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耳和豆奶都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国内已有用银耳提取液生产银耳豆奶的介绍,但用发酵法生产银耳豆奶尚未见有报导。深层发酵的银耳芽孢和银耳子实体一样,含有银耳多糖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且风味与子实体提取液接近,深层发酵生产银耳豆奶的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耳友菌促进银耳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是我国的特产之一。为了提高银耳的产量,进行了如下试验,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种1.银耳菌:华中农学院杨新美教授赠送的银耳芽孢菌种和采自江西、福建(漳州、三明)等地的野生银耳分离培养出的芽孢菌丝,及从  相似文献   

3.
银耳袋栽高产优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学名TremelafuciformisBerk。别名白木耳、雪耳、川耳,属于层菌纲、异隔担子亚纲、银耳目、银耳属。银耳与其他菌类不同,它的菌丝体是一个混合菌丝结构,即由银耳纯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亦称羽毛状菌丝)构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壳聚糖生姜精油涂膜保鲜处理对采后鲜银耳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用浓度为1.0%壳聚糖-生姜精油处理新鲜银耳,测定其对鲜银耳抗病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生姜精油处理显著降低鲜银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P0.05);涂膜处理可在贮藏前期促进O■含量升高,并提高PPO、CAT和SOD活性,抑制POD活性。说明壳聚糖-生姜精油涂膜处理可以诱导银耳体内活性氧爆发,加速银耳体内活性氧清除反应,增强银耳抗病性,延缓鲜银耳采后成熟衰老。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壳聚糖-生姜精油成膜液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附着在银耳表面,填充了银耳菌丝细胞空隙,隔绝外界微生物的侵染,防止鲜银耳水分及营养成分流失。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壳聚糖对鲜银耳保鲜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用浓度为0.3%壳聚糖处理新鲜银耳,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处理显著降低鲜银耳病情指数(P<0.05),在贮藏前期诱导O-·2、H2O2及ASA含量升高,诱导提高PPO、CAT、SOD、APX、PPO活性,抑制POD活性上升。说明壳聚糖处理可以诱导银耳体内活性氧爆发,加速了银耳体内活性氧清除反应;增强银耳体内抗病性,延缓鲜银耳采后成熟衰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壳聚糖对鲜银耳保鲜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用浓度为0.3%壳聚糖处理新鲜银耳,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处理显著降低鲜银耳病情指数(P0.05),在贮藏前期诱导O-·2、H2O2及ASA含量升高,诱导提高PPO、CAT、SOD、APX、PPO活性,抑制POD活性上升。说明壳聚糖处理可以诱导银耳体内活性氧爆发,加速了银耳体内活性氧清除反应;增强银耳体内抗病性,延缓鲜银耳采后成熟衰老。  相似文献   

7.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为便于大量生产应用,我们从1971年开始,对银耳进行深层培养、药理和临床等研究。本文主要报道银耳深层培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黄金银耳不同基质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银耳(TrmellaauranfiaSc-hw.exFres.)又名金耳、黄耳,是我国名贵的食、药兼用菌。黄金银耳的人工栽培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在全国各地黄金银耳栽培已相继开展。随着食用菌产品外销出口创汇的不断发展,黄金银耳栽培越来越被重视,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本文立足本地资源,以棉籽壳为主料,探求黄金银耳代料栽培的高产基质配方。期望推进黄金银耳栽培生产的发展。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种黄金银耳菌种原引自昆明,为本地商品种。经PDA+5q0麦粒浸出液加富培养基活化,转接配方为:棉籽壳78畅…  相似文献   

9.
由于银耳巳作为食用商品,其色泽已视为品选银耳等级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工栽培银耳的色泽远不如野生银耳白晰,代料栽培又不如段木栽培白晰。笔者认为,影响银耳色泽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银耳分解木材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栽培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银耳生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过。本文着重报道银耳菌不能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这类基质上难以生长发育,不能长出银耳子实体,所以银耳不是木腐菌。  相似文献   

