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酶电极     
通过精心设计电极表面,电解质系统并以小分子有机导电化合物作为电子传递体,可在生物氧化-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达到无氧反应,因而为排除反应系统中的pH,氧分压和其他电活性物质的干扰,提高分析测定的灵敏度,精度和扩大测定范围打下基础。本文拟就媒体修饰电极系统中的酶、有机导电媒体、电极、以及此类酶电极的应用与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细菌电极     
美国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分析精氨酸浓度的细菌电极,这是继发明酶电极以后又一种适用于分析体液或活组织中某些生化物质的有力工具。鉴于目前尚没有适于分析精氨酸的酶电极,研制者选用了一种可以分解精氨酸以释放氨的细菌,并把这种细菌的活细胞制成糊状。涂在一支对氨灵敏的标准玻璃电极上,外面裹着一层玻璃纸。当这种新电极与含精氨酸的液体接触时,即可以对在细菌作用下释放的氨作出响应。用其它化合物测试时,反应强度不到精氨酸的百分之一,表明这种电极对精氨酸是特异的。这种新电极的特点是制造时无需考虑酶的分离、鉴定和贮存以及如何把酶反应所需的辅因子与酶一起涂在电极头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聚苯乙烯活性膜免疫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无机离子,既简便又快速.由此发展起来的酶电极,可以测定与酶促反应有关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近来,免疫电极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兴趣.免疫电极的基本原理是把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特制的电极上,由于电极上的抗体或抗原与溶液中对应的配体相互作用,结果引起电极电位发生变化.从电极电位的变化量反映溶液中抗体或抗原的含  相似文献   

4.
液相溶氧测定反应室是测定少量生物组织或酶的微量吸放氧值的测氧仪的重要组件之一。通常氧电极放在反应室顶部,这种反应室制作工艺虽较简易,但由于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气泡吸附在氧电极表面,以及整体电极露在外面,换样品时必须取下,从而易  相似文献   

5.
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无机离子,既简便又快速。由此发展起来的酶电极,可以测定与酶促反应有关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近来,免疫电极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兴趣。免疫电极的基本原理是把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特制的电极上,由于电极上的抗体或抗原与溶液中对应的配体相互作用,结果引起电极电位发生变化。从电极电位的变化量反映溶液中抗体或抗原的含量。Solsky等人用离子载体二苯并-18-王冠  相似文献   

6.
酶电极是由传感器和酶膜(或其它形式)组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它通过酶催化反应作用,由传感器检测底物到产物转化或其他变化来进行测定,因此具有专一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自本世纪六十年代,Updike和Hicks首先提出酶电极这一概念以来,酶电极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发酵及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氨基酸,可通过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由瓦氏呼吸计检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而定量测定。1976年,Tong和Rechnitz首先报道了应用赖氨酸脱羧酶电极测定赖氨酸。其后,White和Guilbault及Tran等人分别对之进行了改进;最近,谷氨酸脱羧酶电极的研究也有报道。  相似文献   

7.
细菌膜电极     
近二十年来,对具有高选择性的酶反应与灵敏的电化学探测元件相结合的酶电极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1977年Rechitz等提出用微生物细胞制成相应的电极,可减少酶的分离、提纯手续,延长了使用寿命之后,细菌膜电极(或称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拟就其原理、方法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Trichoderma viride Y244—2的L—赖氨酸2—氧化酶固定于明胶载体后,固定在PO_2传感器上。所获酶电极用于连续流动系统,以便测定发酵罐内L—赖氨酸浓度。由于酶载体的性质所定,样品氧含量与信号的关系最小。酶电极的应答(response)确定在0.2mM到0.4mM赖氨酸浓度。用其他氨基酸试验了赖氨酸的特性。赖氨酸电极酶膜可用3000次贮存6个月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苯醌修饰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苯醌作为电子传递介体,石墨电极为基础电极。葡萄糖氧化酶和苯醌吸附在石墨电极表面,再用戊二醛交联固定。制成的酶电极以电流法测定底物葡萄糖浓度,其线性响应范围为(0-15mmol/L)。本工作测定了介体改良酶电极对葡萄糖的响应值,酶电极的pH范围,介体的循环伏安图谱,以及温度对酶电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军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1):38-40
采用四氰对醌(TCNQ)修饰石墨碳电极,葡萄糖氧化酶被吸附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酶电极以电流法测定底物葡萄糖,其浓度线性响应范围为0—40mmol/L。研究了媒介电极对葡萄糖的响应,TCNQ的电化学性质,温度和pH对酶电极的影响。讨论了氧对媒介修饰电极的竞争作用以及媒介修饰酶电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肌苷酶电极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肌苷酶电极生物传感器,以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EC 2.4.2.1)、黄嘌呤氧化酶(EC 1.2.3.2)与过氧化氢电极组成电流型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肌苷片中的肌苷,其输出电流可达500nA.结果发现,肌苷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268 mg/L,精度:RSD小于0.14%,响应时间:60 s,使用寿命大于25 d,实际测定肌苷片中肌苷含量回收率:100.8%.由此表明:采用双酶电极法测定肌苷片中的肌苷含量,由于酶促反应专一性高、样品不需分离直接进样分析、处理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暂因而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酶电极法快速测定甘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酶固定化技术,以甘油激酶(GK)、甘油-3-磷酸氧化酶(GPO)为反应酶,研究GK、GPO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模式,制备甘油酶膜、甘油酶电极,并利用其测定甘油含量。结果表明,GK、GPO按1:1比例固定化时,酶电极电流信号最高;最高效固定模式为:GK固定于核微孔膜,共价偶联GPO固定于Biodyne膜,形成共价双酶膜,进而组装为甘油酶电极。性能研究表明,甘油酶电极最适pH值为7.0,最佳温度为28~32℃;最佳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5~9.00 g/L;回收率为98.4%~102.4%,稳定性高,相对标准偏差(RSD)<5%;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高碘酸氧化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专一性强,检测快速,适于实际生产中甘油的实时定量及监控。  相似文献   

