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甲型流感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对于流感的及时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杂交链式(HCR)反应,利用GO对荧光基团的猝灭作用及共同实现了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当目标序列存在时,可引发HCR反应,使短链DNA形成长链,保护FAM荧光基团不被猝灭,从而实现目标物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40 nmol/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目标检测物浓度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5~100 nmol/L.这种HCR等温扩增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样本检测能力,具有等温、无酶、反应体系简单、操作步骤简便等优点,表现出良好的现场检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基于TaqMan荧光探针技术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时定量RT-PCR方法。方法:分析H1N1流感病毒基因特性,根据新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突变基因片段设计检测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建立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体外转录制备RNA标准品,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盲样检测评价实验。结果:可特异性有效检测新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与H1~H16流感病毒基因无交叉反应;对RNA标准品的检测敏感性达103拷贝/μL;重复性实验中,阳性标准品Ct值变异系数(CV)10%,阴性标准品检测结果均呈阴性;12份盲样检测结果特异性好。结论:该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作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病原快速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技术快速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以TaqMan-MGB荧光探针为特点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针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荧光探针,筛选并优化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用以提高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并通过体外克隆技术建立病毒基因拷贝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的优化浓度分别640nmol/L和480nmol/L,体系具有良好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0拷贝/反应,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7~102拷贝/反应,从病毒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3h左右,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适合于临床实验室进行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TaqMan-MGB荧光探针为特点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针对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荧光探针,筛选并优化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用以提高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并通过体外克隆技术建立病毒基因拷贝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的优化浓度分别640nmol/L和480nmol/L,体系具有良好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0拷贝/反应,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7~102拷贝/反应,从病毒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3h左右,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适合于临床实验室进行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4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以A型流感病毒各亚型的血凝素基因(HA)为检测靶标,实现了同时检测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和人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本法使用人细胞RNA酶P基因作为内参,以判断标本来源和实施质量控制。利用不同来源和亚型的流感病毒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利用连续稀释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全基因体外转录物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测低至20个拷贝的RNA;特异性强,每对引物只检测出对应的病毒,无交叉反应;并且成功地验证性检验了34份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临床标本和20份人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及人乙型(HB)流感病毒阳性临床标本。因此,该多重荧光定量RT-PCR法是一种可同时检测2009年新甲型流感病毒及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世界》2009,(3):83-83
近日.艾本德公司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捐赠一台荧光定量PCR仪。作为上海指定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定点医疗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检测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凭借自身优势将承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鉴定等重要任务。根据WHO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检测指南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实时荧光PCR方法被用于快速有效检测新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定量PCR仪成为不可或缺的实验设备。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粪臭素对胰蛋白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采用紫吸收法察到粪臭素使胰蛋白酶紫外吸收峰增强,采用荧光光谱法发现粪臭素对胰蛋白酶有很强的荧光淬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测得胰蛋白酶的表观猝灭常数Kq为2.72×1012L/mol.s。表明粪臭素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很可能是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季也蒙毕赤酵母ZJC-1合成银纳米团簇并用于痕量Cr(Ⅵ)的检测。【方法】使用经耐银驯化的季也蒙毕赤酵母ZJC-1生物合成荧光银纳米团簇,并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Cr(Ⅵ)对银纳米团簇荧光的选择性猝灭作用,建立了银纳米团簇荧光强度与Cr(Ⅵ)浓度的线性关系。同时还考察了体系p H和其他金属离子对Cr(Ⅵ)检测的影响。【结果】Cr(Ⅵ)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1–80μmol/L)与银纳米团簇荧光强度(F_0–F)/F_0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21),线性方程为(F_0–F)/F_0=0.0054×Ccr(Ⅵ)+0.1876,检测限为184 nmol/L(信噪比为3)。利用该方法检测实际水样(松花江、马家沟河)中的Cr(Ⅵ),回收率介于97.73%–102.88%之间。【结论】以季也蒙毕赤酵母ZJC-1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具有较好荧光性能的水溶性银纳米团簇,基于Cr(Ⅵ)对银纳米团簇荧光的选择性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且灵敏检测痕量Cr(Ⅵ)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松花江、马家沟河水样中Cr(Ⅵ)的测定,在分析检测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致病性呼吸道病毒被发现,给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预防和控制造了成极大困扰,建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FluB)、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人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腺病毒(Adenovirus,Adv)和鼻病毒(Rhinovirus,Rhv)9种呼吸道病原体微流体芯片检测体系。选择人β-actin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内标引物探针,根据9种呼吸道病原体基因组的保守区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在Ultra Fast Labchip Real-time PCR V280平台上,筛选合适的RT-PCR Master Mix;对扩增体系中引物探针浓度进行优化,用优化后的扩增体系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用100例临床标本进行回顾性检测。选出具有快速扩增性能的RT-PCR Master Mix,优化后病原体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分别为500nmol/L、500nmol/L和250nmol/L,内标基因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均为300nmol/L、300nmol/L和150nmol/L;在此扩增体系下,9种呼吸道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10~3拷贝/mL,不同病毒无交叉反应,对100例临床样本检测,准确率100%。