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平 《化石》2002,(4):26-27
闻名世界的神山———梅里雪山 ,是香格里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最具魅力的著名景点之一 ,它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 ,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每年的春、秋之际 ,便是观赏梅里雪山的最佳时日。从自治州首府中甸坐上旅游汽车 ,当汽车翻过云南最高的公路丫口———海拔4200米高的白茫雪山丫口 ,转过一道道山弯 ,快到德钦县城时 ,眼前排山倒海般雄奇无比的雪山便一座座拥了过来 ,但见群峰错落 ,峰峰峥嵘 ,晶莹皎洁 ,起伏连绵 ,犹银龙横亘天际也 !这些山峰 ,峰顶皑皑白雪闪着寒光 ,宛若头戴银冠的少女款款而行 ;时有若轻纱般的浮…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来到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见到了梅里雪山。学贯中西、游历甚广的约瑟夫·洛克,面对呈南北走向、数峰并列的梅里雪山,不禁慨叹道:"这是我亲眼见过的最为壮美的山峰!"约瑟夫·洛克的慨叹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世界级的自然遗产。2003年,梅里雪山所在地"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梅里"是藏语音译,意为"药材"。梅里雪山因盛产药材而得名。"雪山仪仗队"式的巍峨雄壮,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以  相似文献   

3.
黑沙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黑沙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黑沙蒿是理想的抗旱、防沙和固沙植物;合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利用前景,对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梅里雪山地区植被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里”,藏语意为药材,“梅里雪山”意即药材雪山,也有学者认为“梅里”系藏语药王之意,故西藏又称梅里雪山为“药王山”.梅里雪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梅里雪山[1~3]是指坐落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境内的四蟒大雪山,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滇藏边界的怒山山脉,北与西藏境内的他念他翁山相连,南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境内的碧罗雪山,主峰为海拔6740m的云南省第一峰卡格博峰, 范围在北纬 28°16′~28°41′,东经98°30′~98°52′之间,分为梅里雪山(狭义)、太子雪山两段,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区.狭义梅里雪山仅指广义梅里雪山的北段,北起云岭乡曲龙巴拉古垭口,南至太子雪山芒框腊卡峰一带,主峰为海拔5295m的说拉曾归面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1):1-24
本文对中国古本草书记载的艾蒿类植物,如白蒿、艾、白艾、艾蒿、野艾蒿、苹、籟蒿、水蒿、萎蒿、柳叶蒿、(艹闾)蒿、艾叶、家艾、蕲艾、牛尾蒿、草蒿、青蒿、黄花蒿、香蒿、臭蒿、狃蒿、邪蒿、茵陈蒿)蓬高、野同蒿、紫香蒿、牡蒿、齐头蒿、水辣菜、奄闾子、庵(艹闾)、刘寄奴及金寄奴等作了初步考订,同时对一些名为"艾"或"蒿"但非菊科蒿属植物亦作一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6.
以绢蒿荒漠草地的优势种绢蒿、羊茅(针茅)、苔草为研究材料,探究其根际AM真菌和根系侵染率及季节性动态变化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放牧压力的增大,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根系侵染率显著降低(P<0.05),多样性指数在过度放牧的条件下显著(P<0.05)降低;在同一放牧条件下,0~10 cm土壤层的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根系侵染率均显著(P<0.05)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多样性指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大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的宿主植物对AM真菌的依赖性不同,即侵染率高低依次为绢蒿>羊茅>苔草; 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植物根系侵染率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三者均呈现"双峰"现象,在6月和9月分别达到峰值,与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的生长节律几乎同步;温度对AM真菌孢子密度、丰富度和侵染率的影响不显著,但降雨量对植物根系的侵染率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随降雨量的增加侵染率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沙埋与水分对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植物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蒿属半灌木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白沙蒿(A. sphaerocephala)、差不嘎蒿(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固沙植物。其中乌丹蒿和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的本土植物,白沙蒿为来自于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的飞播植物。设置了 5个沙埋深度(0.5、1.0、1.5、2.0和3.0 cm)和 4个水分梯度(86、171、257和 342 mL,分别模拟每月25、50、75和100 mm的降雨量),以探讨3种植物幼苗出土对沙埋和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沙埋与水分均显著影响着3种蒿属植物的幼苗出土(P < 0.001)。3种植物最适沙埋深度在0.5-1.5 cm范围内,萌发出土时适宜水量要高于当地种子萌发期的平均降水量(50 mm/月)。两种固沙先锋植物乌丹蒿和白沙蒿的种子出苗率均显著高于差不嘎蒿,乌丹蒿较白沙蒿也明显为高,尤其在水分缺乏时,表现出两种先锋植物种子出苗对干旱有更好的适应性。协方差分析表明,乌丹蒿幼苗死亡率显著高于白沙蒿和差不嘎蒿(P < 0.05),在达到75 mm/月降水量时,3种植物的出苗较好,但不能满足乌丹蒿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而实际种子萌发期的降水量平均只有50 mm/月。因而降水的缺乏导致乌丹蒿种群更新出现问题,加之飞播植物的竞争,使得近几年科尔沁沙地较多乌丹蒿种群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8.
