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对几种昆虫吸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昆虫对温度的生理适应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些生理指标进行研究,吸氧量的变化是其中指标之一。 一、不同温度下吸氧量的变化 从生理上开始活动的温度(生理学零点)开始,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的吸氧量随着增加;温度上升至该虫的高温界限时,吸氧量迅速提高并随着急剧下降。这样的昆虫吸氧量与温度关系的一般趋向、和昆虫活动与温度  相似文献   

2.
正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机体活动呈现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月节律(circamensual rhythm)、年节律(circannual rhythm)等;机体每昼夜间规律发生的节律性变化,被认为由"生物钟"调控;而"生物钟"则有其基因、分子与神经基础。生物节律具有自身调节性,以适应外界变化,增强生物的环境适应性。光照,摄食,温度等,均为重要的外界因素。摄食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包括糖代谢水平上调、糖原合成增加等;然而,摄食影响机体生物节律的  相似文献   

3.
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4,他引:49  
一、前言 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最显著的一个生态因子。对于昆虫发育历期与环境温度间的定量关系,前人提出过不少经验公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发育历期与温度间的密切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观察到受访植物37种(13科31属)。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熊蜂(访花频次占总频次的70.13%)、其他双翅目昆虫(11.19%)、灰蝶(10.49%)和蛱蝶(3.08%),而其他的传粉昆虫类群的访花频次占比不足1%,传粉作用较弱;其中,熊蜂在不同植物上的访花活动会呈现不同的高峰期:如在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上呈现两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和18∶00-19∶00),而在假水生龙胆Gentiana pseudoaquatica上只有一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等。研究显示,熊蜂是三江源地区传粉活力最高的传粉昆虫类群,且其访花的日活动规律因自身特性、受访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访花高峰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离不开传粉昆虫的作用,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有...  相似文献   

5.
亮斑扁角水虻作为一种对环境有益的昆虫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特别是能够将易腐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和油脂,为下游的多个产业(食品、饲料)提供稳定的动物蛋白来源,从而实现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亮斑扁角水虻作为热带起源的变温动物,生长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温度,本文的研究发现,亮斑扁角水虻孵化的最佳温度为32℃,孵化时间最短(56 h)、收获的初孵幼虫最多(1.86 g);其它阶段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表现为幼虫体重(19.42 g/100 head)、蛹重(13.64 g/100 head)、幼虫期(9.33 d)、蛹期(11.33 d)、成虫寿命(10.33 d)都达到最优。蛹期具有较好的温度耐受性,但成虫寿命显著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成虫寿命越短;数据显示亮斑扁角水虻的环境温度与主要发育参数(孵化虫量、幼虫期、蛹期、幼虫体重、蛹重)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被二项式拟合,说明亮斑扁角水虻的生长发育存在着一个最适温度区域,有利于规模化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而又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 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服务功能。本文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植物-传粉昆虫互作的研究进展, 强调植物-传粉昆虫互作网络结构和其时空演变的解析, 以及互作关系和功能性状重组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气温持续上升背景下对植物-传粉昆虫互作关系影响的研究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植物和传粉昆虫分布区的变化, 包括部分种群可能灭绝; 二是物候的变化, 即植物花期和传粉昆虫活动期的改变。植物与传粉昆虫任何一方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改变, 都会导致传粉关系的错配或丢失。此外, 也可能导致植物-传粉昆虫双方的功能性状及其耦合的改变, 从而影响其互作关系的稳定。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 (1)覆盖生物多样性的多个尺度的研究; (2)对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长期监测; (3)重要指示物种繁殖适合度评价; (4)植物-传粉昆虫互作双方功能性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及其互作关系的重组; (5)关键植物和传粉昆虫类群的评估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2009,(5):735-735
大型动物用来监测环境温度变化的传感器在身体周围,人们普遍认为小型动物也是一样的。例如,人们假设昆虫是通过它们的触角来探测环境温度的。但科学家却在果蝇身上发现了能探测环境温度的大型热响应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还位于脑内。4种前脑神经元通过激发dTrpA1离子通道来对温度做出反应,研究人员假设,这样可提示果蝇去寻找更为适宜的环境。这些通道是破坏有害昆虫及传播疾病的昆虫热喜好行为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是昆虫维持种群繁衍的基本生命活动,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温度偏离正常生长温度会影响昆虫性腺发育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昆虫生殖生理异常,具体表现为产卵数降低、性比偏移、产卵前期变化、孵化率降低等。温度影响昆虫繁殖可能的生化与分子机制主要有性外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及其他内分泌神经肽和热激蛋白等的参与,但该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多不成系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温度对于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对害虫爆发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害虫防治提供新思路;而且研究温度对繁殖力的影响可以预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虫种群密度的新变化和新分布情况,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爬行动物的体温依赖于外界热环境的变化,本研究以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为对象,收集其冬眠前活动期间的体温与地面和离地10 cm的空气温度,研究爬行动物体温节律性变化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沙蜥在环境温度高于20℃后开始外出活动,其体温随着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上升而逐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二种记录昆虫取食行为的电子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昆虫拒食剂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随植物杀虫剂及植物抗虫性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拒食作用的测定则是研究这一类杀虫剂的重要方面。国外目前用于研究昆虫取食行为和寄主适食性的二种电子装置对正确评价拒食剂效果以及区别忌避与拒食将会有很大帮助。本文对其一般原理及构造作一介绍,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记录装置 McLean等(1964)最早设计了一种电子测定系统(electronic measurement system)记录蚜虫的取食行为。后来,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11.
无蹼壁虎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蹼壁虎 (GekkoswinhonisCuenther)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壁虎科动物 ,它既可药用 ,又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 ,十分有益人类。人们对其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研究较多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姜雅风 ,1985 ;邹寿昌 ,1992 ;梁刚 ,1999)。它作为一种外温动物 ,其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等都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但有关无蹼壁虎甚至壁虎科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得温和失温的速度以及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性等方面未见研究报道。为此笔者于 1999年 10~ 11月在实验温度条件下 ,对有…  相似文献   

