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膀胱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膀胱肿瘤的早期检测对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检测和监视膀胱肿瘤的常规方法是膀胱镜检查联合应用尿细胞学检查,但其局限性已经表明膀胱癌需要更好的诊断方法。理想中的诊断方法应该是非侵袭性的,既能够诊断,也能监测疾病的复发,并且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因此,以尿液为基础的非侵袭性方法将会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福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膀胱癌尿液生物标记物及相关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摘要: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发生在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复发率也相对较高。早期诊断和定期随访是保证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对于膀胱癌的诊断以及患者的随访通常凭借膀胱镜检查或尿脱落细胞学的测定。然而,前者的检查费用较为昂贵,且属于有创诊断;后者则具有检查敏感性相对较低的特点,还存在较大程度受病理科诊断医生主观因素影响的局限,目前还没有尿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替代传统的诊断方法。膀胱肿瘤具有广泛的异质性,不同的疾病表型具有不同的分子差异。因此,引入尿液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侵袭性、进展的风险、复发的可能性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目前尿液所含生物标志物诊断膀胱癌的研究现状,并对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方法:标记为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9p21区带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对80例膀胱肿瘤患者尿液间期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建立阈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80例膀胱肿瘤患者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与FISH进行比较。结果:17号染色体和9p21的畸变率分别为57.5%和63.8%。17号染色体畸变率主要表现为多倍体,与膀胱癌的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9号染色体畸变率主要变现为染色体缺失,与膀胱癌分期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学灵敏度为12.2%,FTSH技术灵敏度为8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并可能在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R-126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估miR-126的肿瘤标志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8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与32例健康对照者晨尿,提取尿液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miR-126的表达水平,并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miR-126表达水平相对健康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其表达水平在不同病理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且低级别组表达水平略高于高级别组,与肿瘤大小、数目以及淋巴转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等均无相关性(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尿液中miR-126诊断膀胱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当最佳切点定在7.475时,miR-126诊断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81.2%。结论:膀胱癌患者尿液中miR-126的表达差异能够反映病情进展程度,其表达水平对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尿液是重要的疾病标志物来源. 本文介绍了当前尿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和尿液中疾病标志物研究的主要问题, 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由于实际的临床问题通常是对症状相似的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仅仅比较某一种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的尿蛋白质组差异不足以找到具有诊断能力的标志物. 另外, 尿蛋白质组在个体间和同一个体的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变化也为疾病标志物的寻找带来了困难. 本文提出, 进行正常人群个体间和不同生理条件下尿蛋白质变化范围的研究可以为鉴定疾病标志物提供参考标准, 从而帮助研究者发现由疾病、而不是生理学差异引起的蛋白的变化. 比较蛋白在血浆和尿液中丰度的变化可以揭示肾脏的生理学功能和发现疾病标志物. 最后提出, 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收集和整合已有的疾病标志物研发成果, 将大大推动尿蛋白质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整合素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能够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尤其是与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等密切相关.目前在研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整合素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ILAC)蛋白质定量技术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对3株不同转移潜能的膀胱癌细胞株中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照相和流式细胞术等多种技术进行验证.同时使用临床组织基因芯片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与正常膀胱表皮细胞HCV29相比,整合素α6在膀胱癌细胞中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上升,且在非侵染性膀胱癌KK47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侵染性的膀胱癌YTS1细胞中表达量次之.这一结果说明整合素α6与膀胱癌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并为深入研究整合素α6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使用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61.2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6%、24.49%,复发率分别为9.8%、34.69%,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大鼠原位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15只,实验组B组35只。B组大鼠经尿道膀胱内灌注MNU每两周一次,每次2 mg,共4次。