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棕头鸦雀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a)是庐山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种留鸟。关于它的繁殖习性,未见有完整的报道。为此,我们对生活在庐山的棕头鸦雀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的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鸦雀的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的鸦雀,提出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列有4个亚属,14种;同时还报道一个新亚种,即黄嘴鸦雀贡山亚种。从鸦雀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及棕头鸦雀亚种组的形成,推测鸦雀的起源地可能是在我国西南区的横断山脉。  相似文献   

3.
棕头鸦雀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棕头鸦雀的生态观察杨向明,李新平山西鹿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城030510棕头鸦雀(Parfororme。ebbnin。fuhaGuda)是我国特产鸟类(‘1,以往对该鸟的研究多涉及分类(郑作新,1984;李桂垣,1980)和繁殖(杨岚,1984;彭...  相似文献   

4.
郭宗明  陈伟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6,25(4):858-861
2005年4~6月,在四川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石油学院和嘉陵江中坝区域内对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棕头鸦雀4月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7种。雌雄鸟参与筑巢,营巢期5~6 d。窝卵数4~5枚(n=5)。雌雄鸟孵卵,孵卵期13~14 d。孵化率89.47%(n=4)。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2~13 d。雏鸟离巢率88.24%(n=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5.
张国钢  孙戈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2017,52(4):664-667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四川棕头鸦雀的一新亚种——甘洛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1月至1979年8月间,我们先后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采得一批棕头鸦雀标本,经研究,认为系一个新亚种,命名为:棕头鸦雀甘洛亚种 Paradoxornis webbianus ganluo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 雄性成鸟(采集号:8374),1978年11月17日采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大桥公社。副模标本 成乌 12 7 1,幼乌9 6 1。分别于1973年11月19日、1974年3月25日至4月4日、1975年7月26日、1978年8月25日至  相似文献   

7.
灰冠鸦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是狭域分布的中国特有鸟种,分布区仅局限于岷山北部。近年来关于该种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其栖息地和现有分布范围的宝贵信息,但该种的繁殖情况还从未有观察与报道。2013年6月10日,我们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1对正在育雏的灰冠鸦雀及其3只新生雏鸟,对其巢址生境和巢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记录。灰冠鸦雀筑巢于稀疏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下的浓密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丛中,巢址海拔2700 m,位于陡峭阳坡接近林线处。巢为结构精细的杯状巢,高约6.6 cm,深约5.0 cm,巢口内径4.8 cm,外径7.0 cm。巢由干草叶与竹叶编织而成,巢壁外侧装饰有大量绿色苔藓。本报道为灰冠鸦雀野外繁殖的首次记录,为今后深入开展该珍稀鸟种的繁殖生态和栖息地选择研究提供了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2月10日,笔者于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东海核心区(39°17′56″N,117°35′11″E,海拔6 m)观察到2只北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活动于林下的灌草丛中(图1)。观察到的北长尾山雀头纯白色,背黑色,肩羽葡萄红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白色,下体白色,腹和两胁沾淡葡萄红色,尾下覆羽暗葡萄红色。同区域还记录到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苇鹀(Emberiza pallasi)等雀形目鸟类。  相似文献   

9.
2012年,作者在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期间,于9月21日在大历山脚下的新联村附近的竹林中(117°30’46.7"E,30°06’28.1"N,海拔158m)发现28只短尾鸦雀(Paradoxornis davidianus)结群在竹林中下层活动。该竹林位于农田旁边,附近有一条溪流穿过,周围山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作者对其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拍摄到清晰照片。该鸟的主要识别特征为:体型小;尾羽较短,棕褐,羽缘棕色;头栗色;背部棕灰;翅羽灰褐,颏及喉黑,胸灰白,腹棕灰;虹膜褐色;喙粗厚、近粉色,脚近粉色;轻声的啾啾呜叫。短尾鸦雀为鸫科鸦雀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俗名挂墩鸦雀。根据文献记载,短尾鸦雀在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的北部,在国内目前仅见于福建武夷山、江西齐云山、浙江四明山、湖南莽山等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整理四川鸟类标本时,发观有三个亚种以往没有分布在四川的记录,现报道如下:1.三趾鸦雀太白亚种Paradoxornis Paradoxus taipaiensis Cheng,Lo,et Choa2♀。Ⅵ3,1985;Ⅴ9,1986。平武县王胡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2700米。同指名亚种比较,本亚种的眼先和眉纹黑褐而非棕褐,向后延伸至后颈处连成半圈状带斑;耳羽较暗灰棕,杂以淡色羽缘;胸及腹部较灰而少棕色。2.极北柳莺堪察加亚种Phylloscopus borealis xanthodryas(Swinhoe)1♂,1♀。Ⅴ4,1974;Ⅴ19,1975。屏山县五指山(海拔1400米)和雷波县箐口(海拔1500米)。本亚种的上体较鲜绿,头顶…  相似文献   

11.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林业厅林木保护站、山东大学生物系(1986)记载:在山东省,毛脚燕为旅鸟;棕背伯劳居留情况不明。笔者近几年于山东省临沂地区的蒙山和日照市发现,毛脚燕为夏候鸟,棕背伯劳为留鸟。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lagopoda在蒙山4—7月繁殖,营巢于山的中上部的石壁上,巢半球形,似家燕巢,开口向上,由泥丸混少量软草砌成,内铺以软草、苔藓。1984年4月30日在蒙山阳坡南天门下见到10多只巢营造在一起,巢间距0.5—1米左右,而1983年6月26日在蒙山东侧天麻场曾见到将要筑成的独巢1个。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在山东日照4—6月繁殖,4月上旬于淡竹…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4月10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高新区新河东干渠边绿化带里(39°04′6″N,117°37′50″E,海拔0 m)观察到一只小型雀形目鸟类在树枝上伺机捕捉飞过的昆虫。用尼康P900S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多张,后经鉴定该鸟为灰林(即鸟)(Saxicolaferreus)(图1)。同区域亦有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斑鸫(Turduseunomus)、棕头鸦雀(Sinosuthorawebbiana)等栖息觅  相似文献   

