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东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湖泊,其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夏季的优势种群是一些体积很小的硅藻类曲壳藻(Achnanthes spp.),其他大部分季节是绿藻门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和硅藻门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不同样点间的底栖藻类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但优势种类不同,以团集刚毛藻为优势的绿藻在处于中富营养区域的磨山样点比例最高,以变异直链藻为优势种的硅藻在严重富营养化的水果湖样点中比例最高。底栖藻类月平均现存量(以叶绿素a计)的时间变化格局为夏季最低(41.5μg/cm2),逐渐增加到秋、冬季节的最高峰值(55.3μg/cm2)。造成东湖夏季底栖藻类现存量低的原因是雨季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水位升高造成的低光照。不同样点间的chlb、chlc及chlb/a、chlc/a值具有显著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显示:在东湖的富营养化条件下,过渡的富营养化能增加底栖藻类群落中硅藻的比例,却降低了绿藻的比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具有特异性,分析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评价水环境健康状况。东湖底栖藻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浮游藻类不同,它和水温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温度和浮游藻类并不是影响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生物量变化的直接因子。团集刚毛藻等底栖丝状藻类给各种底栖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在东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6个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现存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发现底栖藻类群落主要由绿藻门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硅藻门的一些附植种类组成,除硅藻群落在泸沽湖占优势外,其它湖泊中绿藻群落的相对比率高于硅藻.底栖藻类现存量(chl a)以星云湖最高(24 μg·cm-2);底栖硅藻密度以泸沽湖的鸟岛最高,为9.3×106 cells·cm-2.分析不同湖泊底栖硅藻的群落结构发现:底栖硅藻Epithemia sorex和Cocconeis klamathensis分别是泸沽湖和抚仙湖的绝对优势种,Amphora pediculus是阳宗海和滇池金宝的绝对优势种,洱海、星云湖和滇池又一村的优势种类较多,其中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主要是一些附植性种类.结果表明沿岸带的光照、营养水平和基质类型可能是影响底栖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底栖藻类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污水处理中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N)、磷(P)的去除能力。实验期间,被试藻类(丝状绿藻占优势)在污水中生长良好,培养5 d后收获的藻类生物量可达14.36±0.72 g;污水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由36.97±0.26 m g.L-1、2.88±0.02 m g.L-1降至1.44±0.09 m g.L-1、0.07±0.01 m g.L-1,对氨氮(NH4-N)和硝氮(NO3-N)的去除率亦达95%以上;藻体总凯氏氮(TKN)和TP含量分别为5.75±0.20%和1.5±0.22%。实验证明,底栖藻类对污水中的N、P营养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污水的三级处理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酸性矿山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性矿山废水中低的pH和高浓度的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影响巨大.依据"参照(Control)-受损(Impaired)-恢复(Recovery)"的设计方法,对高岚河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的河段、不受影响的河段及恢复河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底栖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无灰干重及自养指数等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明显,且枯水期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自养指数与各金属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显著负相关,可以很好地指示矿山酸性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植物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演变对水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氮磷形态转化及释放等广受关注。然而,消落带植物根际效应与土壤磷形态关系及潜在影响并不清楚。选择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冲积潮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分布的消落区采集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香附子、苍耳)和农作物(玉米)根际、非根际土壤,分析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特征,探讨了消落带典型植物生长对土壤磷形态的根际效应及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及磷赋存形态具有显著影响,紫色土磷含量最高,且活性磷含量低于冲积潮土和水稻土,表现出磷库稳定性较高;4种植物根际土壤全磷、有效磷及不同形态无机、有机磷(弱吸附态磷WA-P、潜在活性磷P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残渣态磷R-P)含量均高于非根际,表现出明显的根际富集效应;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表现为狗牙根>苍耳>香附子>玉米,但磷形态在不同植物根际富集水平不同:活性较高的WA-P、PA-P含量在玉米和苍耳覆盖区均高于狗牙根和香附子,而较稳定Ca-Pi、R-Pi、Fe/...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贵州省百花湖(水库)消落带土壤磷的释放状况,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不同消落带土壤和环境条件变化对百花湖消落带土壤磷释放的影响,分析磷的释放量与磷赋存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淹的黄壤释磷量最大,砂石壤最低;温度升高,土壤中磷的释放强度随之增大;扰动上覆水比静置条件下更有利于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土壤磷的释放量略高于中性条件,且碱性条件下最高;厌氧条件比好氧条件更能加速磷释放;不同形态磷与土壤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相关,其中有机磷(OP)与磷的释放极显著相关;与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钙结合态磷(Ca-P)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形态群(Morphogroup)研究以底栖有孔虫壳体形态、缠绕方式、房室数量为模型基础,将形态特征与相对生活位置和摄食方式等生态习性联系起来,对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组合,恢复古生态环境。由于这种方法克服了分类学差异,可以应用于不同地质年代和海洋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大量学者广泛用于古生态、古环境及古环境事件研究,对古生代、中生代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前人的形态群研究,本文综述了过去的主要进展,主要讨论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海区的形态群模型,以及形态群与营养物质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形态群研究在较老地层中进行古环境重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喻晓  张修峰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3):301-305