11.
银耳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人工栽培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最早的国家,靠自然接种法栽培银耳,出耳率极低。30—40年代,杨新美教授用银耳担孢子弹射分离培养得到的乳白色酵母状孢子进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红外辐射干燥技术,对银耳红外辐射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干燥温度(60~140℃)、辐射强度(1~5 W/cm2)、空气流速(0.5~1.5 m/s)等因素对银耳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干燥温度和辐射强度对银耳失水特性影响显著,而空气流速对其影响较小。根据试验数据建立银耳红外辐射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果发现Midilli模型能准确的描述银耳红外辐射干燥过程,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银耳在红外辐射干燥过程中的失水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制订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中农药合理使用的建议,以我国银耳主栽菌株Tr01为对象,研究8组常用农药对其生长的影响,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长期膳食银耳导致的农药残留慢性暴露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咪鲜胺乳油和哒螨灵、啶虫脒微乳剂的部分处理外,其余6组农药对银耳子实体生长并无显著影响.银耳中的农...  相似文献   

14.
银耳及其伴生菌营养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银耳与其伴生菌在木屑培养基和废棉渣培养基上生长期间,栽培基质中主要成分的降解规律及其有关的酶学基础。试图从营养生理角度探讨银耳与其伴生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银耳菌单独在木质纤维素上生长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当银耳与伴生菌生长在一起时,银耳菌在木质纤维废物上生长发育良好,可形成子实体。银耳子实体生长对培养基中的纤维素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银耳(白木耳)的著名产地,本来是在四川及贵州(广西也有出产),它具有很好的医药效能和滋补价值.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福建省的诏安县也出产银耳,今年估计可产四万八千两.所产银耳的质量也很好,可是在解放以前却长期被埋没.解放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和认真研究了银平品质的提高,现在福建银耳也能畅销国外了.银耳的培植除了在自然条件下,在一种树木上培植以外,过去浙江农学院  相似文献   

16.
在银耳的生活史中,人们发现银耳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与其伴生菌—羽毛状菌丝(又称香灰菌丝)分不开。为了从多方面探明银耳羽毛状菌丝的生物学特性,我们用松、杉、樟、混合阔叶杂木的木屑培养基进行分别培养,对羽  相似文献   

17.
第12号木棒     
正思维跳跳糖里"堆雪人"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动物选手们玩出了新花样。中场休息时,糖兄打算出一道题考考大家。他用大伙儿"堆雪人"的道具——13根木棒摆了个"迷阵",要求大家经过仔细观察,按顺序一根一根地将需要移动的木棒拿开,最终"解放"第12号木棒。试试看,你能做到吗?(注意:每根木棒被拿掉时,上面不能压着其他木棒。)  相似文献   

18.
银耳栽培     
银耳栽培丁湖广(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协会352200)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销量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发展银耳生产,这里特介绍栽培关键技术。1选择对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银耳菌种质量要求:(1)菌龄12~18天为宜;(2)菌瓶内白色菌丝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属的两个新种——海南银耳(Tremella hainancnsis Peng sp·nov.)和莽山银耳(Tremella mangen.Peng sp.nov.)。其形态特征,前者与网状银耳(Tremellarcticulata)近似,后者与赖特银耳(Tremella wrightii)接近。对这两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 文描述。  相似文献   

20.
银耳菌糠中存在一种银耳的伴生菌——炭团菌(俗称香灰菌),其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银耳菌糠中提取黑色素,研究其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及抑菌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提取的黑色素进行鉴定,表明银耳菌糠黑色素具有黑色素的典型特征。通过对银耳菌糠黑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银耳菌糠黑色素是一种趋于黑色并略带红色和黄色的粉末;该黑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其稳定性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较小,受Ca2+、Cu2+的影响较明显。通过总抗氧化能力(FRAP法)、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银耳菌糠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黑色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的EC50值分别为0.429 mg/mL和0.016 mg/mL。本研究还检测了黑色素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该黑色素在浓度为3.2 mg/mL时对供试菌株的抑菌率超过90%,且对革兰氏阳性菌会较敏感。本研究为银耳菌糠的有效利用及其黑色素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