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季稻田的蜘蛛群落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单季稻田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蜘蛛群落由10科21种组成,其中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为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化防田低于生防田,而均匀性则施药田大于不施药田。不同移栽时间的稻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迟栽田低于早栽田。蜘蛛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蜘蛛与褐飞虱长翅成虫相关性好,而与低龄若虫相关性差;蜘蛛与褐飞虱的相关性主要由褐飞虱田间第1次若虫高峰时的蜘蛛量和蛛虱比决定,模拟的回归方程为:r= - 0.1997+ 0.00756x1+ 0.3371x2(F> F0.023)。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田蜘蛛优势种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介绍了中国稻田蜘蛛26个优势种在全国117个样点中的发生现状;论述了稻田蜘蛛优势种在中国稻区的地理分布概况;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对稻田优势种蜘蛛发生发展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稻田蜘蛛优势种的成因,提出了稻田蜘蛛优势种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关键因子,为有的放矢地保护利用蜘蛛优势种群控制稻早效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沙望城县早稻田蜘蛛群落有9科20种,以微蛛科中的食虫沟瘤蛛所占比例最大,为第一优势种,其次是拟水狼蛛、锥腹肖蛸、八斑鞘蛛。八斑鞘蛛在早稻生长中后期发生量上升。综防田与化防田的优势种一致,施用化学农药对蜘蛛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有明显降低作用。稻田蜘蛛数量变动与白背飞虱及黑尾叶蝉的消长基本一致,稻田蜘蛛具有明显的控虫效应。综防田与化防田对照试验证明:现有化学农药用量减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湘南地区稻田蜘蛛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万福  刘文周 《昆虫知识》1992,29(6):325-328
稻田蜘蛛对稻飞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晚稻田间日捕食量0.67~3.58头/蛛。在室内,微蛛、狼蛛和球腹蛛3种稻田蜘蛛优势种类对稻飞虱若虫捕食功能均可用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极好地拟合,进而导出3类蜘蛛所组成一定群落结构的稻田蜘蛛复合群体对稻飞虱的田间管理模型。经检验,其管理效应与田间笼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茶园蜘蛛调查和保护研究概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茶园蜘蛛初步统计达28科289种,茶园蜘蛛发生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65~97.8%.茶园蜘蛛对茶园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影响茶园蜘蛛数量的因子有化学农药施用、害虫的发生数量、气候和生境.茶园蜘蛛的保护、利用措施有:加强蛛虫测报、采用配套的农业措施、应用物理机械防治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6.
点滴法测定表明,黑肩绿盲蝽对溴氰菊酯远比褐稻虱敏感。田间试验显示溴氰菊南、氰戊菊南对稻田蜘蛛的毒力远大于稻飞虱(混合种群)。管测和盆栽试验证明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对水稻螟虫的药效好于稻飞虱。这种毒力差异,使这两种菊酯农药可在稻田形成对稻飞虱非常有利的化学环境。繁殖试验说明这两种农药刺激稻飞虱繁殖,这又促进了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用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或对稻飞虱特效的化学农药重新形成不利于稻飞虱的环境条件,可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7.
浙江稻田狼蛛,前已报道有9种,据在加善县调查,早稻田狼蛛占蜘蛛总量的10%左右;晚稻一般占20%左右,高的年份占40%,是稻田蜘蛛的优势种类,由于捕食害虫能力强,数量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农药对稻田蜘蛛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施用混灭威药剂后3-23天的稻田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药后稻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降低,优势度、优势集中性、蛛、虱比升高,并且不同用药量下,蛛虱比的升降情况不同,选择性药剂对蜘蛛亚群落的垂直生态2位有影响,但对水平生态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蛛治虫对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稻田蜘蛛已知有 2 3科 1 0 9属 373种 ,其中东南、西南、华中、西北和东北稻区分别为 2 2 8、2 2 0、2 0 7、1 2 6和 97种 .田间优势种群较其它天敌相对稳定 ,蜘蛛与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和生态分布相关性强 ,彼此制约关系明显 .以蛛治虫 ,创造有利于蜘蛛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保护了其它天敌 ,发挥多种天敌对稻虫的自然控制力 ,减少了环境污染 ,优化了稻田生态系统 ,使之呈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1998~1999年、1999~2000年在武汉地区使用陷阱法系统采样,研究了大麦田蜘蛛群落结构,比较了不同的冬天气候因素对麦田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使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析了调查时间段大麦田的地面优势种蜘蛛.结果显示,1998~1999年的优势种蜘蛛为皿蛛科蜘蛛,隆背微蛛Erigone prominens Boes. et Str.在大麦的全生长期均为优势种.1999~2000年,主要的优势种蜘蛛为狼蛛科的类水狼株Pirata piratoides Boes.et Str.、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 Karsch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Boes.et Str.).另外,通过各优势种蜘蛛雄蛛的个体数变化,探讨了各优势种蜘蛛在田间的交配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冬天气候对蜘蛛的交配时期有明显影响.在暖冬天气,大多数种类的交配比冷冬提前.一般情况下,各优势种蜘蛛能在麦田繁殖1代.另外,还对平腹蛛科的2种蜘蛛的雄蛛在田间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王智  宋大祥  朱明生 《昆虫学报》2006,49(2):295-301
在室内研究了低剂量农药作用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且在最适的低剂量农药(V∶V为2∶5 000甲胺磷,12∶5 000杀虫双和1∶20烯丙菊酯)刺激下,蜘蛛捕食褐飞虱的数量是最多的,蜘蛛用于对1头褐飞虱进行制服和取食等活动所需的时间(处理猎物时间,Th)短,仅分别为未经农药处理的蜘蛛所需时间的0.45、0.32和0.35倍;而施用较高剂量8∶5 000的甲胺磷、28∶5 000的杀虫双和6∶20的烯丙菊酯的蜘蛛,处理猎物时间长得多,依次是经最适低剂量3种农药作用的蜘蛛所用时间的9.70、13.60和13.62倍。拟环纹豹蛛在稻株上的搜寻行为属非随机搜索型,在相同的低剂量农药作用下,蜘蛛的搜寻效应随飞虱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在相同的猎物密度下,蜘蛛的搜寻效应与使用的农药浓度有密切的关系,在上述最适低剂量农药作用下,豹蛛对猎物的寻找效应最佳,其在稻株上的总滞留时间依次是未施药情形的1.56、1.49、1.48倍,总搜寻距离依次是未施药情形的1.36、1.42、1.39倍。据此,进一步证实了低剂量农药增强了稻田蜘蛛的控虫效能和对害虫的相对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类型稻田早、晚稻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67种,丰富度以蜘蛛高于捕食性昆虫类;早稻高于晚稻;中抗品种高于抗虫和感虫品种。早稻以皿蛛科Linyphiidae的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insecticepesBoes.etStr.占优势,晚稻则以狼蛛科Lycosidae的相对丰盛度最高。