12.
连续温度梯度下昆虫趋温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马春森  马罡  杜尧  杨和平 《生态学报》2005,25(12):3390-3397
昆虫作为一种能够自由活动的生物,可以通过运动主动选择对其有利的环境温度。大多数研究中昆虫被迫接受人为设定的恒温或变温,并未体现出昆虫本身对适宜温度的主动选择性。连续温度梯度是在某一介质的两端产生由高到低连续变化的温度范围。在一定温度梯度中昆虫趋温行为的研究揭示了其主动选择的适宜温度,这对了解昆虫的空间动态、提高测报准确性和开发防治新方法有重要意义。总结了产生连续温度梯度的各种装置,致冷、加热和温度测量方法以及昆虫趋温行为的观察装置和方法,包括在植物体上(内)及空气、下垫面、粮食和土壤等介质中产生温度梯度的方法及装置。各装置以水浴或电器设备制冷或加热,肉眼观察手工记录或以摄像机、声音信号采集系统等方法记录昆虫的行为。综述了多种昆虫生长发育、栖息、产卵或取食的偏好温度,总结了性别、发育阶段和生态型等生理因素及光照、湿度和预适应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昆虫偏好温度变化的影响。昆虫的趋温性因种而异,同种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生命活动所趋温度不同。多数种类昆虫雄性成虫的偏好温度比雌性略高。某些昆虫的多型现象可能导致其种内不同生态型的偏好温度存在差异。光照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某些昆虫对温度的反应。有些昆虫经预适应温度训练后,其偏好温度发生改变。某些昆虫对温度的偏好呈现出一定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饥饿条件下昆虫的偏好温度降低。温度梯度的有无及其方向、温度的高低、温差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昆虫的活动性。最后分析了本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开展对重要农林作物害虫和天敌趋温行为及其生理学机制,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昆虫趋温性等方面的探索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3.
苜蓿切叶蜂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F.)预蛹的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雌蜂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是决定子代预蛹是否进入滞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代的幼期,特别是高龄幼虫(约3龄)到预蛹这一阶段所感受的温度变化,对预蛹滞育有很大的影响,此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1.59±1.03)℃,可有超过50%的个体进入滞育。此外,放蜂地区的纬度及蜂的代次对预蛹的滞育亦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昆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在“陆地昆虫生态系统初探”一文中[见《昆虫知识》1982年20(6)],对昆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地位,它们通过食物链活动所造成的危害,或者是通过它们的生产活动,对人类的贡献及其经济意义,作了初步探讨。现就水域生态系统中水生和半水生昆虫(Aquaric andsemiaquatic insects)作一概述,作为前文的姐妹篇。  相似文献   

