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密度动态,高度生长动态、生物量动态以及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地带A和B内,海三棱藨草种群的高度、高度生长和生物量在生长期内符合Logisfic增长。种群生物量动态与密度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阶段Ⅱ符合Yoda等提出的-3/2自疏定律。地带B为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的最适地带。地带C内生境条件极不稳定,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亦相当剧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动态的相对作用是不同的。在环境条件较稳定的生境中(地带A和B),密度制约因素是决定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在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的生境中(地带C),非密度制约因素是决定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密度动态、高度生长动态、生物量动态以及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地带A和B内,海三棱藨草种群的高度、高度生长和生物量在生长期内符合Logisfis增长。种群生物量动态与密度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阶段Ⅱ符合Yoda等提出的-3/2自疏定律。地带B为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的最适地带。地带C内生境条件极不稳定,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亦相当剧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动态的相对作用是不同的。在环境条件较稳定的生境中(地带A和B),密度制约因素是决定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在环境条件变化剧烈的生境中(地带C),非密度制约因素是决定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海三棱藨草群落是生长在海岸带滩涂原生裸地上的原生植被,在上海地区分布面积达20多万亩。本项工作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和分布格局。根据滩涂高程以及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状况,可以划分成三个地带,即地带A,海三棱藨草与芦苇群落交错区;地带B,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最适的中潮位地带;地带C,梅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地带。由于三个地带内,生境条件不同,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有明显差异。从地带A至C,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依次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或群聚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随时间变化的同时也在空间上改变其位置。 相似文献
5.
海三棱藨草群落是生长在海岸带滩涂原生裸地上的原生植被,在上海地区分布面积达20多万亩。本项工作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和分布格局。根据滩涂高程以及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状况,可以划分成三个地带,即地带A,海三棱藨草与芦苇群落交错区;地带B,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最适的中潮位地带;地带C,海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地带。由于三个地带内,生境条件不同,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有明显差异。从地带A至C,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依次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或群聚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随时间变化的同时也在空间上改变其位置。 相似文献
6.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长江河口盐沼湿地先锋植物。以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在江亚南沙、上沙、中下沙等不同区域设置固定站点,进行植被和环境因子的取样调研,分析研究了海三棱藨草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海三棱藨草的培育与恢复、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站点海三棱藨草的茎基高度、球茎生物量占比、根茎与球茎之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植株密度、植株高度、根茎生物量占比、果实生物量占比、茎叶生物量占比、须根生物量占比、果实与根茎之比、果实与球茎之比在不同站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不同站点的沉积物电导率、盐度、容积密度(5—10、25—30 cm土层)、总碳含量(10—15、20—25、25—30 cm土层)、总氮含量(5—1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3)海三棱藨草的果实与根茎的生物量之比和沉积物5—10、25—30 cm总碳含量,0—5、5—10 cm总氮含量,0—5 cm容积密度,茎基高度6种因子的组合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而其他生物量分配指标与本文涉及到的环境因子、植物表形参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海三棱藨草生物量分配特征是其自身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拓展生境因子涵盖范围,深入分析多因子综合作用对海三棱藨草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三棱Biao草(Scirpus mariqueter Tang et Zhang)是一种典型的先锋植物。它能占据于长江口盐沼的光滩上,生物非常恶劣。为探索该物种在高度环境胁迫下的生活史策略,测定了它在高程梯度上的生物量分配,以及有关形态学参数。结果发现海三棱Biao草在中位高程时密度和单株生物量最高,生长最好。在由低及高的高程梯度上,球茎、根状茎的生物量分配屁例逐渐下降,表明植物体在光滩前沿采取保守策略;而花序的比例则逐渐上升,表明植物在生活史过程中,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有利于种群的扩散和生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有性生殖性状与无性生殖、生长性状呈负相关,但无性生殖与生长性状的关系难以确定,可能由于球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不同功能引起。 相似文献
8.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蔗草的生长特征和相对竞争能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对我国特有种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发生了竞争取代。作者通过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取样和盆栽竞争实验,比较了二者的主要生长特征和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先锋种群还是成熟种群,互花米草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平均每花序种子数都显著大于海三棱蔗草;海三棱蔗草的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枝条数显著大于互花米草。两种植物成熟种群的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和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平均每株产生的无性小株数、结实株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球茎数(海三棱蔗草产生球茎),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能力(相对邻里效应指数)显著大于海三棱蔗草。互花米草在生长上的优势可能导致其在种间竞争上的优势,从而使互花米草能够在海三棱蔗草群落中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9.
