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横裂生殖(strobilafion)是大多数钵水母(Scyphomedusac)特有的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指螅状幼体经分节(segmentation)和变态(metamorphosis)两个紧密联系的发育阶段产生碟状幼体的全过程(Spangenberg,1965)。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横裂生殖是一个重要环节(丁耕芜、陈介康,1981);就经济意义而言,人类食用的是海蜇水母型成体,只有通过横裂生殖才能产生实质为幼水母的碟状幼体。因此,阐明海蜇横裂生殖的诱导和抑制条件,无论对发育生物学研究,或以人工手段培育出大量海蜇幼水母用于水产增殖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蜇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ve)是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海蜇属的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性大型食用水母。 我国沿海,自南到北均有海蜇分布,其中以浙江、福建、江苏、辽宁为主要产区。关于海蜇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就杭州湾海蜇的形态结构作一介绍,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蜇     
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早在1600多年前晋代时就已经开始食用。据报道,我国沿海分布有海蜇、黄斑海蜇、面蜇及沙蜇等4种。其中以海蜇在我国分布最广,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我们日常食用的海蜇,主要是这一种,它历来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Rhizostom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idae。  相似文献   

4.
山东沿海几种海蜇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分布的食用水母,通称为海蜇,据文献记载共有四种。体大而重,在海洋中随波逐流营漂浮生活。我国对于海蜇的记载和食用历史是很悠久的,在一些省份和地区的群众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对海蜇的利用更加重视,并对其化学成分作了分析,还可供药用。 海蜇(图1、2、3)属腔肠动物门的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腔肠动物有二种基本形态:无性世代适应固着  相似文献   

5.
林政飞  王淑红 《生态学杂志》2019,30(3):1057-1066
横裂是水螅体世代向水母体世代转变的重要阶段.对水螅体横裂诱发条件及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对水母爆发生态学和水母人工繁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比较研究两栖类、昆虫以及刺胞动物等具有复杂生活史生物的变态分子机制起源也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现有研究表明,诱发水螅体横裂的自然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盐度和共生虫黄藻等,不同门类水母的横裂方式以及环境诱导因素各不相同.能够诱导水螅体横裂的化学因素有吲哚类化合物、9-顺式维甲酸、碘元素和过氧化氢等,其中吲哚类化合物对绝大多数水母水螅体都有诱导作用.尽管水螅体横裂的分子机制尚未明晰,但对海月水母的研究表明,RxR信号通路以及一种横裂诱导激素前体假定蛋白CL390在水母横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水母变态分子机制与两栖类和昆虫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海月水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月水母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世界性近岸种,也是我国近海海域大型水母优势种之一.近年来海月水母在世界各地频繁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海月水母有复杂的生活史(营附着生活的螅状体世代和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世代)和多种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横裂生殖、足囊生殖等)及有性生殖方式.环境因子影响海月水母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如浮浪幼虫阶段、螅状体阶段、碟状体阶段等.这些生长阶段尤其是早期生长阶段的状态(如附着、分布、扩散等)会进一步影响海月水母的种群动态.本文以海月水母生活史为主线,系统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阶段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近海海域水母暴发关键因子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水螅体无性生殖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发育为水母体的过程和形态变化。25℃时类浮浪幼虫胞芽经过93 h后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换用带有虫黄藻的天然海水并将培养温度从25℃升至27℃后,水螅体开始横裂,萼部触手环下方产生缢痕。水螅体横裂开始47 h后,缢痕更加明显,其上方部分发育为碟状幼体,后期碟状体搏动越来越频繁,最后释放。释放后的碟状体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21 d后可发育为水母幼体。巴布亚硝水母虽然只有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一种无性生殖方式,但繁殖速度较快,27℃时1个水螅体平均1 d可产生1.7个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可在3或4 d的短时间内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8.
