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融 《遗传》1985,7(2):37-40
随着牡蛎养殖业的发展,牡砺种苗生产和养殖技 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近10年来,虽然牡蝠遗传学和 育种的研究有T一些进展(Longwell, 1976; Newkirk, 1980),但世界上养殖的牡砺物种还都是野生的群体, 如何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将成为牡rm养殖 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牡砺数量性状的 遗传、杂交、核型、诱发多倍体、雌核发育和近交、酶的 遗传多态性、选择等方面作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广岛县最近宣布9月开始试养3倍体牡蛎。操作染色体而生产的鱼介类符合水产厅规定的“三倍体鱼等的水产生物的利用要领”,6月才能接受认可并实施。养殖业者进行养殖,试验场和县合作进行监控。估计最早于95年10月上市。 一到夏季,由于2倍体牡蛎生殖器官的发育吸收营养,所以牡蛎瘦小没有商品价值。但由于3倍体牡蛎生殖器官不发育,所以在没有二倍体商品时也可以上市。特别是与广岛县竞争牡蛎产地的宫城县相比,水温高,牡蛎的上市时间晚。期望3倍体牡蛎能弥补这些缺憾。  相似文献   

3.
中国牡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牡蛎是附着于沿海岩石、竹、木、铁上,营固着生活的软体动物。世界各地除特别寒冷的地区外都有生长,而以温带、热带繁殖为最盛。因为牡蛎区域分布面广,捕捞容易,加以它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故早在石器时代已被人类用做食物,这从石器时代的拉杂物堆中发现的牡蛎壳可以得到证明。人类不但利用天然的牡蛎而且也像繁育家禽和家畜一样,逐渐对牡蛎进行人工养殖,这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的时代便记载了牡蛎的养殖。我国在宋朝也已应用简单而实用的插竹养蚝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牡蛎养殖与野生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红  李琪 《遗传学报》2007,34(12):1114-1122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5个中国太平洋牡蛎养殖群体和2个日本太平洋牡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研究中所使用的7个微卫星位点在养殖和野生群体中都显示出了高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1~29.9,平均期待杂合度为0.916~0.958。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及观察杂合度没有显著性差异。遗传分化系数及等位基因杂合度分析显示所有的群体间都有显著性差异。构建的NJ树中,7个群体聚为3支,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可以清楚地分开,在养殖群体中又分为南北两支。分配检验中,97%~100%的正确率证明了微卫星标记在群体识别分析中的可行性。本研究结果对太平洋牡蛎管理模式的设计和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圳近岸养殖牡蛎体内污染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4月25日至8月22日对深圳近岸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Cu、Pb、Cd、Zn、Ni、总Cr、总Hg、无机As、石油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上述污染物的含量和牡蛎对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浓缩能力,并对其食用质量和养殖海域水体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牡蛎体内污染物水平较深圳湾和珠江口低,前者海域养殖牡蛎基本符合要求,只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养殖后的净化处理,该海域养殖的牡蛎可安全食用,后者海域养殖牡蛎体内多项指标超过评价标准,食用质量较差。大亚湾海域可作Ⅰ、Ⅱ类功能使用,深圳湾和珠江口近岸海域作为Ⅲ类功能使用更为合理。牡蛎对污染物浓缩系数依次为Zu>Cu>Cd>Pb>总Cr>Ni>总Hg,其中Zn、Cu、Cd的浓缩系数远大于1000。  相似文献   

6.
深澳湾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方建光模型,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县深澳湾养殖环境的水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物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测定的不同规格壳长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滤水率,并参照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相应的滤水率,对深澳湾各月份不同规格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深澳湾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最大养殖容量出现在1月份和2月份,最小养殖容量出现在5月份。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分别为:壳长3.5~5.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27 ind/m2,壳长5.5~7.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壳长7.5~9.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7 ind/m2,壳长9.5~11.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  相似文献   

7.
牡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蛎为重要的海洋养殖贝类之一,种类很多。单就福建厦门一带就有六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僧帽牡蛎(O.cucullata Born)、棘刺牡蛎(O.echinataQuoy & Gaimard)、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marck),以及大型的两种:住江牡蛎(O.rivularis Gould)和大牡蛎(O.gigas Thumberg),其中住江牡蛎和大牡蛎生活在咸淡水区,个体较大,生活力较强,惟肌肉粗糙,滋味很差。而密鳞牡蛎和僧帽牡蛎个体皆较前两者为小,生活力也较弱。但因其味鲜美,我国闽粤一带多以这些种类进行养殖。牡蛎棲息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三倍体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为材料,比较其在池塘和水沟两种不同环境下养殖6个月后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和死亡率。结果表明:水沟中养殖的三种单体牡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池塘中养殖的相同牡蛎(p0.05)。在同一养殖环境下,水沟组中杂交三倍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则显著高于其余两种单体牡蛎(p0.05),而池塘组的三种单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无显著差异,且池塘组三种牡蛎的死亡率均高于相应的水沟组。因而,水沟比池塘环境更适合三种牡蛎的生长,而且杂交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长更快。  相似文献   