A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以同样的方法灌注。于第14周末对两组大鼠进行膀胱CT扫描诊断,并且处死后取膀胱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B组28只大鼠CT扫描膀胱均见明显异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突起或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密度不均,病理诊断均为膀胱癌。A组13只大鼠经CT扫描未发现膀胱肿瘤,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组织。结论MNU可以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建立。CT扫描可作为大鼠原位膀胱癌诊断的可靠方法,并能为肿瘤的化疗或放疗等后续实验提供更好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在膀胱癌中的特异性成像。方法:通过染料与膀胱癌细胞及正常细胞共孵育,观察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是否能够实现膀胱癌细胞的选择性成像。利用细胞器示踪剂观察近红外荧光染料在膀胱癌细胞内的共定位;使用IR-783检测循环血液中及尿液中的膀胱癌细胞。结果: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可被膀胱癌细胞选择性摄取。IR-783可选择性聚集在膜性细胞器如线粒体和溶酶体内,这种选择性聚集作用使IR-783可以保持较长的染色效果。近红外染料可以检测到血液或尿液极少量的膀胱癌细胞。结论: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能够被膀胱癌细胞特异性吸收,可用于血液和尿液中膀胱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是传统的中药材,对于多种癌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为筛选绞股蓝对膀胱癌的作用靶点,本研究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给药组和空白组,通过膀胱灌注N-甲基-N-亚硝基脲(MNU)建立膀胱癌模型并通过相同的方式进行膀胱灌注绞股蓝干预治疗,在第10周进行取材,通过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各组膀胱内肿瘤情况以明确药效.通过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TMT) 10重标记法检测各组膀胱组织的蛋白差异表达情况,结合GEO数据库中3组膀胱癌数据集对作用靶点进行筛选.结果 显示,绞股蓝反向调节膀胱癌335种蛋白质,其中包括55种上调和280种下调.GEO的3个膀胱癌表达谱中汇集的差异蛋白(DEGs)包含20种上调和50种下调.将GEO中DEGs与TMT蛋白质组学中膀胱癌趋势相同的蛋白进行汇集,结合绞股蓝反向调节数据,总共筛选获得了3个反向调节靶点,其中包括1种下调的靶点CNN1和2种上调的靶点KRT19、PCP4,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CNN1、KRT19和PCP4可能是绞股蓝治疗膀胱癌的潜在靶点,绞股蓝可能通过调节CNN1、KRT19和PCP4来抵抗膀胱癌,这为绞股蓝治疗膀胱癌提供分子机制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健康女性和宫颈癌患者的尿蛋白质组,发现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从中筛选潜在的宫颈癌的标志物。研究对象由43名宫颈癌患者(CC)和47名健康女性(HW)组成。用超速离心法沉淀尿蛋白,再用一维凝胶电泳(SDS-PAGE)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蛋白质定量采用无标定量。比较患者尿蛋白质组、健康对照的尿蛋白质组和宫颈癌组织蛋白质组,有1910个蛋白质是患者和健康对照共有的尿蛋白,这其中有746个蛋白质也存在于宫颈癌组织蛋白质组。在这746个蛋白质中找到84个上调蛋白和82下调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皮癣素(S100A7)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8(CEACAM8)是宫颈癌尿液样本独有蛋白质。在验证组的70例样本中,双盲法测试S100A7、CEACAM8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能达到73%、87%、93%。结果提示,宫颈癌患者的尿蛋白质组与健康女性的尿蛋白质组不同,并且S100A7和CEACAM8可以作为宫颈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9,(4)
膀胱灌注治疗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和操作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辅以沙培林(注射用A群链球菌)联合丝裂霉素(MMC)膀胱内灌注治疗高危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符合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64例,观察组:TUR-BT术后行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化疗32例,对照组;MMC单药灌注32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3.7岁,治疗随访时间为6~54个月,中位时间27.3个月。治疗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9.3%),1例患者疾病进展,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于术后7个月死亡(3.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疾病复发率及进展率均明显改善。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复发率、进展率高,TUR-BT术后沙培林联合MMC膀胱内灌注通过局部化疗及免疫治疗联合,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和进展,降低患者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手术的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人尿液中蛋白含量低,在进行质谱分析时易被高丰度蛋白掩盖。因此,发展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富集方法,是实现尿蛋白标记物深度覆盖的必要前提。探究不同实验方法对尿液蛋白富集和尿蛋白质组的影响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超滤法、硝酸纤维素膜富集法和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等体积各处理5例健康志愿者和膀胱癌患者10 mL尿液样本,富集尿液蛋白,SDS-PAGE分离尿蛋白,比较不同方法纯化的效率;通过质谱分析,比较不同纯化方法的肽段鉴定效果,确定针对尿液蛋白质组蛋白的最佳富集方法。相对于超滤和硝酸纤维素膜富集法,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成功地应用于健康人尿蛋白的富集和质谱检测,在保证回收蛋白质量的前提下,可减少高丰度白蛋白的干扰,富集更多低丰度蛋白,提高了质谱鉴定的灵敏度。综上所述,饱和硫酸铵提取尿蛋白的效果较好,该方法具有大规模处理尿液、提高蛋白质组学筛选临床诊断标记物研究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杨小燕 《蛇志》2017,(1):58-59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2种不同尿液引流方式的临床护理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6例接受尿道下裂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尿液引流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2例患者采用新尿道内留置支架管的方式引流,B组24例患者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新尿道内留置支架管的方式引流,两组患者均按照尿道下裂术后护理常规实施术后护理,并根据尿液的不同引流方式给予相关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新尿道内留置支架管方式引流尿液的B组尿瘘及尿道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新尿道内留置支架管引流尿液的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下裂术后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新尿道内留置支架管方式引流尿液,能有效保持尿液及分泌物的充分引流,减少管道堵塞的发生,减少术后尿瘘和尿道狭窄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3例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最终纳入患者89例。