马先蒿是一种著名的高山花卉,花朵多而美丽,花冠的形态多变。本研究通过总结贵州马先蒿在贵州境内的资源分布状况,成因及开发利用的情况。贵州分布的马先蒿物种仅有19种,但其中多为珍稀濒危植物。通过探讨其水文地质的成因,总结其资源开发的现状,将对马先蒿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滇西北马先蒿属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和德钦高山地区4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晚夏开花的马先蒿与传粉熊蜂(BombusLatr.)的出现在物候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短管、无喙、无蜜腺的肉根马先蒿(P.royleiMaxim.)和茨口马先蒿(P.tsekouensisBonati)是由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背触式传粉,这与其花冠类型的较原始性有关;长管、具喙、无蜜腺的斑唇马先蒿(P.longiflora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云南长管马先蒿(P.siphonanthaDon.var.delavayi(Franch.)Tsoong)通过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腹触式传粉。长管类马先蒿在植株相对矮小的情况下,通过较长的花冠管具喙向外伸出以实现授粉,这可能是与其传粉熊蜂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与唐古拉山、祁连山等构成青海省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其冰川融水是中国几条主要大河的源头。昆仑山北坡濒临最干旱的亚洲大陆中心,南部背靠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降水稀少,平均海拔5 500~6 000米,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被类型以耐寒耐旱的高寒、荒漠植被为主。据记载,昆仑山区有高等植物2 600余种,其中,绿绒蒿、马先蒿、龙胆等都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种子植物就有近300科3 200属约3万种。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植物区系,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俞德浚院士曾将青藏高原地区的植物资源喻为植物王国里的一顶桂冠,而横断山地区的植物资源则是嵌在这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2.
青蒿素是新型抗疟药的有效成分,而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则是一种习见杂草黄花蒿。介绍了黄花蒿的形态特征、生境及分布特点,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我国中药青蒿的渊源,以及可能包含的植物种类,并指出了青蒿与黄花蒿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七种蒿属植物种子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 7种蒿属植物种子 (差巴嘎蒿、乌丹蒿、万年蒿、大籽蒿、黄蒿、野艾蒿和冷蒿 )进行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沙生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种子重量较大、形状扁平 ,这些特征是植物对流沙环境进化的适应机制之一。黄蒿种子小且呈圆形 ,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 ,因此黄蒿抗干扰能力较强。 7种蒿属植物有 3种萌发格局 :大籽蒿、万年蒿、差巴嘎蒿和冷蒿的萌发前期快 ,后期平缓 ;野艾蒿和黄蒿整个萌发过程平缓 ;乌丹蒿早期和后期萌发平缓 ,中间快。乌丹蒿推迟萌发高峰是它比差巴嘎蒿更适应流沙环境的机制之一。从种子萌发格局分析 ,黄蒿种子具有生理后熟或休眠机制 ,大籽蒿种子萌发是典型的机会主义。黄蒿、野艾蒿和冷蒿种子具有风险分摊的萌发机制。种子重量和形状与发芽率之间无相关性 ,重量和形状则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周海艺  张旭  徐畅隆  徐波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0):1781-1784
吉隆沟是喜马拉雅西部最大的水汽通道,水热条件好,地形地貌多样,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该文报道了在西藏吉隆县发现的中国绿绒蒿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秋花绿绒蒿(Meconopsis autumnalis P. Egan)、美花绿绒蒿(Meconopsis bella Prain)以及1个发表后再次记录到的物种——心叶绿绒蒿[Meconopsis polygonoides (Prain) Prain]。文中提供了形态特征描述、分布及生境,并简要说明了与近似种的区别。该发现丰富了中国西藏植物区系,为中国绿绒蒿属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结合过往的调查,作者认为吉隆县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应减少传统吉隆县沿吉隆藏布到吉隆镇的过度采集,建议向吉隆口岸及两侧深入采集。  相似文献   

15.