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双壳类可通过滤食控制浮游藻类,从而改变底栖藻类与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结果。论文通过比较放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蚌处理组)与不放养背角无齿蚌(对照组)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优势种等的变化,研究了滤食性双壳类对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显著降低浮游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沉积物表面光照条件,从而显著提高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背角无齿蚌也改变了浮游藻类的优势种,使优势种由蓝藻转变成硅藻。因此,滤食性双壳类有利于促进浅水生态系统从混水态向清水态转变,本研究结果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消落带初期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回水区内2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有效磷外,次生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弃耕地,且其他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50%左右,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达到91%。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养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与对照样带相比较,消落带内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表明水淹和清库等人为活动对土壤母质风化影响严重,导致消落带内土壤磷和钾含量增高,而速效钾在水淹后则大量流失;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除了有效磷外,其他养分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消落带处于幼年时期,尚未形成明显的水分梯度,其养分和水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消落带土壤生态环境对水库水质及坡岸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土壤酶活性具有驱动土壤物质循环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以三峡库区梨香溪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四个海拔梯度和五种植被样地的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样地中,表层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均高于土壤下层,并且有效磷和总磷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四种土壤酶活性随高程的增加均总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除脲酶外,167~180 m样地的下层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165 m样地。在不同植被样地中,苔藓结皮样地的表层土壤中,蔗糖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为最大。有植被覆盖的样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裸地,其中虎杖和藻结皮植被对土壤的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影响作用高于狗压根和苔藓结皮。四种土壤酶的酶活性与土壤总氮、总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大体都呈现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供给能力受水淹影响,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对消落带土壤肥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土壤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实验站研究了粘土、沙壤土、轻壤土等土壤中的藻类组成、分布和营养需求。结果表明共有56个种,其中分离纯化了33个种。藻类物种多样性随土壤中有机肥料或无机N.P.K肥的增多而增加。相同的种类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可以据此阐明土壤藻类群落组成变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渤海北部底栖海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渤海北部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和季节性变化。经调查,该海区隶属于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和绿藻门的底栖海藻共有119 种,其中包括57 种经济海藻和7 个新记录种。研究表明,渤海北部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成分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氮磷对污水净化中藻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室内模拟生物净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氮磷对污水中藻类叶绿素含量和污水净化的影响。污水中磷含量均为7mg/L左右,氮含量分别为77.4、44.4、24.8和13.5mg/L,结果发现TN/TP=77.4/7.01mg/L组,污水经7d净化,藻类叶绿素含量最高,污水净化效果较好。四个实验组比较,叶绿素含量随TN/TP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种草原,较系统地研究了放牧对微生物量碳(MB-C)和易分解碳(Lab-C)两种碳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放牧22年后,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27.9%和12.8%;土壤易分解碳分别下降了22.0%和12.6%,自由放牧没有改变羊草草原土壤活性碳的季节变化形式。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0~5 cm表层和5~15 cm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38.2%和12.2%。大针茅草原季节波动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羊草草原推后,基本在8月下旬,并且与地上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活性碳在表征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的动态变化时,要敏感于土壤总有机碳。冷蒿-小禾草草原(Artemisia frigida-short bunchgrasses steppe)连续放牧11年恢复2年后,土壤各碳素组分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放牧率的增加,MB-C/Org-C比值和Lab-C/Org-C比值逐渐降低,表现为轻牧>中牧>重牧,这说明,在表征放牧对冷蒿-小禾草草原土壤的影响指示上,MB-C/Org-C和Lab-C/Org-C要比MB-C和Lab-C敏感。  相似文献   

15.
