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行了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  相似文献   

3.
自植物界登陆以来,又经历了近四亿年的发展与演化,终于形成了今天气象万千、形态各异、生态类型多样并遍布全球的植被景观。在名目繁多的植物类群中,生存于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距今3.7—3.2亿年)的一个已经绝灭了的植物类群——原裸子植物纲,晚近才被确定下来,并日益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李星学和周志炎三教授,曾率先对这类植物作过简略介绍。原裸子植物在高等陆生植物的发展演化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本文拟对这一植物类群再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介绍。原裸子植物概念的形成原裸子植物的概念,是由美国古植物学家C.B.Beck首先提出的。1960年,他在研究北美晚泥盆世植物化石时,意外地发现一种古羊齿(Archaeopteris)的  相似文献   

4.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化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往往较高;进化水平较高,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年青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则低。地区性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更容易遭受绝灭的危险。藉此,可在短时期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该类群的濒危过程。  相似文献   

6.
漫谈集群绝灭(中)——集群绝灭的模式徐星王原邵颖编译科学家们在研究集群绝灭的模式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质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和化石的保存。定义集群绝灭的第一个特征是有很多物种消失(图1)。这涉及到化石的保存和采集的问题。好的化石记录表明了绝灭模式的多样...  相似文献   

7.
关于集群绝灭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它的起因是什么?这方面的观点实在太多了。总的来说,一些人认为,所有集群绝灭都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另一些人坚信每一事件都有其各自的独特原因。1984年劳普和塞普科斯基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中,集群绝灭存在明显的周...  相似文献   

8.
古鱼类学是一门开展较早的科学,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即发表了比较经典的专著。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古鱼类的著作;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也逐渐增多,尤其近廿年来更有显著发展。对鱼化石的研究,已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做的非常精细,对鱼类的发展史和各类间的系统关系,均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以下是对我国古鱼类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根据1978年5月3—5日在美国维几尼亚州的保护研究中心(Front Royal,Virginia)举行的一次专门关于麋鹿生物学和管理的工作会议成果而出版的。 全书共11章,由13位作者分别撰写。作者姓名及地址见本书会议出席者名单。本书由(Marquesof Tavistock)侯爵撰写序言,他是世界上唯一散放麋鹿群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0.
11.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鱼类生态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0年春夏季吕泗渔场沿岸海域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季(5月)出现鱼类21种,生态类群以暖温种(9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45.2%和72.9%;优势种主要由暖温性的小黄鱼、焦氏舌鳎和半滑舌鳎组成.夏季(9月)出现鱼类28种;暖水种(21种)大量出现,分别占该季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75.2%和71.7%,棘头梅童鱼、凤鲚等成为优势种.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吕泗渔场温度和盐度均差异明显,导致鱼类物种更替,呈现出暖温种、沿岸种和近海种逐渐减少,而暖水种和河口种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犀牛是经过漫长的地球历史演变而残余下来的一类动物。如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只有几十头,分布于缅甸中部到马来西亚南部的广大地区。但是在史前的第三纪(距今三百万年以前),犀牛却是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种类现在在地球上已经绝灭了,人们只能从保存在石头里的遗骸——化石,来了解它们。这里给读者介绍一类已绝灭的犀牛——巨犀。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种类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除了一些大型的恐龙以外,可能也是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过去有的科学家曾把其中某些种类称为  相似文献   

13.
列举我国古籍中记载的32个"鱼"偏旁部首字。按生物学分类系统,对照列出它们的中文名、学名、所属的目和科,隶属鱼纲的1总目、8目、21种。  相似文献   

14.
从福建省厦门市郊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为620—11。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应属于烬灰链霉菌类群的一个种,因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所有近似的已知种,故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香蕉链霉菌(Streptomyces musae n. sp. Yan et Kuang)。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蟾蜍类一个新类群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1991年间,我们在中国云南西部先后发现了产卵于山溪急流水的蟾蜍卵及蝌蚪,因标本少和资料不会定为甸蟾蜍(杨大同等,1978,1991),把蝌蚪误认为绿点湍蛙(耀明,1983),以后多次在产地进行较长时间调查,掌握了繁殖季节,采集到大批成体,在野外找到了产卵场,观察了繁殖行为,产卵过程,以及在人工饲养了观察记录了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全过程;解剖了10个成年个体,并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等的蝌蚪  相似文献   

17.
对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三株属于淡紫灰类群的链霉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认为与已知的近似种都不相同,是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148号和665号菌株定名为毛紫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iloviolofuscus n. sp. Yan et Zhang);3192号菌株定名为淡紫灰链霉菌褐色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 fuscus n. var. Yan et Zhang)。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广西省梧州地区山林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淡紫灰类群的链霉菌,编号为13050号。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认为与已知的直丝淡紫灰链霉菌相近,但又在生理生化特性上有明显的区别,是一个新的变种。定名为直丝淡紫灰链霉菌广西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rectus  相似文献   

19.
一、恐龙自身因素类 包括恐龙蛋不能孵化说和竞争失败说。 1.恐龙蛋不能孵化说认为恐龙蛋不能孵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直接原因。研究发现,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和早白垩纪,很少发现恐龙蛋化石,而到恐龙衰退的晚白垩纪却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多。其规律是恐龙越繁盛,恐龙蛋化石越少,而恐龙越衰退,恐龙蛋化石就越多。如我国盛产恐龙蛋化石的广东省雄盆地和河南西峡盆地,都是接近恐龙绝灭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hthys microdontus gen.et sp.nov.)。这是包括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辐鳍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在总结煤山剖面已记述的鱼类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绝灭发生得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也很大,绝灭率高达93%。讨论了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认为鱼类和牙形类一样都是大绝灭后在三叠纪最早复苏的类别,最早复苏的鱼类为裂齿鱼类;鱼类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 Ma到4 Ma,从地质时间考虑,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是相当快的。华南早三叠世以裂齿鱼类的张氏鱼(Zhangina)和软骨鱼类的弓鲛(Hybodus)为代表的组合替代了晚二叠世以古鳕类的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ys)和软骨鱼类的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为代表的组合。华南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出的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的一些土著属与产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一些属非常相近,表明华南下扬子区很可能是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