10.
桤柏混交林种群生物量动态与密度调节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研究了四川省盐亭县桤柏混交林中桤木和柏木种群的生物量动态、密度动态及 种群密度对生物量动态的调节.结果表明,桤木种群生物量在18 a内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柏木种群生物量在20 a内呈幂函数增长.而种群密度在 18 a内均呈负幂函数降低在桤 柏混交林中.密度制约是决定种群生物量动态的主要因素,棺木和柏本平均单株生物量较 符合Yoda提出的-3/2自疏定律为快,其自疏系数分别为一2.33和一3.97.个体平均生 物量的增长比由密度下降引起的生物量降低快,因此,两种群生物量在密度调节过程中仍 然保持增长状态.其中柏木是生物量增长旺盛的种群. 相似文献
11.
12.
基因组大小是物种基因组的重要特征,通常用DNA C值来衡量,能够用于快速判断基因组倍性,并为分类学与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依据。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是长江口和杭州湾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标志性物种,被认为是扁秆藨草(S. planiculmis)和藨草(S. triqueter)的杂交种,因染色体小而难以准确确定倍性。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指出该物种的分类和命名存在疑点。该研究通过基因组Survey分析检测海三棱藨草样本CJ1的基因组特征,测序深度约为120 ×,并以绿豆(Vigna radiata)为参考标准,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海三棱藨草及其同域近缘种扁秆藨草和藨草以及海三棱藨草和扁秆藨草的杂交F1共13个样本的DNA C值和相对倍性。结果表明:(1)基因组Survey分析测得CJ1的基因组大小为244.12 Mbp,杂合率为0.68%,重复序列比例为42.38%,GC含量为37.25%。(2)流式细胞术测得来自不同区域的海三棱藨草各样本的基因组倍性相同,1C值在234.87 ~ 242.5 Mbp之间,其中CJ1的基因组大小与基因组Survey检测结果高度一致。(3)扁秆藨草的1C值在251.77 ~ 264.13 Mbp之间,藨草1C值为537.33 Mbp。根据上述基因组大小,认为海三棱藨草不可能是这两者的杂交种。该研究补充了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特征,为后续全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同时也否定了海三棱藨草起源于扁杆藨草和藨草杂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九段沙海三棱蔗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特征、分布规律与循环特点.结果表明:随下沙-中沙-上沙海拔高程依次缓慢上升,土壤全剖面中P、K含量逐渐下降,N含量不受海拔高程影响.土壤剖面全量养分TN平均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TP与T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速效性养分AN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AP与A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土壤全量与速效性养分排序分别为:TK>TP>TN、AK>AN>AP.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营养元素含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分布显示N、K的表聚性比P明显.上沙、中沙与下沙海三棱蔗草湿地植物K和N的吸收量均大于P.海三棱蔗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排序上沙和下沙均为:K>N>P;中沙为:N>K>P.上沙海三棱蔗草吸收营养元素总量最多,中沙其次,下沙最少.各沙洲海三棱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吸收系数排序为:N>P>K;循环系数排序为:K>N>P.上沙海三棱蔗草湿地生态系统N的利用系数最大,中沙和下沙湿地生态系统K的利用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4.