早稻捕食性天敌数量动态以中抗品种峰期最长;感性样田中天敌平均密度与中抗样田差异不显著,与抗虫品种差异显著;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优势度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而增强。晚稻3个品种样田中天敌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样田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早稻,且波动幅度小于早稻,品种之间多样性差异较小,晚稻群落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Zhu Z 《遗传》2011,33(5):414-42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每年高达一千万吨以上。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主要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抗性,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在抗虫转基因水稻田中的害虫密度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可以显著地增加中性昆虫及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显示出稻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向良性发展的趋势。转基因水稻花粉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基因飘流实验表明,随着栽种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到间隔6.2 m时基因飘流频率已低于0.01%。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制进展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抗虫水稻更好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茶园蜘蛛、昆虫群落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王勇  张汉鹄  邹运鼎 《生态学报》1991,11(2):135-138
该文研究报道了皖南地区茶园蜘蛛、昆虫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结果如下:1.茶园中昆虫、蜘蛛种类有28个,其中5、6月群落中动物种类多,多样性指数大。调查期内,品种园内动物优势种是天敌。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在无人为干扰的品种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进行化学防治的采摘茶园群落结构不稳定。此研究对于在茶园内合理使用农药、繁荣生物群落,提高茶叶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智  颜亨梅  王洪全 《生态学报》2002,22(3):346-351
报道了低剂量的化学农药能增强蜘蛛的相对活力和控早力,并对共相对活力和控虫力增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原药:水=14:5000和原药:水=10:5000这两种浓度的杀虫双[其结构式为(CH3)2NCH(CH2S2O3Na)2]溶液分别是发挥拟水狼蛛和八斑鞘腹蛛控虫力潜能的最适浓度,首次提出了蜘蛛和害虫的相对活力的概念,并定量地测定了蜘蛛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以前的报道多集中于研究杀虫剂直接喷洒对蜘蛛的影响。本研究以三突花蛛和沟渠豹蛛为对象,测定了溴氰菊酯、毒死蜱和查虫清(植物源杀虫剂)共3种杀虫剂的表面残留对蜘蛛的驱避作用和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残留2h的毒死蜱和查虫清对三突花蛛无驱避作用,而残留2h的溴氰菊酯对三突花蛛有明显地驱避作用。3种杀虫剂的2h表面残留对沟渠豹蛛均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其中溴氰菊酯的驱避作用最强。残留24h的3种杀虫剂对三突花蛛和沟渠豹蛛无明显的驱避作用。表面残留的毒死蜱和查虫清对蜘蛛的毒性小,溴氰菊酯的残留对三突花蛛和沟渠豹蛛毒性大。表面残留2h的溴氰菊酯对沟渠豹蛛的毒性显著高于残留24h的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17.
In aggressive mimicry, a predator accesses prey by mimicking the appearance and/or behavior of a harmless or beneficial model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correctly identified by its prey. The crab spider genus Phrynarachne is often cited as a textbook example of masquerading as bird droppings (BDs) in order to avoid predation. However, Phrynarachne spiders may also aggressively mimic BDs in order to deceive potential prey. To date, there is no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support aggressive mimicry in masquerading crab spiders; therefore, we performed a field survey, a manipulative field experiment, and visual modeling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using Phrynarachne ceylonica. We compared prey-attraction rates among BDs, spiders, and control empty leaves in the field. We found that although all prey combined and agromyzid dipterans, in particular, were attracted to BDs at a higher rate than to spiders, other dipterans and hymenopterans were attracted to BDs at a similar rate as to spiders. Both spiders and BDs attracted insects a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than did control leaves. As predicted, prey was attracted to experimentally blackened or whitened spiders significantly less frequently than to unmanipulated spiders. Finally, visual modeling suggested that spiders and BDs can be detected by dipterans and hymenopterans against background leaves, but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each other.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sects lured by spiders may misidentify them as BDs, and bird-dropping masquerading may serve as aggressive mimicry in addition to predator avoidance in P. ceylonica.  相似文献   

18.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 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Bosenberg & 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oes. 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 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 (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种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德  曾玲  梁广文  陈忠南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22-2125
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比较了有机耕种稻田和常规耕种稻田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较对照缓和,次要害虫发生种类有所差异,而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稻田主要天敌数量上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停用化学合成物质后天敌的控害作用得到了恢复和明显的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