根据WHO 2016年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A组,43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B组,26例)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C组,20例),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同时收集4组对象中段尿液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尿液菌群变化特征,并且利用有序变量分析菌群改变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膀胱癌患者性别、年龄、平均身高、平均BMI,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患者尿液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其中C组患者Simpson指数高于A组和B组,Shannon指数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液膀胱特异性核基质蛋白(bladder cancer specific nuclear matrix proteins,BLCA)-1/-4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38例膀胱癌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尿液样本,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分析尿液中BLCA-1和BLCA-4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cut-off值。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当cut-off值取0.859 ng/mL时,BLCA-1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7/38)、90%(36/40)。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水平显著升高(P0.001),但不同分级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高级别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较低级别膀胱癌患者显著升高(P0.05),但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以cut-off为0.859 ng/mL时,BLCA-1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7/38)、90%(36/40)。以cut-off为0.620 ng/mL时,BLCA-4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3%(29/38)、97.5%(39/40)。联合检测尿液BLCA-1和BLCA-4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32/38)和100%(40/40),准确度为0.923(77/78),阳性预测值为100%(32/32),阴性预测值为86.9%(40/46)以及YOUDEN指数分别为0.842。结论: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和BLCA-4水平显著升高,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联合检测尿液BLCA-1和BLCA-4较单一检测用于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inferior-epigastric artery chemotherapy,IAC)配合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行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3个疗程后,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 mg,每周1次共12次,以后每2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共6次,第二年重复,第三年每月一次。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12例复发性、多发性、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48个月,肿瘤复发1例,复发率8.3%。不良反应主要为术后小膀胱,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常规异常。结论: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UCA1(urothelial carcinoma antigen 1)为自主研发的1个尿路上皮癌基因.应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CA1 mRNA在2种膀胱癌细胞系、11种非膀胱癌细胞系、18对膀胱 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对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 UCA1在2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显著高表达,而在其他11种非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很低 或者不表达,二者表达差异达14~24 81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8例膀 胱癌组织中,UCA1的平均表达水平是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的12.4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01). 实时荧光定量PCR使UCA1在膀胱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得以 量化.实验结果明确了UCA1作为潜在的肿瘤标记物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为定量 检测尿液UCA1表达并确定诊断膀胱癌的参考值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膀胱肿瘤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中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绝大多数为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复发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其疗效非常重要。近年来,诊断膀胱肿瘤的新方法不断出现,显著提高了膀胱肿瘤诊断及预后预测水平。其中,膀胱肿瘤标记物检测已成为膀胱肿瘤的诊断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细胞角蛋白20fcytokeratin20,CK20)是中间纤维家族成员之一,在正常膀胱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于伞细胞,在膀胱癌中特异性表达于膀胱移行细胞癌,其诊断膀胱肿瘤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高,且与膀胱肿瘤的临床分级、病理分期和转移均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辅助诊断膀胱肿瘤的检测标志物及治疗和预后评估指标。本文将就其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