phosphorus-limited chemosta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egree of phosphorus deficiency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Anabaena variabilis Kütz. and Scenedesmus quadricauda (Turp.) Bréb. The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the dilution rate could be placed into 3 patterns. Most aspects of the composition showed it progressive change with dilution rate. The carbohydrate content generally increased while cellular P and nitrogen, protein, nucleic acid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over the entire range of increasing deficiency studied. The changes in metabolism fell into a second pattern, showing great sensitivity to the onset of P deficiency. The ability to take up phosphate and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creased most markedly with increasing deficiency at the higher dilution rates. The third pattern was confined to the, lipid content of S. quadricauda, which increased with deficiency only at the lowest dilution rates.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球藻生长与武汉东湖水体磷形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探讨了武汉东湖水体中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总反应磷(TRP)、溶解水解磷(SHP)和颗粒磷(PP)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生物有效利用性。进行了普通小球藻生长量与各磷形态及总磷(TP)被利用浓度的一元相关分析,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一元相关方程的不足,并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普通小球藻生长量(N)与所测几种磷形态被利用浓度(CTSP,CSRP,CTRP,CSHP,CPP)的相关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及预测藻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7.
底栖藻对扬子地台西缘晚奥陶世生态危机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越  冯洪真  李军 《古生物学报》2002,41(2):211-218
晚奥陶世的冈瓦纳大陆冰川导致全球性海退和两幕生物灭绝事件,第一幕,也是高潮幕,发生于Rawtheyan期末;第二幕发生于Hirnantian期末。在经历第一幕事件的过程中,扬子地台西缘的四川汉源地区大渡河组浅水相灰岩和硅质灰岩中出现了极其繁盛的底栖藻类,局部层位中可达到造礁的程度。大量底栖藻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缓冲了这一浅海地区的低温、缺氧的灾变环境,并成为生态系统重建的先驱群落。局部浅海环境的正常化为后生动物腕足类、三叶虫和海百合在Hirnantian期南郑组的短暂复苏创造了生存条件。当后生动物再度成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时,啃食压力的增大使底栖藻的居群数量骤然减低。始于Hirnantian后期冰川消融的海进造成第二幕Hirnantia动物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荒漠土壤蓝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具有代表性地区的丘陵、戈壁和沙丘的蓝藻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主要的土壤化学成分;采用了模糊聚类、系统聚类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藻类的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21种蓝藻,其中6种为国内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土壤含磷量、总盐量及与粘性和湿度有关的土壤结构是决定柴达木盆地蓝藻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沙漠结皮中藻类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笔者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干旱区沙漠表面结皮中藻类进行了为时10个月(1991年5月-1992年2月)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共出现13个属的藻类,其中蓝藻5属,绿藻6属(包括1个未鉴定出的属),硅藻2属。运用稀释平板法得到藻类生物量平均为8.117×10 ̄4cells/g D.S.根据结皮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pH、含水量、电导率、水溶性K ̄+、Na ̄+、Ca ̄(2+)和Mg ̄(2+)的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全磷量、有机质和凯氏氮)及气候条件(气温、降雨量和土壤温度)分别与藻类生物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可知影响生物量比较显著的因子有交换性盐基总量(r=0.683)、降雨量(r=0.712)、有机质含量(r=0.584)和水溶性Na ̄+(r=0.586)。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影响藻类生物量最显著的相关因子是水溶性Mg ̄(2+)和降雨量(R ̄2=78.7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