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教材选用琼脂块(含酚酞)模拟细胞,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通过对实验的改进研究.提出以下改进方法:以“琼脂块-碘液”替代“酚酞-NaOH”;设计专门模具制作琼脂块;蒸发含碘的琼脂块以使琼脂块重复利用。通过改进,实验操作性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部分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0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笔者在试做该实验时,感觉到由于NaOH属于强碱.有一定的腐蚀性.再加上用量较大,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在分组实验时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完成实验。所以设想以淀粉代替酚酞,碘液替换NaOH来改进该实验.通过再次试做取得了较好效果.制备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中,为了说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限制,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探究。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教材中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通过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探究,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可用凉粉、米豆腐或马铃薯块代替教材中的琼脂块,以碘-碘化钾溶液代替NaOH溶液改进该实验,可达到降低实验风险、减少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为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进行改进。根据细胞体积增大而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也随之降低的原理,针对教材模拟实验细胞无膜、无物质进入细胞的动态过程,氢氧化钠腐蚀皮肤、琼脂块制作不熟等缺点,设计了用针打上均匀小孔的大塑料瓶和小塑料瓶,模拟细胞大小和细胞表面积,以滴加红墨水作为细胞的进出物质,同时,增加辅助装置设计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型。实验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有物质出入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方法:1.将酚酞试剂溶于少许酒精中,加水稀释作成酚酞试液把滤纸剪成条状置于试液中,浸透取出晾干即制成酚酞试纸2.将酚酞试纸置入石灰水——Ca(OH)_2中,由于碱性反应酚酞试纸变成玫瑰红色(很鲜明)3.将潮润地红色酚酞试纸置入盛有萌发种子的玻璃瓶中(最好在前一日准备好,放在温暖而黑暗之处备用)不到两分钟,纸条受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作用渐次转变成白色,课堂上在这一瓶内可以连作多次实验,效果仍然显著,学生可以充分观察明白。说明;1.酚酞试纸的碱性反应是红色;中性,酸性  相似文献   

7.
戴焱 《生物学通报》2001,36(5):38-38
在初中生物第一册“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内容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安排了萝卜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但是在此演示实验中 ,只是根据萝卜块变硬变软而推断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 ,似乎不够严谨。为了使该实验更加严谨、科学 ,我们对其做了些改进。1 准备在上课前一天 ,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准备工作 ,把 1个约 2 50 g重的萝卜去掉皮后分成 3份 ,用刀仔细、耐心地削 ,直到在天秤上称出等重的 3块萝卜块。再取3只烧杯 ,A烧杯注入盐水 ,放入 A萝卜块 ,烧杯内液面控制在 2 0 0 ml刻度上 ;B烧杯注入清水 ,放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藻细胞复苏过程中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细胞生理特性的变化,在连续升高温度条件下,比较了在不同N:P值的培养基中复苏藻细胞的丰度、藻群落组成动态、藻光合活性变化,同时检测了这一过程中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共检测到7门,62种藻,表明太湖的底泥可以作为"种源",为藻细胞的复苏提供"种子"。6℃时蓝藻就能够萌发复苏,16℃左右是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底泥中复苏蓝藻的光合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一直增加,表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蓝藻从底泥中的萌发和复苏;但是复苏的绿藻和硅藻的光合活性一直处在被抑制状态。低N:P值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远远大于其他2种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低N:P值能够显著性的激发藻细胞从底泥中的复苏。同时,低N:P比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ATPase活性;16℃时2种ATPase活性的骤然升高与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相吻合,而且这个温度提前于复苏藻细胞显著增加的温度(21℃)。此外,复苏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呈现显著性的线性相关(*P<0.05)。因而,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恢复和升高,对推动藻细胞从底泥迁移到水柱中的萌发和复苏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NaCl对齿肋赤藓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卫国  丁俊祥  邹杰  林喆  唐立松 《生态学报》2016,36(12):3556-3563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苔藓结皮层中的优势物种,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功能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齿肋赤藓叶肉细胞在未胁迫(0 mmol/L)处理下排列疏松,各种细胞结构完整,叶绿体基质排列均匀且叶绿体内含少量淀粉粒和脂质球。在轻度盐Na Cl胁迫(100 mmol/L)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结构依然保持完整,叶绿体基质均匀,叶肉细胞超微结构仅有较小变化。在中度盐Na Cl胁迫(200、300 mmol/L)下,齿肋赤藓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出现晶体结构,且中央大液泡发生破裂;叶绿体由梭形变成椭球形或圆球状,出现空泡化并伴随有轻微的解体;叶绿体类囊体肿胀,脂质球数量增加。在高度Na Cl胁迫(400、500 mmol/L)下,齿肋赤藓细胞的质壁分离加剧,叶肉细胞出现大量泡状结构和膜片层,叶肉细胞死亡;叶绿体片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加重,脂质球数量增加且体积变大,叶绿体内外膜消失,叶绿体大部分解体,在叶肉细胞中几乎看不到叶绿体的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叶绿体膜结构的损伤与盐胁迫下叶肉细胞死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植物活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细胞质也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胞质环流)。选用黑藻作为材料,在观察胞质环流现象的同时,观察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选用活细胞染色剂中性红(0.1%水溶液)作为指示剂,观察中性红进入细胞的同时,观察复原现象。改进后的实验中可明显观察到中性红进入细胞,从而更好地展示只有"活细胞"才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实验七 ]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 (第 4 9页 ) ,其中“p 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若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水解 ,产生的现象将是 1、2号试管中的液体不变蓝色 ,3号试管溶液变蓝色。原因是 :1号试管内既没加碱 ,也没加酸 ,溶液近似中性 ,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 ,所以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2号试管内加入了Na OH溶液 ,使得 p H过高 ,淀粉酶失活 ,淀粉未分解 ,但加入碘液检验仍不变蓝色 ,这是因为 I2 与 Na OH发生了反应 ,即 :3I2 +6 Na OH 冷 5 Na I+Na IO3 +3H2 O(歧化反应 ) ,消…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通过氢氧化铵(NH_4OH) 气体分子经挥发,透过膜与酚酞溶液(指示剂)产生颜色反应,来模拟细胞膜对气体分子的通透性,并借此来说明动物体內由于气体分子的浓度差,O_2和CO_2分子可经细胞膜扩散。材料氨水(氢氧化铵溶液)、1%酚酞溶液、肠衣(或玻璃纸)、试管、小口瓶、线。方法步骤 1.取一试管,倒入1%酚酞溶液约2/3,用一块稍大于试管口径浸湿的肠衣(或浸湿的玻璃纸)覆盖在试管口上,用线沿管口牢牢地结扎。2.取一瓶口稍大于试管口径的小口瓶,倒入10%—50%的氨水(以原液作为纯液配制,溶液浓度稍提高,可缩短实验所需时间)。3.将试管倒置放在盛有氨水的小口瓶上,如试管口径大于瓶口,可用手扶着试管。不久,即可见试管内有徐徐上升的呈樱桃红色的色流,这是由于小口瓶内呈碱性的NH_4OH气体分子由于气体分子浓度  相似文献   