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用于9种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的微流体芯片扩增体系,采用本检测体系可在25min内实现上述9种病毒核酸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6.92×106(298 K),5.01×106(308 K),3.31×106(318 K),CS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CS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检测方法,即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T-LAMP)应用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检测。该技术使用对应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序列中8个基因区段的6条特异引物,在等温条件下(65℃)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5h,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以HNB的颜色变化做为结果判定标准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文中利用这种技术对不同来源及亚型的流感病毒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对体外转录的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RNA的系列稀释物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成功检测美国CDC提供的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标准品,利用RT-LAMP和RT-PCR同时检测了30份人甲型H1N1和26份季节性流感咽拭子标本。结果显示RT-LAMP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可达到60个拷贝RNA分子水平,对临床标本的检出率与常规RT-PCR法相当,利用650nm的比色分析通过标准曲线可以实现对样品的定量。因此,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方法可用于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快速筛选,具有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推广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发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的试剂盒,以用于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甲型流感病毒内部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两种抗甲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液,制成免疫层析试纸。待测样品中的甲型流感病毒首先与胶体金标记抗体结合,后移动至硝酸纤维素上与固定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带。结果GICA试纸条与甲1型和甲3型流感病毒共16种毒株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无交叉反应。用三种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毒株的不同浓度标本与美国同类经过FDA批准的产品比较,灵敏度相同。结论GICA试纸条灵敏度能够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并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对甲型流感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miR-21含量新型实验方法。[方法]利用microRNA-21(miR-21)作为靶标,并设计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uplex specific nuclease,DSN)及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的探针MP、H1及H2,通过加入靶标从而引起DSN和HCR反应,达到双重信号放大的目的,最终信号输出方式为DNAzyme显色,裸眼可视,根据其产生颜色强度对靶标进行定量检测。[结果]DSN结合HCR靶标的最低检测限可达1 pmol/L,线性范围为1 pmol/L~1μmol/L,特异性良好,除靶标miR-21外,非特异性靶标均无明显信号产生,在人体血清实际样品中检测miR-21,其回收率可达到92. 3%~101. 5%。[结论]该检测方法成功建立测定miR-21含量的技术平台,灵敏性可达1 pmol/L,且特异性好、快速可视,为研究及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提供技术依托。  相似文献   

14.
李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PNRSV)是世界部分范围内分布的有害生物, 亦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检疫对象。根据PNRSV各株系衣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 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 进行了探针、引物和Mg2+浓度等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实验, 确定最佳的引物浓度为400 nmol/L、探针浓度为333 nmol/L、Mg2+离子浓度为5 mmol/L和dNTPs浓度为0.43 mmol/L时, 其灵敏度达23个拷贝数。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PNRSV樱桃分离物进行了成功检测。这个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简便、快速的特点, 适合于李坏死环斑病毒的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强度变化是由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相关荧光猝灭参数经Stern-Volmer方程分析,发现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1个结合位点,并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合常数(K_A):8.63×10~5(25℃)、7.75×10~5(35℃)和7.73×10~5(45℃)。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引发的。并且,白藜芦醇-超氧化物歧化酶复合物的形成是伴随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流感病毒通过跨宿主迁移和基因组重配作用等进化事件引起抗原转换是造成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传统上利用系统发生树通过进化分析检测这些事件,而进化分析过程复杂并且算法参数较难设定.方法 作者曾提出了一种利用基因型谱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进化事件的新方法,弥补了进化分析的这些缺陷.在本文中,利用C++ Builder开发工具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了基因型谱分析方法.结果 利用甲型流感病毒进化事件检测软件,可以快速的检测跨宿主迁移和基因组重配作用等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进化事件.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进化事件检测软件可以作为流感病毒疫情监测控制中进化分析的辅助工具,无论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础研究和疾控实践中都将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羧甲基化壳聚糖季铵盐(CMCQ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CMCQA对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机制属于CMCQA和BSA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在室温下,二者的结合常数为2.45×104 L/mol,结合位点数为1.04.二者主要靠静电引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芦丁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芦丁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表面活性剂吐温-80(T-80)对体系有促进荧光猝灭作用。BSA在λex=338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芦丁的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38nm,与芦丁摩尔浓度在6×10-7~3.0×10-5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136.36CRu(×10-5mol.L-1)-0.5454,相关系数r=0.9976,检出限为1.58×10-7mol.L-1,RSD为2.8%~4.3%,加标回收率为97.6%~101.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刘桂林  杨慧仙  魏竞智 《生物磁学》2011,(2):354-356,316
目的:应用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芦丁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芦丁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表面活性剂吐温-80(T-80)对体系有促进荧光猝灭作用。BSA在λex=338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芦丁的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38nm,与芦丁摩尔浓度在6×10-7-3.0×10-5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136.36CRu(×10-5mol.L-1)-0.5454,相关系数r=0.9976,检出限为1.58×10-7mol.L-1,RSD为2.8%-4.3%,加标回收率为97.6%~101.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4.31×1013L/mol/s和3.72×1013L/mol/s;结合常数(Kd)分别为2.009×105L/mol和0.92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3和0.893。依据298K时测定的反应自由能变(△G0=-30.25kJ/mol),反应焓变(△H0=-59.02kJ/mol)及反应熵变(△S0=-96.54J/mol/K),结果发现AST与BSA间的结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AST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为4.13nm,表明非辐射能量可从BSA转移至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