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气候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优质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气候条件。本次根据X1井及X2井的孢粉资料及粘土矿物数据,采用孢粉定量统计分析与粘土矿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中凹陷中始新世—晚渐新世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海中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期(中—晚始新世)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流沙港组一段沉积时期(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气候开始转凉,为中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涠洲组沉积时期(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晚期)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同时明确了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海中凹陷优质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斋桑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即为淡水湖泊环境,其始新世至中新世湖相及湖边缘相沉积物产有丰富的轮藻化石。文中建立三个轮藻化石组合:(1)Harrisichara mitella—Peckisphaera zajsanica组合(中始新世早期);(2)Lychnothamnus formosus—Peckichara组合(中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3)Gyrogona aralica—sphaerochara clearus组合(中--晚渐新世)。斋桑盆地轮藻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为下中新统且化石稀少,推测系盆地环境日益干旱所致。  相似文献   

5.
以树发属(Alectoria)化石为校正点,使用RPB2序列和BEAST分析方法估计梅衣科部分类群的分化时间。梅衣科地衣部分谱系的分化发生在白垩纪、古新世到始新世和渐新世;主要属内辐射则发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延续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估计的主要谱系分化时间与古气候条件及古地质区域分支图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富含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各组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介形类、孢粉和轮藻微体化石为基础,重新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的地质年代归属:路乐河组为古新世—始新世中期;下干柴沟组沉积时代主体为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也有部分沉积;上干柴沟组为渐新世早期—中新世早期;下油砂山组为中新世早—中期;上油砂山组为中新世中—晚期;狮子沟组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七个泉组为更新世早—中期。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地质年代的确定对盆地内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北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纪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系玉皇顶组到凤凰镇组轮藻化石。共划分出4个组合,其时代分别属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和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蒙古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查干布拉格组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查干布拉格组上部所产的哺乳动物群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已知的9属10种哺乳动物中有四属(Teleolophus、Harpagolestes、Sianodon和Amynodon)过去在其他地区都只在始新世时出现;两属种(Paracadurcodon,Lophiomeryxof.Lgracilis)比亚洲或欧洲早渐新世的种属原始;Ctenodactylidaegen.etspnov.也比渐新世的已知的种类原始。因此查干布拉格组的时代可能为晚始新世,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中部长岭坡(村)竹排冲岸边的石炭兽一新种:长岭石炭兽(Anthracotherium changlingensis sp. nov.)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的石炭兽。通过对化石的记述和对比,证明我国有Anthracotherium这一属的存在,并确定了南宁盆地邕宁组上段(即上含煤段)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文中还记述了百色盆地发现的两件石炭兽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2.
记广西田东却林缅甸先炭兽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茜  陈耿娇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291-296,T001
记述了产自广西田东县却林那读组中一残破的缅甸先炭兽 (Anthracokeryxbirmanicus)头骨。通过对化石的描述 ,对该种特征进行了补充和分析 ,并认为其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可能是用来作为争夺领域和配偶的武器。终生生长的上犬齿的发现 ,证明炭兽类具有性双形。将那读动物群和缅甸邦唐动物群进行对比 ,认为那读组的时代很可能有一部分属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3.
<正> 南宁盆地脊椎动物化石地点目前所知不下七处。本文着重记述了1974和1979年笔者采自邕宁县五塘公社莲塘村的石炭兽化石,并对盆地东部下第三系作一初步划分。本文首次报道南宁盆地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石炭兽的演化、发展和分布,对盆地第三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一、化石地点及地层概况莲塘村位于南宁市东北约32公里、五塘圩东5公里、邕宾(南宁—宾阳)公路南侧。石炭兽化石产于莲塘村东约300米远的小煤窑、距地表8.3米深的褐煤层顶板(灰色泥质粉砂岩)中。  相似文献   

14.
河南信阳平昌关盆地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河南省信阳平昌关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对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层位李庄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李庄组可与內蒙伊尔丁曼纳组、豫西的卢氏组和核桃园组对比,比吴城盆地的三个岩组的时代要早,为晚始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5.
云南开远小龙潭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对小龙潭动物群作了新的补充与论述.小龙潭动物群在组合面貌上与西瓦立克的 Chinji, Nagri 层动物群相近,动物群的时代不早于 Chinji 层而早于云南禄丰石灰坝动物群,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16.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After the previous lacking evidence allow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non-deposition episod, the newly recorded mammal fauna from Puycelci (Tarn, SW France, close South to the Quercy paleokarstic area) now shows the MP 26 standard level (Late Oligocene, Early Chattian) being represented within the Eastern Aquitaine molassic basin filling.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ry stage of known mammal lineages, the most significant Puycelci fossils are the Issiodoromys pauffiensis rodent and the Metriotherium cf. sarelense nov. sp.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rtiodactyl ungulate. This new dating exemplifi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mmalian biochronologic record as regards both the Quercy paleokarst and the surrounding lacustrine Tertiary basins W, S, and S-E to the Quercy, as well as, directly E and N-E, the smaller tectonic Tertiary basins within the crystalline Massif Central basement. The updated record shows the strong extension in time of the paleokarstic data, down to the Middle and Early Eocene, and up to the Early Miocene. Regarding the classically reported Late Eocene to Late Oligocene span, as well in the paleokarst and the peripheral basins, the available biochronological data now attains a valuable density level, the variation of which is significant. On one side there are periods (Late Eocene, Early Oligocene, Early Late Oligocene) with high biochronologic density, allowing improved time resolution using evolutionary stages within mammalian lineages (e.g. numerical ages). Such periods corresponds to almost continuous sedimentary processes, with only possible short breaks. On the other side, there are periods with unreported data, shared in the paleokarst and peripheral basins (Late Oligocene as best example). Such periods may well correspond to some non-deposition episods as once alleged by geologists. Then the surrounding biochronologic data would bear constraining value regarding these episods.  相似文献   

18.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公鸡山与智人伴生的动物群中的偶蹄类:文中小猪(Sus xiaozhu wenzhongi subsp.nov.)、裴氏猪相似种(Sus cf.peii)、麂未定种(Muntiacus sp.)、水鹿相似种(Cervus(Rusa.)cf.C.(R.)unicolor)、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公鸡山偶蹄类及其他伴生哺乳动物指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那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是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并镶嵌有一些草甸和草坡。  相似文献   

19.
记辽宁早第三纪一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长期以来,东北广大区域内未曾发现过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1984年,在吉林桦甸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王伴月、李春田, 1990).1988年,辽河油田秦德荣同志将一件哺乳动物化石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是辽宁首次发现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发现于辽宁沈阳以西大约37.5公里的大  相似文献   

20.
安徽芜湖金盆洞为新近发现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02—2004年间两度发掘,除了人工制品外,另发掘出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经鉴定共计9属11种,即Nyctereutescf.N.sinensis、Canis variabilis、Arctonyx collaris rostratus、?Melessp.、Mustela sibirica、Mustelidae gen.et sp.indet、Ursusthibetanus kokeni、Ursus arctos、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 sinensis、Panthera tigris和Pantherasp.。食肉类化石数量不多,但种类颇丰,对于探讨和分析遗址的地质年代具有重要意义。短吻硕鬣狗中国亚种的存在排除了晚更新世的可能,对比表明它与安徽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最为接近,可能稍晚于后者,应为中更新世中晚期。金盆洞主要由北方类型的动物构成,变异狼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首次发现,黄鼬在南方同样十分少见,这表明金盆洞当时的气候较现今偏冷。与龙潭洞动物群相比,喜湿润的动物稀少,显然金盆洞的气候偏干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