13.
流动注射复合酶电极法测定麦芽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乙烯醇(PVA)包埋法共固定糖化酶和葡萄氧化酶(GOD)制成酶膜,与氧电极结合成为复合酶电极;该电极可以用于流动注射分析系统中测定溶液中麦芽糖.对酶电极的pH效应和温度效应作了研究.酶电极的线性范围为0.5-35mmol/L.响应周期小于2min.变异系数(CV)为1.8%.在半连续使用状态下,酶电极可以使用10d以上.糖化酶保持活力为60%.对延长酶电极寿命和克服共存葡萄糖的干扰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最近,酶电极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其应用也很引人注目。酶电极由固定化酶与离子选择性电极组成。固定化酶识别复杂组分中的特殊物质,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由此引起的电化学变化为电极所响应而被检测。根据以往的文献介绍,酶电极主要用于定量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同年进入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微生物酶的发酵和固定化研究工作。1985年转向酶工程及酶电极研究。1988年赴英国留学进修,主要从事酶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机理及有机小分子导电原理的研究。回国后先后多次获得上海市科委青年科学家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和市经委新产品项目资助,继续从事酶电极的研究和实用开发工作,并首先在国内发表有关导电介质制作酶电极的论文和研究结果。1994年率先在国内制成以导电介质为电子载体的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及其测试系统,在酶电极的规…  相似文献   

16.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绝大多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采用在电极表面修饰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来制备,但是,在电极的固定化过程中需要酶的纯化,使得成本增加,已成为固定化酶电极开发领域的瓶颈。文中主要以芽孢衣壳蛋白CotX为锚定蛋白将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GOD) 展示到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表面,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免疫荧光分析以及酶活检测均证明GOD在芽孢表面有效表达,发酵获得重组芽孢 (Spore-GOD)。再采用滴涂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普鲁士蓝沉积膜修饰玻碳电极,将Spore-GOD固定在修饰电极表面,最后滴加一层Nafion溶液,制成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葡萄糖的灵敏测定。葡萄糖在该酶电极传感器上的循环伏安图表明,该反应在0.42 V处出现明显的氧化峰,并且氧化还原峰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0.1–7.0 mmol/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校正曲线方程为:I=1.304 7Cglucose+3.639 (R2=0.992 9),其检测限为7.5 μmol/L (S/N=3)。此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葡萄糖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商品来源的葡萄糖氧化酶对商品酶电极制作和生产的影响,酶蛋白分子结构及导电小分子材料的选择对碳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的作用,商品酶的稳定剂对分子导电体进入生物氧化还原酶活中心的阻碍作用,讨论了规模化生产商品酶电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血尿素氮(BuN)测定是临床上检查肾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酶法二类,用脲酶检测又可配以各种技术,如电化学法测定CO_2和NH_3的释放,比色法或酶偶联法,另外还可用固定化脲酶的酶电极和酶试纸。本文是采用脲酶、谷氨酸脱氢酶偶联反应测定BUN,此法具有特异性高、快速、准确、可使用单一试剂、便于自动分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除限制性内切酶外,还有许多其他酶在分子克隆中被广泛应用,其性质将在下面给出。对有些酶,我们给出其详细的反应步骤与条件,而另一酶,我们给出文献,请读者自己找出其反应条件。为完整起见,在这里还介绍了分子克隆中几种不常见酶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一种酶电极流动注射分析系统(EFIA)用于血糖和发酵葡萄糖的快速测定。研究了酶电极及其工作系统的性能和各种影响参数,,奠定了实用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