9.
双壳类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它的种类多、产量高,有些早就被用作水产养殖的对象,如牡蛎、贻贝、蛤子、缢蛏、泥蚶等,在国内外水产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在养殖业上从靠天然、半人工采苗养殖逐渐趋向于全人工化,因而人工繁殖苗种与其工厂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与发展方向。国内外学者和工作人员已经对它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并且有了一定进展,其中饵料生物与培养水质看来是两个关键问题。后一问题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对其实质还知道得很少(Wilson、Armstrong,1958;Wilson,1961),而对前一问题则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江牡蛎吊养养成技术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马银 《生态科学》2005,24(3):258-260
近江牡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贝类,其养殖历史约两个世纪,但是,一直缺乏该牡蛎的养殖技术规范(标准)。为了近江牡蛎优质高产,特制定了该牡蛎吊养技术标准。该标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养殖条件,包括养殖环境、海水温度范围(6-32℃)、海水深度(低潮线以下2-8m)、盐度(8‰-30‰),吊养设施结构,吊养方法,饲养过程中的管理和起捕条件与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1.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2013—2014年间的生态调查结果,评价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的生态现状。无人机航拍结果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分布有750个潮间带区牡蛎礁斑块,总面积约为201519.37 m2;与2003年相比,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活体牡蛎的平均盖度约为66%,2013年5和9月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99±363)个/m2和(2894±330)个/m2。2013年5月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的平均肥满度(CI)和性腺指数(GI)分别为(9.76±0.95)%和(1013±82)mg/g,均显著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的熊本牡蛎种群(P0.05)。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的单倍体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9和0.00028,均高于长江口野生种群和浙江象山港养殖种群。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受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的轻度浸染,其感染率(17.2%)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群体(47.3%)。泥沙沉积和人类捕捞是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今后牡蛎礁恢复的重点是增加附着底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卫生质量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对该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六六六(BHC)为ND(未检出)~0.100mg?Kg-1湿重,DDT为0.004~0.255mg·Kg-1湿重,细菌总数为ND~9.3104Ind·g-1,大肠菌群为ND~5.6104Ind·(100g)-1,PSP为ND~34礸·(100g)-1,副溶血性弧菌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站位未检出。参照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六六六、DDT、细菌总数和PSP完全符合要求,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副溶血性弧菌超标,所有站位的大肠菌群均存在超标。综合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站位的牡蛎均有多个污染物超标,卫生质量欠佳,珠江口和深圳湾的近江牡蛎较大亚湾和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卫生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沿海常见牡蛎种类及太平洋牡蛎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技术,北方海区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卫生质量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对该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六六六(BHC)为ND(未检出)~0.100mg·Kg-1湿重,DDT为0.004~0.255mg·Kg-1湿重,细菌总数为ND~9.3×104Ind·g-1,大肠菌群为ND~5.6×104Ind·(100g)-1,PSP为ND~34μg·(100g)-1,副溶血性弧菌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站位未检出。参照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六六六、DDT、细菌总数和PSP完全符合要求,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副溶血性弧菌超标,所有站位的大肠菌群均存在超标。综合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站位的牡蛎均有多个污染物超标,卫生质量欠佳,珠江口和深圳湾的近江牡蛎较大亚湾和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卫生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鱼类养殖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养殖区鱼、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变化有重要影响。现在,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鱼类养殖的环境效应和渔业管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渔业管理不再仅仅是通过开发资源以获取最高产量。面临挑战,人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从传统的渔业管理转变到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将渔业纳入生态系统管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被称为“海洋牛奶”,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重要的蛋白质供应源,其产业化养殖和开发已遍及全球。我国每年牡蛎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我国海洋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已成为沿海地带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世界》2008,(6):95-95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OGP)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开展牡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学研究,揭示牡蛎各种特异性状的基因组学基础,可以提升贝类和海洋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养殖业有淡水养殖、海产养殖与咸淡水养殖三种,淡水养殖主要是用池塘养鱼,此外在江浙还利用河道与湖塘(外荡),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利用稻田养殖,这种淡水养殖业,我国是世界首创。海产养殖近年来我国正在试养与推广中,也有相当显著的成绩,如黄、渤海的养殖海带与海参,浙江、福建沿海的养殖  相似文献   

19.
象山港不同养殖类型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2009年2月在象山港顶部海域分别对海带、牡蛎和鱼类网箱3种不同养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种,隶属8门12纲53科,以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海带养殖区优势种有5种;牡蛎养殖区有4种;网箱养殖区有9种。海带、牡蛎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2±71)个/m2、(94±91)个/m2和(210±132)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6.51±11.06) g/m2、(53.03±61.94) g/m2和(108.80±73.56) 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养殖区和不同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Tukey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栖息密度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和网箱养殖区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牡蛎与鱼类网箱养殖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养殖区间无显著差异,海带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与网箱养殖区间均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总氮和总磷等,排序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情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较明显扰动,而海带和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扰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养殖型渔业合作社会得以发展起来,养殖业渔业生产具有较高的自然风险,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而且相对于农业来讲,养殖业户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具有难以抵御性,所以在渔业生产中,对于合作性要求较高。再加之水产品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对生产者共同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养殖型渔业合作社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需要渔民和政府对于养殖型渔业合作社的发展共同努力,从而合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不断完善,成为养殖业的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