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虫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虫(Mythimna separata)胚胎发育经过卵裂及胚盘形成、胚带及原肠发生、胚带分节及附肢形成、体壁形成及背向闭合、胚胎反转和器官发生与形成6个时期。粘虫卵在25℃,胚胎发育至12h,胚带呈新月形或“C”字形。随着原肠发生,首先出现口陷与肛陷,与此同时,胚带逐渐伸长并开始分节。胚胎发育至32h,胚带头尾相接并呈波浪形弯曲,在胚胎反转前,胚胎发育至42h,前肠、后肠及马氏管已经形成。胚胎发育至54h时,胚动完成之 后,中肠才明显可见。同时将大量卵黄包围起来。神经系统的发生与气管形成始于原肠发生之后,至胚胎反转之前,神经节索才出现,随着胚动发生,神经节体积不断增大,腹神经索逐渐形成,纵走气管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2.
粘虫飞行对生殖及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该文报道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成虫飞行后产卵、交配及寿命的研究结果。1日龄成虫飞行6 h、12 h、18 h、24 h后的产卵前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的,其中飞行6 h、12 h的比对照的短2天以上,产卵量均比对照的高。对1~5日龄成虫分别飞行23.5 h后的研究结果表明,1日龄飞行的产卵前期和上述结果相一致。2~4日龄飞行的与对照的没有显著差异,但产卵量则随飞行日龄的延迟而逐渐减少。5日龄飞行的产卵前期显著延长,产卵量已不到对照的一半。所有经过飞行的成虫产卵高峰日比对照的早1天。不同日龄成虫飞行时间、距离与成虫产卵量的关系为:1~3日龄飞行时间、距离长的个体产卵量也高;但4~5日龄的成虫飞行时间与距离越长,其产卵量越少,表现出明显的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症(oogenesis-flight syndrome)。除了5日龄飞行的成虫交配率有所下降以外,所有经过飞行的成虫产卵历期、交配率及寿命与对照的没有显著差异。最后,根据这些结果,对粘虫迁飞的起飞时期,迁飞在粘虫生殖、种群动态及成灾规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粘虫飞行肌中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报道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 蛹及不同日龄成虫飞行肌中与3 种代谢途径有关的5 种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3-羟酰辅酶A 脱氢酶(HOAD)、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的变化。成虫羽化后,这5 种酶的活性大多数都高于蛹期,表明成虫飞行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活动比蛹期高。不同日龄成虫飞行肌的能量代谢特点为:成虫羽化后糖酵解循环的活性增加;1 日龄进行糖酵解的能力较强,2 日龄即具备较强的脂肪代谢能力,2~5日龄糖及脂肪代谢的能力基本相当,但7日龄脂肪代谢的能力较强。1~7日龄粘虫蛾飞行肌具有较高的GDH 和LDH活性,这既是粘虫蛾飞行肌能进行高度有氧代谢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具有一定无氧代谢能力的最好说明,而飞行肌中较高的CS活性则是粘虫蛾具有较强飞行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成虫GAPDH∶HOAD 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的结果还显示,粘虫蛾持续飞行的能源物质既有脂类也有糖类,而不仅仅只限于脂类。 相似文献
4.
5.
粘虫飞行与产卵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对粘虫Mytkimna separata(W&lker)蛾飞行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产卵前,雌蛾的飞行能力随蛾龄的增长而增加;产卵后,以产卵l天后的飞行能力最强,之后随产卵历期延长和产卵量的增加而下降。产卵超过6天或1 200粒的成虫飞行能力已基本丧失。由此认为:粘虫蛾的迁飞是在产卵前进行;成虫的飞行能力与卵巢发育同步,因而在粘虫中可能不存在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症。最后对粘虫产卵后仍具有一定飞行能力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粘虫飞翔能源物质及其消耗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根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的特性,在室内条件下,测试其长时间飞行的能源种类及消耗;试验设6h、12h、24h、36h和48h等5种吊飞处理和不 吊飞对照。结果表明,粘虫飞翔后体重显著下降,体重的减少量与吊测时间、实际飞翔时间及距离呈正相关;粘虫飞翔前后体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脂肪含量的下降趋势与虫体重下降一致,脂肪消耗量占体重消耗量的60%以上,说明脂肪是粘虫远距离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随飞翔时间的增加,脂肪消耗的速率有逐渐减缓趋势:飞行每小时每克体重消耗脂肪雌蛾为23.6→8.9mg/(h·g),雄蛾为11.8→9.2mg/(h.g);飞行每公里每克体重雌蛾消耗脂肪为4.0→1.7mg/(km·g),雄蛾为2.2→1.4mg/(km·g)。 相似文献
7.