张旭  周海艺  徐畅隆  徐波 《广西植物》2022,42(10):1786-1790
中国西藏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和类群存在采集不足,甚至空白。我们针对西藏日喀则植物多样性调查薄弱区域开展调查,发现一个未记录的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uier)植物,采集了标本和种子。经查阅《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Flora of Nepal鉴定为尼东绿绒蒿(M. dhwojii G. Taylor ex Hay)。该文植物新资料报道如下:(1)尼东绿绒蒿形态描述及其彩色图片。(2)该植物种子微形态、与近似种间的形态差异。新发现丰富了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多样性,对研究西藏乃至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地理学意义和潜在的园艺价值。绿绒蒿属分类须加强野外调研,多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进展演替和正在演替中建群植物体内RNA/DNA比、RNA/蛋白质比的变化,选择阿拉善荒漠基于流沙基质演替系列建群植物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la)、油蒿(A. ordosica)、冷蒿(A. frigida)与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为对象,分析了生长季4种植物幼嫩枝叶RNA、DNA、蛋白质以及RNA/DNA比和RNA/蛋白质比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叶DNA含量,4种植物均为5月最低,籽蒿和猫头刺7月最高而油蒿和冷蒿5至9月逐渐升高;叶RNA含量,油蒿和冷蒿7月最高,籽蒿5月最高、7月最低,猫头刺5至9月逐渐升高;叶蛋白质含量,4种植物均为7月最低、9月最高;叶RNA/DNA比,籽蒿和猫头刺7月最低而油蒿和冷蒿7月最高,随进展演替4种植物叶RNA/DNA比生长季均值逐渐降低;叶RNA/蛋白质比,4种植物均为7月最高且显著高于5月,演替替代种冷蒿叶RNA/蛋白质比生长季均值高于被替代种油蒿。可见,演替系列建群植物与演替群落被替代种和替代种叶RNA/DNA比与RNA/蛋白质比存在明显季节分异并与植物生长快慢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降水量处理时5种蒿属植物瘦果粘液溶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粘沙法对科尔沁沙地西部5种蒿属植物冷蒿(Artemisiafrigida)、差巴嘎蒿(A.halodendron)、大籽蒿(A.sieversiana)、黄蒿(A.scoparia)、乌丹蒿(A.wudanica)进行了瘦果粘液溶出及粘沙量的比较。主要模拟埋深5mm、降水量为1、2、4、8mm时瘦果的粘液溶出。5种供试植物均有粘液瘦果。在降水量1mm时,供试植物的粘液瘦果就能溶出粘液。当降水量达到2~4mm时,典型的沙生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粘液瘦果粘沙量平均值分别达到7.31~13.56mg、0.63~2.55mg。除冷蒿外,其它4种植物均有随降水增多、粘液溶出量加大的趋势。粘液瘦果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冷蒿>乌丹蒿>差巴嘎蒿>大籽蒿>黄蒿。在各种处理时,粘沙瘦果百粒瘦果粘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乌丹蒿>差巴嘎蒿>大籽蒿>冷蒿>黄蒿。溶出粘液粘沙后,冷蒿瘦果所形成沙团重量达到瘦果重量的5~7倍,差巴嘎蒿2~9倍,大籽蒿3~5倍,黄蒿5~8倍,乌丹蒿5~29倍。流沙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百粒瘦果粘沙量较其它植物大、在较低降水量时这两种植物粘液瘦果粘沙量较大表明瘦果溶出粘液粘沙是植物针对沙地流动性的进化适应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猪毛蒿种内、种间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通常是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前期群落优势种,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猪毛蒿群落通常会向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或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群落,或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落等演替。该文通过河阶地和梁峁阴坡中猪毛蒿生长特征的调查和种内、种间竞争田间试验,从植物竞争角度对猪毛蒿群落的演替机制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1)两类样地中猪毛蒿的生长都趋于小型化,有少数大个体和多数小个体,都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说明两类样地存在竞争,且对猪毛蒿的生长形态具有塑造作用; 2)由于单位地上生物量竞争效应排除了立地条件和个体大小的影响,因而比总竞争效应更能说明种对间的相对竞争能力。梁峁阴坡地和一、二级河阶地三种立地条件下,7种测试植物中对猪毛蒿的相对竞争能力以演替后期多年生植物较高,而演替前期一年生植物较低,说明演替后期种对前期种的竞争抑制是演替驱动力之一; 3)以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单位重量竞争抑制程度平均值来看,以梁峁阴坡地最大,二级河阶地次之,一级河阶地最小,说明立地条件越差,土壤资源可利用水平越低,竞争越激烈; 4)一级河阶地和梁峁阴坡地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的竞争等级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时,植物的竞争等级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芝加哥自然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劳费尔(B.Laufer)认为,中国人"在植物经济方面,他们是世界上最前列的权威。中国有一独特之处:宇宙间一切有用的植物,在那里都有栽培。当然这些植物的采纳和吸收的过程是一步步进行的"。他的话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却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前人在植物驯化和引种方面所取得的出色成就。从花椒、胡椒和辣椒这三种普遍使用的调味料先后走上国人的餐桌,人们不难发现我国今天有众多的作物种质资源,与古人非常注意引种有用植物来改善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其经历很好地反映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