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Digoxigenin标记核酸探针分子杂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g标记和检测试剂盒中的封阻试剂配制成0.05%、0.1%、0.3%、0.5%、0.7%、0.9%六种浓度,65~68℃温度时,溶解时间分别为10、15、20、35、40、45分钟;预杂交,在免疫测定中进行封阻,背景反应最小,其次是不预杂交,在免疫测定中进行封阻,再次是预杂交,在免疫测定中不封阻;标记探针保存在-20℃,至少可稳定18个月,同一探针重复使用三次可获得满意效果.以上结果表明,DigDNA标记和检测系统将代替~(32)p标记及其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因芯片研究中,基于不同的样品来源,基因含量,检测方法和分析目的,采用的核酸分离。扩增和标记方法各异。本综述了对核酸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主要有核酸的单链化处理,片段化和标记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可显提高基因芯片检测的特异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5.
6.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 tomegalo-virus(HCMV)感染非常普遍,常引起不显性感染或潜伏感染;但当器官移植者、早产儿、早期孕妇、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患者受到CMV感染后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严重后果。目前探求一种敏感、 相似文献
7.
8.
9.
10.
近年,上海一家儿童医院应用引进的一种“人类凝血因子探针”,对一例血友病B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获得成功,使孕妇中止妊娠,从而防止了一名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的血友病B患儿出生。应用基因探针的核酸杂交技术,虽然问世才十年光景,却已被誉为“二十世纪生物学一项重要成就”和“继罗、科赫(R.Koch)之后 相似文献
11.
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Digoxigenin)标记的探针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杂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探针,检测了人和鸭的血清及肝脏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并与~(32)P标记的同位素探针做了比较。结果证明,该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同位素探针一致(0.2pg)。它可用于各种核酸杂交试验,如打点杂交、Southern和Northern转印杂交试验等。恰当地从标本中提取待测核酸,是应用该探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流产的胎儿查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Southern blot杂交试验检测HBsAg及HBeAg均阳性母亲流产的9例胎儿肝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状态,并与其HBV血清学、免疫电镜及肝脏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在3例胎肝高分子DNA中检出了整合的HBV DNA顺序,且此3例HBV DNA整合到胎肝细胞基因组并无特定部位,提示为随机整合。3例中2例的血清及肝匀浆都检出HBsAg颗粒,其胎肝细胞胞浆HBsAg也阳性;另1例受HBV感染的唯一标志是在胎肝细胞中存在着整合的HBVDNA。此外,另1例则仅胎肝细胞中HBsAg阳性而无整合的HBV DNA。在胎肝细胞中检出整合的HBV DNA进一步证实HBV子宫内传播途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8例,根据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将患者分为A组18例、B组52例、C组41例、D组37例。根据不同HBV-DNA载量分为阴性组70例、低载量组21例、中载量组35例、高载量组22例。检测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下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比较不同HBV-DNA载量HBV-LP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组、D组患者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C组和D组患者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HBV-LP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LP与HBV-DNA载量的对数值、ALT、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LP可以反映HBV复制情况,并于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为嗜肝病毒,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综述近年来乙肝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克服不应答及低应答的策略,乙肝疫苗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最新的DNA疫苗进行了阐述 。 相似文献
18.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相关肝炎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本文将综述HCV感染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及近年来实验性疫苗(主要是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及联合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