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青蒿素分子和立体结构测定的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新药的创制荣获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既是对屠呦呦本人以及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学术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成就的认可。近日,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研究及其对国家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治疗疟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她成为历史上第4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  相似文献   

4.
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通过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的介绍,综述了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新药的创制荣获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既是对屠呦呦本人以及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学术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成就的认可。近日,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研究及其对国家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在青蒿素发现到开发成药的过程中,其三维结构的测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70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承接了523办公室下达的青蒿素分子结构测定任务,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科学、技术及设备的重重困难,于1975年11月30日,在全国523北京会议上首次展示了青蒿素的三维分子图像,随后起草了题为《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论文。该论文于1977年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这是关于青蒿素结构的首篇科学报道,也是青蒿素结构测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此后,生物物理所青蒿素结构研究组又通过创新技术,引进新算法,进一步得到了青蒿素分子的精细结构和绝对构型,为青蒿素成药及后期的分子改进和新药创制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开创了我国快速解析不含重原子晶体结构的方法。在当年既无高精度设备支撑,又无前人实践经验可循的困难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其间展现的知难而进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智慧,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习和发扬。 值此青蒿素立体结构测定重要学术成果报道4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有关工作的亲历者梁丽教授和熟悉这一时期历史的结构生物学专家华庆新教授撰写了关于青蒿素结构测定工作的回顾性评述文章,集萃成辑,以飨读者。梁丽教授作为当年青蒿素结构研究组的主要成员,从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这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作的发端、展开、最终圆满完成的全过程。华庆新教授从学术角度阐述了青蒿素三维结构测定的重大意义以及测定方法的科学性。我们希望通过本专辑帮助广大读者了解青蒿素结构测定这一重要科学成果取得的历史,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并藉此专辑的出版向青蒿素结构测定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致以贺忱,向当年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致敬,也向在那个相对艰苦的年代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默默奉献的全体科技工作者致敬!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B08):271-273
  相似文献   

7.
在从水生向陆生发展的历程中,植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干旱。要解决这个生理生态的矛盾,只能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和分化,这就是高等植物输导组织的出现和逐步完善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输导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它们分别是由多种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构成,都是复合组织。在木质部中运输无机液流的主要是管胞和导管,统称为管状分子。在韧皮部中运输有机液流的主要是筛胞和筛管,统称为筛分子。  相似文献   

8.
9.
CD23是一个分子量45kD单链糖蛋白,主要表达在sIgD和sIgM双阳性B细胞目前已知CD23有两个配体:即IgE和CD21。完整的CD23分子及其可溶性片段具有介导B细胞生长,诱导B细胞转化,维持EBVDNA^+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和EBV转化的B细胞系的自生长以及诱导IgE的合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着重介绍CD23分子的BCGF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立体视觉人的感光器官眼球的内壁上有一层视网膜,它象照相机所用底片一样感受外部物体的光强,并在视网膜上面产生一个影象,但这是一个仅反映平面信息而无深度感的象。人们怎样获得周围的环境的立体感呢?这与双眼视觉有关,因为人有两只结构相同的眼睛,人在用双眼同时注视一物体时,这一物体在左右两眼视网膜上形成大小、形状和亮度基本相同的影象。由于位于头部正前方的左右两眼分开轴约为5°,这样两眼从两个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景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结构、布局、功能等方面进行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客观呈现我国公立医院规模、结构、布局等发展的历史进程、现状,发现当前公立医院在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明确卫生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及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2007,19(3):320-320
Rituximab(中文名:美罗华)是罗氏公司生产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一些其他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它是第一种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每年仅在美国的销售额就超过20亿美元,其作用靶标为B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20。  相似文献   

13.
在木本双子叶植物与裸子植物的茎中,形成层环绕在木质部外方,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包围在原有木质部外面,逐年增多,形成了有用的木材。双子叶植物木材由导管分子、管胞、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等组成,松柏类等裸子植物的木材不具有导管与木纤维。这些木材分子的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木质化,即细胞壁纤维素间隙  相似文献   

14.
1895年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ntgert)发现了X线,荷兰生理学家爱因妥芬(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代表心脏完整的除、复极过程的心电波形,并以P、Q、R、S、T来标志不同的、可区分的棘波,还给这类心脏电活动命名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相似文献   

15.
在这期《光生物学专刊》中,我们特意邀请了沈恂研究员,对我国以往的光生物学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回顾。沈恂研究员在较长的时间里,参与组织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对我国光生物学研究的历史比较熟悉。希望这篇回顾性论文能够使读者对中国光生物学研究的历史,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也希望借此可以激励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参与到光生物学研究的行列,做出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貂肠炎病毒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泰  吴祥甫 《病毒学报》1991,7(3):235-240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分子光学活性起源的立体屏蔽假说何裕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戚生初(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00871)众所周知,从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现象至今已经三十多亿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体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所有的生命体无论它多么低级...  相似文献   

18.
王晴川  刘广芬 《蛇志》2008,20(1):1-3
1 国外 国外对生物毒素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但到1954年,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由Bucckley EE夫人等组织的在旧金山举行的一次国际毒素讨论会上,才奠定了毒索研究的学科基础.此次会议内容反映在1956年出版的Venom(毒液)一书上.会后在Bucckley夫人和Russell FE的努力下,联络了当时各国研究毒素,特别是研究蛇毒的知名人士,先创办内部通讯Newsletter.  相似文献   

19.
多数木聚糖酶分子中含有多个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包括催化区、纤维素结合区、木聚糖结合区、连接序列、重复序列、热稳定区、Celulosome-Docking区及其它未知功能的非催化区,它们担负着不同的生物功能,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分子的功能区域之间同源性或高或低。  相似文献   

20.
木聚糖酶分子的结构区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数木聚糖酶分子中含有多个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包括催化区、纤维素结构区、木聚糖结构合区、连接序列、重复序列、热稳定区、Cellulosome-Docking区及其它未知功能的非催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