15.
物候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物候提前,物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建立物候模型使物候期的预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探讨了物候模型研究的意义,总结了影响植物和昆虫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和养分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物候模型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作物、树木、植被和昆虫4类物候模型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作物物候模型注重生理生态过程;树木物候模型以统计方法为主,但近期也有尝试将激素水平作为物候的决定因素;植被物候模型以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发展趋势;昆虫物候模型则进一步对发育起点的确定和对温度因子的修正,GIS的引入将昆虫物候模型的应用范围扩大.最后指出了目前物候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作为碳循环模型中重要的参数,其对模型结果的精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亚热带广布的常绿乔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以10~20 d的间隔测定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对其进行非对称抛物曲线拟合,求得相关参数,并计算光合最适温度和最大光合速率值。结果表明:樟树和桂花树的光合-温度响应曲线均为抛物曲线形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抛物曲线开口幅度增加;两个树种光合最适温度与其环境温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其生长环境温度的上升,最适温度逐渐升高,且樟树最适温度对其环境温度变化比桂花树敏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樟树和桂花树的最大光合速率与光合最适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樟树的最大光合速率对最适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与敏感。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在对生长环境温度改变响应方面,樟树光合作用潜能比桂花树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温度对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CHP)引起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数字体温仪测量大鼠的结肠和尾部皮肤温度,观察25℃、16℃和32℃环境温度对口饲CHP引起结肠温度和尾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给置于25℃和16℃环境中的大鼠口饲CHP (20 mg·kg-1) 后,均可引起结肠温度明显的降低,尾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但32℃环境中大鼠口饲CHP后却引起了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尾部皮肤温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CHP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环境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梅  王淼焱  弥岩  万方浩  刘润进 《生态学报》2014,34(13):3481-3489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与昆虫均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同植物关系密切,对植物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生态系统中则以AM真菌-植物-昆虫互作体系参预食物网与生态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已开始研究AM真菌对昆虫的影响。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AM真菌与昆虫的相互作用。总结了AM真菌对昆虫取食偏好、生长、繁殖和对植物危害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昆虫对AM真菌侵染、扩展和产孢的影响;分析了植物营养状况、昆虫性别、昆虫龄期和AM真菌种类等对AM真菌与昆虫相互作用的影响特点;探讨了AM真菌与昆虫相互作用的机制;展望了利用AM真菌抑制植食性害虫、及促进天敌昆虫和部分传粉昆虫作用的可能性,旨在丰富菌根学研究内容、促进AM真菌与昆虫互作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探索生物防控农林业害虫的新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温对昆虫影响的生理生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杜尧  马春森  赵清华  马罡  杨和平 《生态学报》2007,27(4):1565-1572
温度是影响昆虫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将其与某一时间的种群数量结合,可用于对昆虫未来种群数量进行预测预报。过高的环境温度常使昆虫的生长发育、生殖及存活等受到严重影响,对这种影响缺乏了解降低了害虫测报的准确性。探明高温对昆虫生理生化的作用机理是了解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影响的根本途径。总结了高温对昆虫生理生化的重要影响。高温使昆虫表皮的蜡质层瓦解,油脂融化,表皮渗透性增加,虫体大量失水。引起昆虫体内重要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改变许多重要大分子的电荷状态,使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能量增大,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降低,分子间疏水作用增强,大分子保持形状的能力降低,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行使其功能。高温使昆虫细胞骨架瓦解,细胞遭到破坏;细胞膜内磷脂组分比例改变,细胞膜流动性下降。虫体内重要遗传物质DNA和RNA复杂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在高温下发生改变,对昆虫性状的稳定遗传造成严重影响。细胞内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均发生改变,原有常温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关闭,空间构象及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耐热性物质(如热激蛋白)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则开启。高温影响酶及酶促反应速率,对昆虫体内神经传导关键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使昆虫无法进行正常的神经传递,丧失躲避不良环境的能力。高温影响脂质、低聚糖等物质的代谢。最后梳理了高温作用下昆虫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高温对昆虫造成伤害的顺序过程假设。讨论了不同程度的高温对昆虫造成死亡的机理可能不同。指出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如高温对昆虫造成损害的最初作用位点;高温伤害的完整生理生化路径;耐热性产生的生化基础;高温对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或生命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杨阳  储明星  刘秋月 《遗传》2023,(5):409-424
生物钟几乎存在于所有生命体,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每日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内部活动。生物钟在体内受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调控,能调节组织、器官的活动,其正常维持对生物的健康、生长、繁殖等具有重要意义。与之相对,由于环境的四季变化,生物也形成了体内的年周期生理变化,如季节性发情、昆虫滞育等。生物的年节律在外部主要受光周期为主的环境因素影响,在体内则与基因表达、激素含量和细胞组织形态的变化有关。褪黑素是识别外部光周期变化的重要信号,而生物钟在垂体解析褪黑素信号并调控下游信号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环境年度变化的识别和机体年节律的产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昆虫和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和年节律产生的机制,并结合鸟类的年节律,综述了生物钟对年节律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研究年节律的影响机制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