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2009年刊载的学术论文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近五年的载文、作者、被引、出版时滞等数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005~2009年《亚热带植物科学》总载文量为463篇,期均发文23.2篇,每篇页数为3.60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77篇,基金论文比为59.83%。研究报告是该刊重点栏目,论文篇数占载文量的71.92%,且比重正在加大。论文的出版时滞最长为400 d,最短20 d,平均170.6 d。对该刊论文作者的分析表明,作者合著率较高,为86.18%,但核心作者发文量不多,且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为此,文章对今后编辑工作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亚热带植物科学》论文的学术质量与特色提供量化依据,以2005~2009年该刊所载论文的引文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分析了期刊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自引率、赖普斯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近5年来,期刊论文引文率86.61%,篇均引文11.83条;引文类型以期刊和图书为主,分别占总引文量的80.66%和16.67%,中文文献占绝大部分,期刊自引率仅0.99%,普赖斯指数38.13%。与同领域核心期刊比较,该刊作者群掌握信息能力稍低。此外,自引率偏低,表明期刊所载论文研究的连续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4.
《西北植物学报》2004~2006年载文来源基本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植物学报》2004~2006年载文来源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西北植物学报》自2004年以来,投稿量逐年增加,稿源的地区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所载论文第一作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5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0.8%,40岁以下作者占76.4%,刊发论文的作者合作率达97%,论文项目的机构协作率达57%,基金论文达91%,学报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0.863.说明《西北植物学报》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载文的作者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论文能及时而真实地反映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研究水平,载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6.
《亚热带植物科学》(CN35-1243/S,ISSN 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所刊论文从载文、作者和引文三个方面的载文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主办单位掌握期刊现状,提高办刊质量提供依据,也为本刊读者进行文献阅读和投稿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植物科学》(CN 35-1243/S,ISSN 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Airiti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等全丈上网。最近两年期刊影响因子达0.58以上,在全国同类别期刊中居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植物科学》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性期刊,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相似文献   

10.
11.
对1999年-2003年出版的《激光生物学报》的载文量、引文数量及语种以及作者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分析了该刊的载文特点并总结了该刊作者群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戴月 《生命科学研究》2010,14(2):184-188
对<生命科学研究)1997-2009年的载文、作者、基金支持论文和影响因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该刊13年来发展的一些规律,为进一步提高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提供依据.利用维普(VIP)资讯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生命科学研究>1997-2009年的载文量、作者合作度、合作率、以及地域分布、基金支持、影响因子等指标和内容.13年共检出886篇文献,作者3 544人次,合作度为4,合著率为94.92%.作者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等医药院校作者最多.占作者总数的84.76%.13年<生命科学研究>共发表各类基金资助论文734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逐年提升.该刊因其著者整体学术水平高,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影响深远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应该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入飞跃发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顶级学术刊物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roteomics 和Bioinfomatics上发表的论文有46篇, 较2004年的22 篇增加了一倍。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上述主流刊物上的成果作一简单介绍。对我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方面的进展, 读者可参阅许智宏院士全面的评述(Xu, 2006)。由于篇幅有限和统计上的困难, 我们相信这些介绍难于代表我国植物科研取得的全部成, 但是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 本文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等方面取得"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理论的基因组学、水稻功能基因挖掘、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以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生态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对2009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并展现我国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等方面取得“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理论的基因组学、水稻功能基因挖掘、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以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生态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对2009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005年应该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入飞跃发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顶级学术刊物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roteomics和Bioinfomatics上发表的论文有46篇,较2004年的22篇增加了一倍。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上述主流刊物上的成果作一简单介绍。对我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方面的进展,读者可参阅许智宏院士全面的评述(Xu,2006)。由于篇幅有限和统计上的困难,我们相信这些介绍难于代表我国植物科研取得的全部成果,但是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17.
医院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床位、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等。通过对2005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机构数、床位、人员、固定资产等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综合医院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十二五”中医医院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均来源于20052009年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舟山地区近5年住院与门诊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收集的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10086份血标本采用BACTEC 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794株阳性菌株由ATB Expression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0 086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794株,总阳性率为7.9%,其中革兰阳性菌424株,占总分离率的53.4%,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28株,占总分离率的41.31%,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最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株,对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对庆大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逐年明显上升(χ2=11.41,P<0.05;χ2=13.07,P<0.05)。大肠埃希菌未发现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明显上升(χ2=12.00,P<0.05)。结论该地血培养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药敏结果提示多药耐药,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