粘虫蛾飞行肌的发育:超微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正常条件下饲养的0-16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雌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肌原纤维直径。线粒体和横管的体积分量均随蛾龄的增加而增加,到7日龄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肌节长度则随蛾龄的增加而缩短,到7日龄达到最短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延长,从而使整条发育曲线呈“V”字形;肌原纤维和肌质网体积分量变化不大或无规律可寻;二位体在发育初期和未期的比例较高,而三位体在4和7口龄比例较高;肌丝排列从0~7日龄均是有序的,肌动蛋白丝(细丝)和肌球蛋白丝(粗丝)的数量比为3:1,粗丝的数量变化也不大,每根肌原纤维约有600根。但从10日龄开始肌丝排列出现紊乱,细丝全部消失,粗丝降解、数量减少了30%,从而使肌原纤维留下一片片的空白。根据这些结果,把7日龄前的飞行肌发育过程视为生长过程,而把10日龄后的视作降解过程。最后对粘虫蛾飞行肌与卵巢发育及其飞行能力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粘虫幼虫密度对成虫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密度(1头/瓶、20头/瓶、40头/瓶)对成虫水分、甘油酯和糖原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同幼虫密度处理的初羽化成虫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但1~5日龄40头/瓶的雄蛾及1~3日龄雌蛾高于单头处理的;20、40头/瓶的初羽化成虫甘油酯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均显著地高于单头饲养的;20头/瓶羽化的雌、雄成虫l~5日龄甘油酯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到5日龄达到最大值后才开始下降,40头/瓶的在3日龄达到最大值后即开始下降,而单头饲养羽化的在1日龄达到较高值,2日龄降至最低后再缓慢回升。幼虫密度对初羽化成虫及1~7日龄雄蛾的糖原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20、40头/瓶条件下羽化的1~7日龄雌蛾糖原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单头饲养的则随日龄的 增加而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幼虫密度不仅影响到初羽化成虫能源物质的含量,而且也可能影响到成虫能源物质特别是甘油酯的代谢。 相似文献
9.
粘虫幼虫密度对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不同幼虫密度下(1头/瓶、15头/瓶、30头/瓶)5龄至预蛹和6龄至预蛹的幼虫食物取食量、粪便排泄量、近似消化率、体重增长和粗生长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食物取食量、粪便排泄量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加大,表明群居或幼虫密度的增加可使幼虫的取食量增加从而使为害加重。但是,幼虫的体重增长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近似消化率和粗生长效率也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缘故。由此认为,食物利用率下降是高密度条件下粘虫个体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些效应均随幼虫密度影响的消失而消失。 相似文献
10.
11.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生殖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内容是研究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生殖系统的形态构造。全文分为雄性内部生殖器、雄性外部生殖器、雌性内部生殖器及雌性外部生殖器四部分。 粘虫的雄性内生殖器中, 有睾丸一对, 左右并列, 呈扁椭圆形, 外被紫红色睾丸膜; 输精管一对, 基部膨大成二对贮精囊; 射精管分成复射精管及单射精管两部分。雄性外生殖器的构造极为复杂, 第9腹节的背、腹板分别形成马鞍状的背兜及基腹弧; 第10腹节仅有其附肢特化成钩形突、颚形突和背兜侧突等; 抱握器占雄性外生殖器中的大部分, 其顶上角具长约1毫米的端刺一枚, 此为本种特征之一, 可以此与近似种区别; 阳茎由基部球状的阳茎囊和端部柄状的阳茎端组成, 内具内阳茎及角状器:雄性外生殖器中有关器官的肌肉来源亦作了叙述。 精液是以贮存于精球的方式授入雌体, 精球分为精球体、精球柄及系带三部分。 雌性内生殖器中, 卵巢为多滋式, 一对, 各由四个卵巢管组成, 两组卵巢管再与一对侧输卵管相连, 后者通入中输卵管中, 中输卵管后端连有外生殖腔, 其外方的开口是为产卵孔; 受精囊为长形梨状物, 分成主囊及副囊两部分, 两者在顶部愈合, 并由此发出受精管与外生殖腔相通, 在主囊顶端有受精囊腺; 附腺一对, 与附腺囊相连, 后者通入附腺主囊, 并由此开口入外生殖腔。雌性外生殖器是由交配囊和产卵器组成, 前者复可分成囊导管、囊体及囊颈三部分, 其外方的开口为交配囊孔, 有导精管从囊颈连于外生殖腔; 产卵器由第8、9腹节组成, 非呈特殊构造。 相似文献
12.
