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肪因子,它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分别在粥样斑块形成早期、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和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发挥抗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联素的抗粥样硬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维护动脉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稳定粥样斑块等.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心肌缺血且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共3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检查,其中155例有冠状动脉狭窄,且伴有不同性质的粥样斑块。分析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狭窄情况、斑块分型和斑块数目。结果:所有冠脉动脉狭窄均为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主要集中在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分别占35.48%和37.42%。硬斑块数目最多,占75.43%,其次为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分别占16.19%和8.38%。冠状动脉4支血管粥样斑块均为硬斑块者最多(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同时存在者占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混合斑块同时存在者占14.84%,未见单纯混合斑块或软斑块的患者。结论: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主要为轻、中度狭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能准确的判断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具有易损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或蚀损,继发血栓形成,并引起具有严重危害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炎症反应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主要因素,参与反应的炎症因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一个促炎症因子,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而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主要的抗炎症因子,则具有抗动脉硬化及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IL-18/IL-10的比值代表了机体促炎性与抗炎性动态平衡的状态,其比值失衡可能是影响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近来有研究认为,IL-18/IL-10的比值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文章就近几年来有关IL-10、IL-18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亮 《生物学通报》1998,33(11):22-23
提起胆固醇,人们常会想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不少人认为进食高脂食物,血清胆固醇水平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祸首。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然而胆固醇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04,39(7):58-58
近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西南地区首例左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摘除术。阻断患者左颈总动脉供血40min,将血管剖开40mm长切口,摘除一粒蚕豆般大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据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周政教授介绍,这种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近3亿人口的美国,每年有50万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接受此类手术的治疗,而在有13亿人口的我国内地,每年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地方的大医院有能力开展这类手术,而且全年手术仅50余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短暂性头晕、肢体麻木、乏力、血压升高,有时还可同…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立亚  金虹  王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1343-1344,134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糖尿病患者98例及对照组4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察颈动脉及椎动脉,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性质,血流速度、PI、RI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77.55%,血流速度低于健康组,PI、RI高于健康组。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颈、推动脉粥样硬化,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椎动脉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MRI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并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总面积、血管壁面积、血管腔面积及血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糖尿病以及饮酒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RI能够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绝大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消退均与血浆脂蛋白有密切关系。近年上述两者的关系已不断得到阐明,不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增高可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且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降低亦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产生有关。此外,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陷已被认为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本文以脂蛋白为中心就血脂与脂蛋白的关系、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理与冠心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7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王囊£块稳定性的关系和血清visfatin和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0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n=43)和非易损性斑块组(n=27),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isfatin和MMP-9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清Visfatin、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性斑块组血清Visfatin和MMP.9水平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周血中的Visfatin水平与MMP-9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Visfatin和MMP-9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Visfatin和MMP-9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成相关,Visfatin可通过调控MMP一9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改变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1.
血液中有一种化学物质称为C 反应蛋白 (CRP) ,它是炎症的指示剂 ,它在许多心脏病人的血液中升高 .一项新研究指出 ,由于各种原因突然死亡的人中 ,死于心脏病发作者 ,其血中CRP含量丰富 ,尽管他们中间有人并不具有心脏病的体征 .该发现支持用CRP作为诊断心脏病的工具 .因为尸检表明 ,血液中CRP浓度高时 ,必定伴随着冠状动脉中有危险的不稳固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可以是充满脂肪的 ,也可以是纤维性 .在冠状动脉中这两种类型的斑块都能引起心脏病发作 .不稳固的脂肪斑块可突然爆裂 ,血液凝固因子冲向斑块…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从早期的脂质条纹到进一步的动脉粥样病变及血栓性并发症都能见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又以激活的巨噬细胞尤为重要。新蝶呤是巨噬细胞激活后的代谢产物,它不仅是巨噬细胞激活的炎症标志物,还参与多种调节氧化平衡的生化途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斑块不稳定性及不良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上,降低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因此,新蝶呤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新蝶呤在冠心病中的角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和血 清visfatin 和MMP-9 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0 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n=43)和非易损 性斑块组(n=27),选取健康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 梗死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清Visfatin、MMP-9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性斑块组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高于非易 损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周血中的Visfatin水平与MMP-9 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在脑梗 死患者中,血清Visfatin和MMP-9 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Visfatin 和MMP-9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的形成相关,Visfatin 可通过调控MMP-9 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改变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u JJ  Wang X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4):327-33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粥样斑块中存在许多免疫细胞,而且在不稳定斑块中尤为丰富。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免疫细胞的聚集,分化和激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流行病研究发现了多种与其相关的病毒和细菌感染。通过研究初步研究了几个自身性抗原,并提出了自身免疫假说。根据这些新的认识,提出了免疫调节和预防接种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内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n=173)和不稳定斑块组(n=127),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ACI患者和对照组进行RBP、NLR、PTX3、血脂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对比。采用Pearson检验对ACI患者的RBP、NLR、PTX3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ACI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与TC、TG、LDL-C、FIB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在ACI患者中RBP、NLR、PTX3水平较高,并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紧密的关联性。初步推测RBP、NLR、PTX3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而影响ACI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CD40-CD40L与斑块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众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粥样斑块不稳定所引起。近来研究表明CD40-CD40L不仅在免疫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体检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78例为观察组和健康人群78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中微量元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结果:经过超声检验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41例,无斑块患者37例,对照组人群78例中发现斑块的患者为21例,无斑块患者57例。根据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含量Zn~(2+),Mg~(2+),Cu~(2+),Pb~(2+)的含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Ca~(2+),Fe~(2+),Cr~(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体内锌、铜、铅、镁这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呈负相关,血清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含量、铁、钙、铬元素的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研究组),另选取非脑梗死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检测其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部位、颈动脉内径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存在于颈总动脉者最多,且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P0.05);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纤维蛋白原(FIB)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年龄、糖尿病、高血压、FIB和血脂均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58例糖尿病患者和42例体检正常者血浆,测定血hs-CRP、HCY蛋白水平,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hs-CRP、HCY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血hs-CRP、HCY含量、颈动脉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血hs-CRP、HCY水平与颈动脉MT及斑块数分别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HCY可能在促进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但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复杂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并不明确,该疾病发生的炎症学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寻找该疾病新的药物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