报道青岛海洋科技馆培养的和平水母属(软水母亚纲,和平水母科)一种我国的新纪录--拟柄突和平水母西 Eirene lacteoides Kubota and Horita,1992.首次提供该种水母水螅体的形态,并对各期水母体的特征进行描述,为编写水螅水母动物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母暴发给近岸人类的生活、渔业资源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这些近岸海域暴发的水母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来维持或扩大水母种群数量。在水母生活史中,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是决定水母体数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对此阶段进行研究。设置了4个温度水平(9、12、15、18℃)、3个食物水平(5个卤虫/螅状体、20个卤虫/螅状体、40个卤虫/螅状体),在12个组合条件下研究温度和食物水平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能力和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各种方式中,匍匐茎生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次之,纵向分裂以及足囊出现几率极低。食物对海月水母螅状体产生总子体数影响显著,温度的影响不显著,食物水平越高,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能力越强。食物和温度对螅状体发生横裂均有影响,但温度对螅状体横裂的影响更大。温度对螅状体的横裂率影响显著,食物影响不显著。碟状体的释放发生在12、15、18℃的条件下,温度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体通过横裂生殖释放碟状体数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见在螅状体无性繁殖阶段,温度和食物对繁殖方式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检测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水母种类物种鉴定和监测的新方法。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别基于18S rDNA和COI宏条形码检测了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围海养殖池塘7个采样点中获得可检测的采样点数据。结果显示,基于18S rDNA宏条形码检测出8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2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6种;基于COI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出19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5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14种;两种DNA条形码标记都显示养殖种类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可用于快速检测水母种类多样性,在水母类物种鉴定、监测及早期预警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1.
孙明  董婧  柴雨  李玉龙 《生态学报》2013,33(10):3222-3232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近海主要大型灾害水母种类之一,其暴发性增殖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温度(7.5、11、14.5、18、21.5和25℃)和投饵频次(1次/2d、1次/8d和1次/16d)对白色霞水母无性繁殖与螅状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色霞水母足囊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25℃,足囊繁殖随温度和投饵频次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白色霞水母横裂率和横裂次数的影响显著,温度越高,白色霞水母发生横裂生殖的时间越早,横裂生殖速度越快,重复横裂次数越多,释放的碟状体数量也越多.横裂率和横裂次数随投饵频次的增加而递增.白色霞水母螅状体在7.5-25℃范围的成活率均为100%,其生长速度随温度和投饵频次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和投饵频次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足囊繁殖、横裂率和螅状体生长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螅状体的横裂次数和初生碟状幼体伞径随螅状体柄径增大而递增,呈线性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即营养条件显著影响着白色霞水母的种群数量,说明海水水温上升、富营养化或渔业资源锐减导致的浮游动物量增加均可能诱发白色霞水母暴发性增殖.结论为进一步探索大型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机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桃花水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桃花水母是水螅纲有世代交替的一类淡水生活的刺胞动物。由于我国的秭归桃花水母的生境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将被淹没,它的生存受到各方的关注。近期媒体也做了较多的报道,为有利于读者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介绍了桃花水母的螅状体和水母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以及世代交替的情况,提出了有关对桃花水母的研究和保护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大型水母幼体生长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中国东、黄海,韩国西海岸以及日本海连年发生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对海洋渔业的生产活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水母暴发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解释其发生机理并有效预报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大型水母的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体,足囊,横裂体到碟状体的幼体发育阶段属无性世代,幼蜇发育到成蜇阶段属有性世代。