14.
1982—1987年对本溪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有鸟类15个目,39科,183种,占辽宁省东部地区210种的87.6%,占辽宁省鸟类392种的46.9%。 本溪地区鸟类的优势种类中,分布较广的有两种鸟:一为大山雀,另一种是普通(币鸟),珍稀鸟类有丹顶鹤,白枕鹤,中华秋沙鸭。我国特产种类有中华秋沙鸭,棕头鸦雀,黑头(币鸟)。  相似文献   

15.
李东来  魏宏伟  孙兴海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15,35(15):5009-5017
大规模的芦苇收割会对在该生境中繁殖的鸟类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芦苇收割对鸟类繁殖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的湿地管理者逐渐采用了镶嵌型的芦苇收割方式。但是,这种新的芦苇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震旦鸦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完全依赖芦苇生境而生存的珍稀鸟类,已被IUCN定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大规模的芦苇收割导致其适宜生境丧失,被认为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选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采用AIC信息准则法,从巢址微生境、巢域斑块和全模型3个水平上对可能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并重点探讨芦苇镶嵌收割对其巢址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相互效应。结果发现,震旦鸦雀的巢址选择受巢址微生境和巢域斑块尺度双重水平的影响,但巢址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要大于巢域斑块因子。在巢址微生境水平上,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和巢的可见度;在巢域斑块水平上,影响因素包括芦苇生境类型、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盖度;在综合模型中,影响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巢的可见度和植被盖度。综上,震旦鸦雀倾向于在植被盖度较高、具有一定比例(18.3%)旧芦苇面积、1.5—2.5 m旧芦苇密度较高、可见度较低的生境斑块中筑巢。研究中,78.7%(n=141)的震旦鸦雀将巢筑在新旧芦苇混合的微生境中,其中36.9%的巢址附近旧芦苇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3.2%(n=111)的巢筑于新、旧两种芦苇茎秆之上,22.3%的巢的支撑芦苇中旧芦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旧芦苇在震旦鸦雀巢址选择和筑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范围的芦苇收割在微生境水平上可降低1.5—2.5 m旧芦苇的密度,在巢域斑块尺度上可降低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因此建议,在震旦鸦雀的繁殖地,未来的芦苇收割应采用镶嵌收割的形式,并至少应保留面积在20%以上的结构较好的旧芦苇斑块,以供震旦鸦雀选择巢址和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16.
棕头鸦雀分类问题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联宪 《动物学研究》1991,12(2):117-124
棕头鸦雀的分类有过几次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因其飞羽外缘有栗红色与褐色两种类型,前者又可分为红胸、灰胸两类群,故在分类上各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或将其分为3个种,或归并为1种。本文依据作者工作结果,从地理分布、形态及骨骼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棕头鸦雀具栗红翅缘的红胸、灰胸两类群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三省的亚种分布接触地带彼此混交并有居间个体,不应独立为两个不同种。栗红翅缘褐色翅缘两大类群尚未发现重叠分布,形态明显间断,一直未见有中间类型。两大类群在头骨的泪骨突起和方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建议将它们分为Paradoxornis webbianus和paradoxornis brunneus。前者再分为红胸、灰胸两亚种组。对少数有争议的亚种也提出了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7.
封面说明     
白眶鸦雀Paradoxornisconspicillatus(Specta鄄cledParrotbill)雀形目Paseriformes鸦雀科Para鄄doxornithidae全长约12cm。头顶至上背棕褐色,眼圈白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尾和翅暗褐色。喉、胸、淡粉红色,杂以深色纵斑,下体余部淡棕灰色。栖息于海拔1900~2900m的山地竹林和林缘灌丝中,也出现于稀树草坡和农田附近的矮树丛内.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其食物主要为昆虫,也有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我国特有种,数量较少,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和湖北等地,留鸟。封面说明@张雁云…  相似文献   

18.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9.
陕西秦岭三趾鸦雀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写《秦岭鸟类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秦岭的三趾鸦雀与已在描述有所不同,认为是一个新亚种,命名为: 三趾鸦雀太白亚种 Paradoxornis paradoxus taipai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雌性成鸟(采集号:6300034)由陕西省秦岭生物和农业资源考察队赵天如同志于1963年10月19日自陕西太白山清石岩(东经107°50′,北纬34°;海拔2,260米)采得。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棕果蝠的活动节律与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忠  蒙以航  周锋  李玉春 《兽类学报》2007,27(2):112-119
2005 年2 ~11 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动时间为春季(552.2±26.7 min)明显较秋冬季节(634.7±16.7 min)短LSD,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棕果蝠的出巢时刻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与相对湿度无关。作者认为,棕果蝠夜间野外活动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对野外食物可利用量和人工种植水果成熟季节变化的响应。本次研究确定棕果蝠采食14 科21 种植物种类,并发现棕果蝠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红瓜(Coccinia grandis)、假烟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甘蔗与木棉树(Bombax ceiba)的花蜜等11 种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