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花马湖养殖场在增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方面的经验。团头鲂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通过鲤鱼脑垂体催情,能人为地控制产卵。脑垂体的剂量为雌鱼6—8毫克/公斤,雄鱼5毫克/公斤或不注射。花马湖面积17,000亩,水草茂盛。引种后的团头鲂,在湖里已有其产卵场和越冬场所。团头鲂在湖中生长良好;春放8-10厘米的鱼种,冬季可长到200克(150—300克),第二年长到450克(300—650克)。在人工放养的年份,年产量在总渔获量中已往一般占2—3%,1974年达5%。投放大量大规格鱼种,才能使团头鲂在湖中稳产高产。1973年投放8.3厘米以上的团头鲂春片鱼种20万尾,当年产量为2万余斤。1974年投放春片鱼种30万尾,产量达4万余斤;仅夏、秋季敞水除野“卡子”业司,每天每船可捕获150—250克的团头鲂8-10市斤,占船产量的40%左右,是历年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3.
就发挥天然水体的生产潜力和提高鱼池的产量来看,发展草食性鱼类的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4)
在浙江省宁波市引进了7种食用玫瑰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并对其植株生长情况和花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7个食用玫瑰品种均能在宁波市种植,但‘滇红’、‘墨红’、‘大马士革’等3个品种更适合食用玫瑰的产品开发,其中‘滇红’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我国团头鲂原种主要基地之一淤泥湖的团头鲂的生长与繁殖。退算平均体长1龄鱼为12.38厘米,2龄鱼为22.28厘米,3龄鱼为27.95厘米。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0.0162L~(3.1818)。von Bertalanfty生长方程为L_t=64.90(1—e~(-0.1791(t+0.8779),W_t-9456.86—e~(0.1791(t+0.8779))~3。生长拐点为4.6年。1~+—3~+鱼的绝对繁殖力为35700—248400粒,与年龄呈正相关,而在同一龄组内,又与体长及体重呈正相关。产卵前成熟系数为11.19—25.76%,卵径0.98—1.14毫米。还讨论了淤泥湖团头鲂原种种群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8.
野黄桂的引种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黄桂为常绿乔木,既是重要的药用和香料植物,也有观赏价值。原为野生,现已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引种驯化成功,可以推广栽培。它的种子休眠的原因在胚的外部。这种休眠能被流水浸泡,GA和KN处理及冷层积打破。种子在3—5℃层积2—3个月,发芽率达85—89%。种子在15—30℃的温度中都可发芽,但最适发芽温度为20℃。种子应于采收后即播或及时层积至春播。当年生幼苗夏天应遮荫,冬季应防冻。它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可塑性较大,在武汉地区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