海三棱藨草[×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Tang&F. T. Wang) Tatanov]的分类学地位至今尚无定论。为明确海三棱藨草的分类学地位并探讨其与近缘种的关系,该研究分别利用1个核基因(ITS)和5个叶绿体基因(matK、ndhF、rbcL、trnL和trnL-trnF)的DNA条形码序列对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4种21批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采用相似性搜索算法对单一序列和序列组合的物种鉴定效率进行评价,并基于贝叶斯推断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1)ITS+matK序列组合的物种鉴定效率最高,为71.4%,可实现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种间区分、鉴定。(2)基于ITS+matK序列组合构建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树,发现同一物种的样品聚集度较好,海三棱藨草与三棱草属[Bolboschoenus(Asch.) Palla]的物种聚为一支,明显与水葱属[Schoenoplectus(Rchb.) Palla]物种分开,并且海三棱藨草与海滨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Linnaeus) P...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羊草种群营养繁殖的季节动态及其生物量与密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海三棱藨草(× 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 (Tang & F. T. Wang))及其5个近缘种的果实形状、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果实形状为双凸状,表面为波形网状纹饰,外果皮为中果皮厚度的2倍,与扁秆荆三棱(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V. Egorova)明显不同,而与海滨三棱草( Bolboschoenus maritimus (L.) Palla)相似。研究结果支持将海三棱藨草归入三棱草属,不支持将海三棱藨草作为扁秆荆三棱的异名,推测其可能为海滨三棱草水滨亚种( Bolboschoenus maritimus subsp. paludosus (A. Nelson) T. Koyama)的异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海三棱藨草(×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Tang&F.T.Wang))及其5个近缘种的果实形状、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果实形状为双凸状,表面为波形网状纹饰,外果皮为中果皮厚度的2倍,与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F.Schmidt) T.V.Egorova)明显不同,而与海滨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L.) Palla)相似。研究结果支持将海三棱藨草归入三棱草属,不支持将海三棱藨草作为扁秆荆三棱的异名,推测其可能为海滨三棱草水滨亚种(Bolboschoenus maritimus subsp.paludosus(A.Nelson) T.Koyama)的异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松阳县关山源地区黄山松种群的密度与生物量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山松是该地区森林演替中的先锋种群之一。在演替过程中,黄山松种群的动态可分成三个阶段。大约在黄山松种群入侵次生裸地的最初10年期间,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Ⅰ)。此后,种群密度达到饱和,由于自疏作用出现以及其他阔叶树种的入侵,种群密度开始急剧下降,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Ⅱ),–3/2自疏定律适用于种群动态的此阶段。随着阔叶树种进入林冠层,虽然个体平均重量仍缓慢增长,黄山松种群的密度和种群生物量逐渐下降直至退出群落(阶段Ⅲ)。但在一些特殊生境中(如裸岩陡坡或山脊),黄山松种群可形成稳定的地形顶极群落,其种群密度、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可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带生长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排序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月间存在一定波动变化,9月份多度最高,平均为1536ind/m2,10月份生物量(干重)最高,平均为21.60g/m2;不同月份优势类群组成、多度及生物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瓣鳃类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优势特征。物种数整体呈V字型变化特征,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由于种间个体数量分布的变化滞后于整体物种数的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谷变化滞后于物种数变化,即物种数在5月份达到最低,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在6月份达到最小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月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水文(包括水动力条件)以及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子或者不同因子协同作用不同。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度变化,进而改变整体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羊草种群营养繁殖的季节动态及其生物量与密度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野外定位定期观测,分析了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Trin.)Kitag.]种群和羊草个体群营养繁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羊草能不断地进行营养繁殖。在移植当年,羊草分蘖株个体群的营养繁殖潜力比实生苗个体群的更大,两个实验个体群的数量均符合于逻辑斯谛曲线增长。生殖生长对羊草的营养繁殖有较大的影响。天然割草场上的羊草种群在生物量达最高时期,种群植株的大小受密度的制约,平均单株重量与密度之间遵循-0.6699 幂的规律性变化。综合分析表明,在松嫩平原天然割草场上,羊草种群依靠营养繁殖更新延续、自我调节,但该种群尚未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数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