在早期生活史中,螅状体的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是大型水母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对其成体的数量形成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温度、盐度、光以及营养条件对大型水母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螅状体发育以及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盐度、光和营养条件在适温范围内,均对螅状体和横裂生殖有一定的影响,其上下限随水母种类和发育阶段有所变化。展望了大型水母早期幼体研究的发展趋势,如环境因子对不同种类的大型水母幼体生长机理的影响、多个环境因子对幼体的综合作用、动态的环境因子与大型水母幼体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正水母是低等动物,属于腔肠动物。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水母有4 000多种,生活在各大海洋及河湖中。人们把水母分为钵水母纲(大水母)和水螅水母纲(小水母)两类,目前所发现的水母化石均属于复杂的大水母。最古老的水母化石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的地层里,可追溯到6亿年前的早寒武纪时期;最美丽的水母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胚胎发育和足囊萌发进行连续观察,发现海蜇四触手螅状体存在2种形成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海蜇受精卵在水温(26±1)℃条件下经6 h发育到浮浪幼虫期,浮浪幼虫25 h后经过杯状体阶段,变态发育成四触手螅状体,进入附着生活阶段;第二种方式为足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首先形成杯状...  相似文献   

16.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水母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母(jellyfish;medusa)是现代腔肠动物(Coelenterata)刺胞动物门(Gnidaria)中较为常见的代表。大多数水螅水母(hydrozoanmedusae;hydromedusae),又称缘膜水母(cras-pedote medusae),各种具浮囊(pneumatophore)的群体多态的软壳水母(chondrophorans)和所有的钵水母(scyphozoan medusae;scyphomedu-sae),又称真水母(true medusac),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腔肠动物只具有双胚层,身体辐射对称,是后生动物(Metazoa)中最低等的门类。水母在地史上也是后生动物中出现最早的类型之一。水母的演化分异可以追溯到寒武纪以前的时代。澳大利亚南部前寒武纪末期的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水螅水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我国水螅水母的调查研究,已发表不少的报告。徐锡藩(1928)曾记载了厦门港的水母一新种;费鸿年(1937)记录了海南岛管水母2种;林绍文(l937)报告了浙江嵊山沿海的水母10种;丘书院(1954)发表了厦门的水母18种;高哲生等(1958)记载了山东沿海(主要是青岛)的水母33种;周太玄等(1958)发表了烟台水母33种;魏崇德(1959)报告了舟山水母10种;高哲生等(1962)又报告了舟山水母22种;许振祖等(1962)发表了福建沿海水母类,其中水螅水母有18种;Bigelow(1918)曾述及Vanhoffen记载了香港水母8种;本文作者自秦皇岛采得水母5种。在淡水水母调  相似文献   

18.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它们在动物界的演化上处于两胚层、辐射对称、有初步组织分化、无器官系统的阶段。从腔肠动物起,开始进入了真后生动物(Eumetazoa)。淡水生活的水螅较之海产水螅虫、水母和海葵等其他腔肠动物,在组织结构上更为简单、原始。它们是附着生活、但也有着各种较为简单的运动方式,如摆动、捕食、吞咽、滑动、翻筋斗等。其他如水母伞体的收缩,在水中游动,就更复杂些。甚至有人报道一些海葵可以使附着的足盘脱离外物,而进行极缓慢地爬行,这是一种极复杂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9.
鲁男  刘春洋  郭平 《生态学报》1989,9(4):304-309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0‰;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幼水母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 作者根据近15年辽东湾北部主要河流的淡水注入量,海蜇产量及本实验数据,结合辽东湾曾出现过三次大减产现象分析,认为前一年夏、秋季海蜇生殖季节河流淡水注入量过多,使河口附近海蜇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的栖息水域盐度聚降,导致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毁灭性死亡,是造成海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提出采取人工培育螅状幼体,选择合适水域进行放流以补充海蜇资源,是海蜇渔业稳定和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喜平  高尚武 《生态学报》2000,20(4):533-540
水母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根据1959年以来在渤海进行的几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资料,对渤海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共记录到水母类41种,其中水螅水母35种,钵水母4种,栉水母2种。主要以近岸低盐类型为主,高盐种类少并且出现时间短。渤海水母类密度季节变化有3个高峰,出现在冬季,夏季和秋季,分别出八斑黄氏水母,酒杯水母属、和平水母属、五角水母构成。渤海水线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