重要来源。人初乳中细胞总数约有1—3×10~9个/L,其中巨噬细胞(Mφ)居多,占30—85%,多形核细胞(PMN)占40—60%以及少量淋巴细胞和初乳小体等。目前,国内外对人初乳巨噬细胞(CMφ)形  相似文献   

3.
脊髓内源性物质对脊髓神经元在体外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元在体外的存活是衡量一种营养因子有无神经营养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用人胚制备脊髓提取液,并用Centricon(Millipo-re)将粗提取液分成<10KD、10-30KD及>30KD三种组份,研究了粗提取液及这三种组份对体外培养中的脊髓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粗提取液及<10KD的实验组比对照组活性要好,表现在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高(MTT法),神经元中NSE活性高(NSE-ELISA法)及细胞生长合成的总蛋白的量高等方面。但以<10KD组份对细胞的促活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人胚脊髓中存在对脊髓神经元有促进存活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φ)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具有十分活跃的生物学功能,在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集中于Mφ的吞噬功能及抗原提呈作用,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活化模式的Mφ对病毒感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具有双重调控作用,Mφ的极化状态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关系密切。病毒感染急性期,Mφ向M1方向极化,M1型Mφ可促进炎症反应,辅助机体清除病原体,但其过度活化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加重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随着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Mφ向M2方向极化,M2型Mφ可通过分泌多种抑炎因子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参与组织修复,亦与感染慢性化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以诱导Mφ向不同方向极化,但其具体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就Mφ极化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作一概述,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5~8.6之间。栽培小麦、6V/6A、6VS/6AL、与6VS/6DL之间的双向电泳谱型极为相似,但与簇毛麦不同。在代换系、两个易位系和簇毛麦中检测到了特异蛋白组分16 KD/pI5.0,而在栽培小麦中未检测到该组分,这些结果表明16 KD/pI5.0蛋白可能定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G蛋白信号转导激活因子3(AGS3)的抗体阻断AGS3作用,观察其对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从而探讨AGS3蛋白在吗啡成瘾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A;吗啡对神经元IA电流密度-电压曲线(I-V曲线)的影响;在全细胞构型下,观察三种不同浓度AGS3抗体对吗啡处理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IA的影响。结果:吗啡能引起大鼠皮质神经元IA增强;当膜电位+55mV时,10-3μg/L、10-2μg/L、10-1μg/L三种不同浓度的AGS3抗体作用于吗啡处理的神经元,10-3μg/L对电流密度的抑制没有显著差异;10-2μg/L、10-1μg/L的抗体能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电流密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吗啡能引起神经元I的增强,AGS3蛋白在成瘾机体中参与了对I通道进行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7.
微电泳氢化可的松对大鼠三个脑区神经元放电的快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太志  王春安 《生理学报》1991,43(3):280-285
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糖皮质激素(GC)对不同脑区神经元的快速作用是否有差别。在尿酯麻醉大鼠的大脑皮层(CX)、海马(HPC)及下丘脑室旁核(PVN)等三个脑区比较了微电泳给予氢化可的松(HC)对神经元放电的影响。CX 对 HC 有反应的神经元数(4/50)远低于 HPC(10/36)及 PVN 的数目(9/35)。三个脑区的反应均以抑制为主。HC 引起 CX 神经元放电变化(兴奋或抑制)的潜伏期及后作用时程分别为9.6±6.5s及74.8±66.5s,HPC 的分别为22.7±24.0及24.2±14.5s 和17.58±2148s;PVN 的分别为14.5±11.5s 及21.0±10.5s。这些结果表明,GC 的快速效应在有反应神经元的百分比及后作用时程的长短等方面表现了按脑区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浓度和干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VPA(0.1、0.3、0.5、0.75和1.0mmol/L)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NB培养基组做对照,分别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用免疫荧光双标鉴定并计数微管蛋白-Ⅲ(β-tubllin III)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时相点组间比较,3天时各组中神经元分化比例无显著差异;7天时不同浓度VPA组与对照组分化神经元比例开始呈现差异;10天时这种差异继续增大,0.75 mmol/L VPA组中神经元比例为82.15±0.93%;14天时保持这种差异;但各时相点1.0 mmol/L VPA组与0.75 mmol/L VPA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发现,3-10天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显著增加,但14天时神经元分化的比例较10天无显著变化。结论:0.75mmol/L VPA在10天时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与Aβ单体诱导神经元H_2O_2释放作用的差异。方法:制备不同摩尔比(0.1-5)的Cu~(2+)-Aβ复合物,通过检测硫磺素T(Thioflavin T,Th T)荧光强度考察Cu~(2+)对Aβ纤丝形成的影响。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分别以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细胞,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_2O_2含量;分离线粒体,分别检测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后H_2O_2的释放;观察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对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1)Th T荧光试验结果表明,Cu~(2+)与Aβ(10μM)摩尔比为1~5范围内可明显抑制Aβ纤丝形成。(2)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Aβ浓度为10μM)以及摩尔比为1的Cu~(2+)-Aβ复合物(Aβ浓度分别为5,10μM)可显著诱导神经元释放H_2O_2;另外,摩尔比为1时,Cu~(2+)-Aβ复合物还可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内H_2O_2释放;上述作用均强于Aβ单体或Cu~(2+)。(3)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可显著降低神经元细胞活力,该作用强于Aβ单体或Cu~(2+)。结论:与Aβ单体相比,Cu~(2+)-Aβ复合物诱发神经元细胞及其线粒体释放H_2O_2作用更强,并诱发更为明显的神经元毒性。提示Cu~(2+)与Aβ之间的配位结合可能增强其引发活性氧释放以及神经元毒性反应;Cu~(2+)-Aβ复合物引发的活性氧可能主要来自线粒体。  相似文献   

10.
Wang H  Wang ZA  He RR 《生理学报》2000,52(6):515-518
用细胞外记录技术 ,在大鼠脑片穹隆下器 (subfornicalorgan ,SFO)上观察了 17β 雌二醇 (17β estradiol,E2 )对SFO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并进而分析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 :(1) 15个SFO神经元在给予小剂量E2(0 1nmol/L)时 ,放电频率由 3 2 1± 0 37增至 6 79± 0 71Hz(P <0 0 0 1) ;而在给予大剂量E2 (10 0nmol/L)时 ,则放电频率由 3 44± 0 40Hz降至 1 44± 0 36Hz (P <0 0 1) ;(2 )在 7个SFO神经元应用谷氨酸NMDA受体阻断剂MK 80 1(5 0pmol/L) ,可阻断小剂量E2 (0 1nmol/L)对SFO神经元的兴奋效应 ;(3)在 7个SFO神经元应用NO生理性前体L 精氨酸 (L arginine ,1mmol/L)时 ,SFO神经元放电减少 ,且可阻断小剂量E2 (0 1nmol/L)对神经元的兴奋效应 ;(4 )在 6个SFO神经元应用NOS抑制剂L NG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mol)引起SFO神经元放电增加 ,并阻断大剂量E2 (10 0nmol/L)对SFO神经元的抑制效应。结果提示 :E2 对SFO神经元有双重作用。小剂量E2 使SFO神经元放电增加 ,这一效应可能与谷氨酸受体激活有关 ;而大剂量E2 则导致神经元放电减少 ,此效应可归因于NOS激活而引发NO生成。  相似文献   

11.
12.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