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伟红  李淑兰 《四川动物》2008,27(2):280-283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了褐家鼠A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 显示,在褐家鼠的消化道除食管未见嗜银细胞外,其它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其分布密度为胃贲门部最高,回肠部最低.嗜银细胞多分布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有时可见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内.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梭形和椭圆形.根据其嗜银细胞形态,认为褐家鼠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该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中,从食道到直肠。其中,十二指肠和回、直肠交接处密度很高,胃体及直肠很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食道嗜银细胞位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胃嗜银细胞位于胃腺部,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见明显的胞突。肠嗜银细胞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呈长柱形、纺锤形、长颈瓶形或锤状。多数细胞两端有较长胞突,分别与固有膜  相似文献   

3.
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Grimelius嗜银法对12只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1)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依次为;食管为31.51±6.73;胃贲门为67.52±3.81;胃体部为49.41±5.69;胃幽门部为142.58±6.69;十二指肠为34.63±5.26;空肠为25.36±2.57;回肠为13.28±3.29;(2)嗜银细胞在食管部分主要集中子食管腺;在胃部主要集中于胃腺,在小肠部主要分布于绒毛上皮之间;(3)嗜银细胞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梭形等。  相似文献   

4.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 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蛇岛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胃贲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体次之,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和椭圆形,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3种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白条草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染色和切片观察.结果 表明:在白条草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椭圆形等;其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于胃幽门最高,胃体次之,十二指肠最低.其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生活环境和取食方式等有关;根据其形态,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口腔、食管、嗉囊和泄殖腔中未发现嗜银细胞,其余部位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其分布呈波浪形,大多数日龄段在腺胃和结直肠中存在2个分布高峰,回肠次之,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较少,随着日龄增加,不同部位嗜银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0 d时达高峰。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及固有层内,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等。结合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间的联系,发现消化道内广泛分布着4种类型的嗜银细胞。我们认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及旁分泌3种功能,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楚德昌  邓振旭 《四川动物》2002,21(4):252-254
通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刺猥消化道各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以及所有消化管,其中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较高,小肠中段及直肠末段密度较低,嗜银细胞分布于消化管壁粘膜层腺体与绒毛,其中在腺体密度较高,在绒毛较低,并且胃、小肠壁固有膜腺体的中、底部密度最高,另外在胃幽门有狭小的高密度分布区。嗜银细胞有锥体形,瓜子形,椭圆形,长梭形,圆形等,锥体形,瓜子形,长梭形多有明显的长突起。嗜银颗粒或充满整个细胞,或集中于起端或基底部,细胞外常见到刚释放的嗜银颗粒,特别是锥体形,瓜子形细胞的尖端处常可见到向腺管或肠腔释放的嗜银颗粒。  相似文献   

9.
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爬行动物胃肠嗜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仅与哺乳动物不同,且在爬行动物各个种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总结了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布规律,概述了分类地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与细胞分布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超  甄靓靓  李淑兰  赵文阁 《四川动物》2007,26(2):274-277,I0004
应用5-HT抗血清,以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中华花龟消化道内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为最高,胃幽门部次之,食管部最低;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之间以及固有膜内,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以锥体形为主。认为中华花龟消化道5-HT阳性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并且5-HT阳性细胞的密度分布可能与其食性、生活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辛蓝-过碘酸Schiff(AB-PAS)反应,对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对消化道壁较薄的组织块(食管、小肠、大肠),采用3%乙酸3min、1%阿尔新蓝30min、3%乙酸3min、3%过碘酸氧化10min、Schiff反应20min染色,即可达到良好染色效果;对消化道壁较厚的组织块(胃),则应采用3%乙酸9min、1%阿尔新蓝70min、3%乙酸9min、3%过碘酸氧化30min、Schiff反应60min染色,将能达到良好染色效果。结论:经过染色可将黏液细胞分为四个类型:Ⅰ型红色,PAS染色阳性,AB染色阴性;Ⅱ型蓝色,PAS染色阴性,AB染色阳性;Ⅲ型紫红色,PAS染色强阳性,AB染色弱阳性;Ⅳ型蓝紫色,PAS染色弱阳性,AB染色强阳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应用5—羟色胺(5-HT)特异性抗血清,对枕纹锦蛇(Elaphe dione)消化道内含有的5—HT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的分布密度呈倒“V”形,以十二指肠最高,胃贲门部最低。其形态多样,上段(食管、胃)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上皮基部和腺泡上皮之间;中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细长锥体形、梭形、圆形为主,主要分布于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下段(直肠)为圆形,分布于上皮基部。锥体形细胞常有一个长突起伸入到固有膜或肠腔,行使内或外分泌功能;梭形细胞有两个细长突起,一个指向固有膜,另一个指向肠腔,表明这种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30~46期的极北鲵幼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食管、胃、小肠各部分的发生时间不同。胃中的嗜银细胞在第41期出现,小肠中的在第42期出现,食管中的在第43期出现。嗜银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梭形和锥体形,大多分布在消化道黏膜上皮之间。根据嗜银细胞的形态判定其可能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重功能。极北鲵胚后发育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出现顺序的不同可能与其消化生理活动及个体生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亚东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东鲑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等。食道粘膜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消化道内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5-羟色胺(5-HT)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其中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空肠次之,幽门和直肠部最低.5-HT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根据其形态认为东方蝾螈消化道5-HT免疫活性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4种雀形目鸟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铭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2008,43(1):116-121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