粘虫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命表及其发育的热量需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人工饲料在不同温度下饲养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cr),组建了种群生命表.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在24℃下最高(90%),28℃次之,32℃下最低(27.1%)o在20—28℃,成虫的繁殖力都比较强,24℃时产卵最多,32℃时产卵量急剧下降.根据试验结果估测,粘虫卵孵化、幼虫存活和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6℃、23.2℃和22.5℃.种群增长指数可用下述方程表示:y=-2530.2850+282.1893X-6.2407X2在最适温度(22.6℃),繁殖一代,种群数量约增加660倍.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以卵期最低(8.4℃),蛹期最高(10.1℃),完成世代发育需要7.8℃以上的有效积温约925日度. 相似文献
13.
粘虫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粘虫雌蛾Mythimna separata(Walker)飞行(背纵)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肌原纤维由500-700根肌球蛋白丝(粗丝)组成,每根粗丝由6根肌动蛋白丝(细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每根细丝精确地位于两根粗丝间1/2处,从而使粗丝和细丝的比为1:3。肌节较短,长度约2.2-2.6μm。肌原纤维之间充满着线粒体和横管。每个肌节约有线粒体三个,横管二根。线粒体约占肌纤维体积的40%,而横管为7%。每根横管准确地位于肌节的1/4、3/4处,或Z线和中膈的中央,并与肌质网交接形成二位体(dyads)或三位体(triads)。肌质网相当不发达,约占肌纤维体积的2.5%。但其分布很有特色,即除了紧贴于肌原纤维周围的由单层液泡组成的肌质网以外,在中膈处还有一层横穿于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和其它同步飞行肌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比较的结果还表明,粘虫蛾飞行肌具有较善于飞行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15.
早熟素Ⅱ处理粘虫蛾对两性吸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早熟素Ⅱ对鳞翅目重要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作用。试验证明羽化24小时以内未交配的粘虫蛾(雌雄比为1:1)与10微克/平方厘米的早熟素接触24小时后即明显地降低两性吸引的能力;雌雄比为2:1时,处理组的交配率比对照组降低60—70%。不同的配对(正常雄×正常雌、正常雄×处理雌、正常雌×处理雄、处理雌×处理雄)证明早熟素Ⅱ对雄、雌蛾均有影响,但对雄蛾的影响更大。已知昆虫咽侧体(CA)分泌的保幼激素(JH)对某些昆虫成虫的两性吸引有调控作用(Barth,1961;1962),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对早熟素处理后的雌、雄蛾咽侧体逐日进行了测量,它们都比对照小,雄蛾差异更大。雄蛾CA的组织切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细胞核变形,染色体颗粒凝聚、出现大量空斑,腺体腔内分泌物较少等。同位素标记甲硫氨酸测定离体CA合成JH的结果表明:早熟素处理的雄蛾CA合成JH能力下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高峰的第四天左右差异更为明显,雌蛾也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Abstract A new cell line was established from 2-d-old embryonated eggs of Mythimna separata and has been designated as NEAU-Ms-927311. This cell line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cell types, including spherical and spindle-shaped cells. The cell line has a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of 58. 8h. Chromosome analysis revealed its typical lepidopteran karyology. Isozyme characterization of esterase showed that the band pattern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two cell lines (Xc-920730, and SF-21AE). Virus infectivity tests revealed this cell line can support replication of M.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相似文献
18.
新细胞系──粘虫胚胎细胞系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株新细胞系-粘虫(Mythimnaseparata)胚胎细胞系(NEAU-Ms-927311简称Ms937311)被建立。该细胞系多为梭形细胞,少数圆形,贴壁性强。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58.8h;接种3天后细胞增长速度加快,第5天达到最大值;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聚集成簇,棒球状,呈典型的鳞翅目昆虫细胞核型;酯酶同工酶分析有两条明显的谱带;该细胞系可被同源核型多角体病毒(MsNPV)侵染并形成多角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新线虫(Neoaplectana feltiae)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相互关系的模型.在实验室的不同条件下作了一系列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感染率的因子是温度、线虫的密度、接触时间(即维持湿度和水膜的时间)和粘虫的龄期.通过非线性逐步回归和麦夸脱方法分别构造了描述这些因子的数学模型.在河南驻马店作了不同剂量的田间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本文所获得的模型是用实验室的资料构造的,用田间试验结果检验,较成功地模拟了发生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感染过程.它告诉我们怎样由实验室到田间通过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的运转来模拟一个动态过程,也揭示了在实验室和田间其感染的机制是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微量技术分析粘虫单腺体性信息素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择提取溶剂、改进提取方法以及毛细柱气相色谱检测条件,摸索出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单腺体提取和分析方法;并且确定了单个求偶雌蛾腺体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含量和相对比例。讨论了粘虫求偶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各组分含量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