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中,通过调整课程顺序,优化实验环节和实验材料,结合Excel软件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使生物学与数学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复杂、计数困难、硬件设施要求高,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严重影响实验的开设率。本文采用残翅果蝇替代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并通过自制果蝇培养瓶达到活体计数的目的,降低了实验难度,提升了实验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一生物学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培养时间和计数过程耗时较长,操作难度较大,通常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验、计数与建模。通过改进酵母菌计数时间,在一节课内让不同小组同时完成8 d的计数工作,改进实验,提升效率,当堂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构建生物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至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2004年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8个实验的预做和摄像工作放在绍兴一中,笔者有幸承担了其一“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这一实验。通过实验预做,对这一实验有了亲身的探究经历。现将实验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教学参考的形式展示出来,与同行共商讨。 相似文献
6.
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浙科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内容差异,讨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关于菌种来源、培养基选择、检测方法以及对照设计的问题,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了实验,分析了不同方案在实验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本课题的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探究问题、设计和评价实验能力,建构实验研究的一般体系,而且在对本探究课题的结果分析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和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现行浙科版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过程复杂、计数困难,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最终影响开出率。采用果蝇替代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实验难度显著降低,实验可行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3个等级。“酵母菌种群数量大小的动态变化”属C级要求,这就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一个重要学生活动,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明确要求。组织实施好这个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种群增长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取样调查、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1教学背景分析
1.1课标分析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巧妙设计实验方案,解决课堂上难以通过实验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问题,使全体学生了解了水蚤的采集、培养,并对培养了不同时间的水蚤种群进行数量统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并最终得出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了8种不同的温度条件在7个不同时段内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培养(取样)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大都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20℃、25℃和30℃培养条件下,种群的增殖与衰退速度均比较快,这3个温度也比较适宜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中以25℃条件最为适合。低于20℃高于30℃的培养条件,会使得酵母菌的增殖速度缓慢,数量偏少,尤其是在40℃条件下其种群数量一直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