13.
以模拟探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实验为例,讲述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实验为基础,灵活运用教材,对实验进行再加工,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Na+通道存在于胰腺胰岛β细胞上;相对其它可兴奋细胞上的Na+通道,有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研究发现β细胞上的Na+通道影响了β细胞的动作电位,并可能参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但是目前对于Na+通道在β细胞上的功能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随着新的研究技术的发展,有必要为目前对β细胞Na+通道的研究进行综述,这对于进一步研究β细胞上Na+通道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房室结结区的结细胞没有自律性。最近日本学者Kokubun等人采用双微电极技术在小块兔房室结组织(0.2×0.2×0.2mm)上进行电压固定实验,记录到房室结结区的结细胞有明显的自律性电活动和典型的舒张期去极化。在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期间,记录到四种动态离子电流,即钠电流(i(Na),),慢内向电流(i_s),外向电流(i_k)和超极化电流(i_h)。他们的实验证明,i_(Na)对河豚毒素敏感,它在构成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升支中有部分作用,并影响冲动在房室结内的传导速度。在房室结细胞超极化后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度为75V/sec,比蒲氏纤维  相似文献   

16.
Na2SeO3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良燕  仪慧兰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107-2111
采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研究亚硒酸钠(0.01~10.0 mg·L-1)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Na2SeO3)可导致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间期细胞微核频率明显增高,且Na2SeO3的上述效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Na2SeO3可诱导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显著增高.研究表明,亚硒酸钠对蚕豆根尖细胞具有遗传毒害作用,并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酶细胞化学和示踪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首先,一些含内吞物质的泡状结构进入高尔基体区域,与那里的小泡融合,形成内含少量小泡的前多泡体;然后,前多泡体互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基质电子密度低、内含小泡排列稀疏的低电子密度多泡体;最后,低电子密度多泡体通过表面长出微绒毛样结构并不断断裂的方式去除多余的界膜,形成体积较小、基质电子密度高、内含小泡排列紧密的高电子密度多泡体。因此,多泡体的形成既与内吞活动有关,又与高尔基体区域小泡有关。前多泡体和低电子密度多泡体不含溶酶体酶。在多泡体形成过程中,只有到高电子密度多泡体阶段,才与溶酶体发生关系,从溶酶体中获取溶酶体酶。多泡体形成后,常与自体吞噬泡靠近,可能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相似文献   

18.
沙冬青叶片细胞中有一种内含物,表皮细胞中有时可见,栅栏细胞中非常丰富,海棉细胞中较多,维管束鞘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筛管分子中为数不少,导管分子中没有发现。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这种内含物是一种脂化物,它的大量出现可能与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用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体外琼脂半固体培养法,琼脂块原位固定,Wright染色与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培养人的骨髓CFU-GM进行集落性质鉴定,结果表明:Wright染色能区别集落的性质及细胞的分化程度:CFU-GM的细胞中PAS、POX呈阳性反应;CD14、CD15分别在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胞浆或胞膜上表达。该方法对鉴定细胞集落类型、集落中细胞的分化与成熟程度是简便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课为例,采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进实验材料贴近生活,培养兴趣;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过程,提升兴趣;现代技术的应用,保持兴趣;首尾呼应,回顾兴趣;研究与改进,延续兴趣等6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