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商品的代名词,其含义十分广泛而深刻。品茶即是品人生,茶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已深深印入华夏子孙的心中,茶文化的发展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当前,茶文化早已不在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存在于人们的脑中,更成为经济的附加值被赋予到相关的茶产品中,茶产品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文化有效地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别对茶文化促进茶叶、相关消费、品牌的发展做出了分析,最后,对茶文化推动中国产经济走向世界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汝城白毛茶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早在7 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并在以后的数千年中形成了丰厚的茶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的地域环境催生了各种独居风味的茶饮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产自汝城的汝城白毛茶。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很难有哪种饮料能历千年而不衰,而茶从发现利用至今,已历数千年时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爱好者遍及全球,茶以及茶文化是中国给予全世界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从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具可以看出,汉朝时,茶具已从食具中分离  相似文献   

4.
茶是世界上和咖啡、可可并列的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是一种历史悠久、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保健饮料。作为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而中华茶文化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同样,中国有茶文化旅游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开发一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主要形式是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品茶赏茶等。本文阐释了绿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的意义,介绍了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和产品设计的几种方法,对于未来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细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茗之瓷韵     
《生命世界》2005,(8):66-69
茶器,亦称茗器、茶具,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而今,中国的茶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广义上说,茶器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 而狭义的茶器则主要是指品茗的用具,包括壶、盏、杯、碗等,一般均为陶瓷制品。中国古代茶器是随着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纵观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7.
品茶江苏     
<正>中国茶区可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等四大茶区。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地跨江北、江南两大茶区,而以江南茶区为主体。这里茶叶生产发达,名茶众多,茶文化繁荣,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茶业资源,在中国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战国秦汉时期,茶由巴蜀传入江苏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苏饮茶已较为  相似文献   

8.
苏承武  唐东平  苏芸 《蛇志》2013,25(1):94-95
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或纯洁美德。6中国茶文化之六:茶之习俗6.1以茶会友日常生活中,"茶"字所赋予的格调是超脱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明以前的文献中,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都无人涉及过。直到清朝初年,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才明确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的名字源于巴蜀《尔雅》"槚,苦荼。"是对茶最早的记载。"槚"是茶的雅名,晋人郭璞注释"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相似文献   

10.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 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 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 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 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 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 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 即使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 文献记载, 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 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 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 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 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 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 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 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城市化发展环境,其文化保护与转型发展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片区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相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此为研究导向,结合适宜性理论研究提出该方法与遗产廊道保护等工作结合的构想,首先整体分析遗产廊道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发展需求;其次以大同市新荣区古长城为例进行适宜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深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研究;最后结合适宜性结论与实地探究形成具体保护策略,主要包括遗产修复、廊道保护、区域协调等3方面,最终实现适宜性分析在遗产廊道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茶翅蝽在生态苹果园的危害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在实施有机生态苹果园的过程中,发现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对苹果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生态苹果园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作者于2006年在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王家园生态苹果园中,对茶翅蝽的危害进行调查,表明茶翅蝽对苹果危害严重,果园中早、中、晚熟3个品种苹果的为害率分别为28.8%±4.1%、23.4%±4.6%和30.8%±3.6%,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在防治策略上,应强调减少苹果园周围茶翅蝽的数量,从而减少迁入量。  相似文献   

13.
对栾树-茶(Koelreuteria paniculata—Camellia sinensis)、香樟-茶(Cinnamomum camphora—Camellia sinensis)和枫香-茶(Liquidambar formosana—Camellia sinensis)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及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均在12:00达到最高值;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日变化趋势,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最低值;各环境因子在全天不同时刻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其中枫香-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0.80μmol&#183;m^-1&#183;s^-1);茶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均在每日的早、晚较低,并在10:00达到最高;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整体呈“W”型曲线,每日的早、晚较高,在10:00最低,其中栾树-茶复合林分中茶的胞间CO2浓度的日均值最高;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差异不显著。除气温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茶的胞间CO2浓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环境因子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枫香-茶复合林分可改善茶的生长环境,促进茶生长,适合在安徽芜湖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山茶属(Camellia)植物集茶叶、茶油及茶花三大特色为一身。近年来,该属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植物随着野生资源在束花茶花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为在未来山茶的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利用两组资源,本文重点总结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的植物资源、观赏性及适应性、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山茶属主要包括闵天禄、张宏达及Sealy三个分类系统研究,按照张宏达分类系统,连蕊茶组资源48种,毛蕊茶组15种;闵天禄分类学系统连蕊茶组19种,毛蕊茶组9种。2)两组资源具开花繁密,叶形较小的特点;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醇、芳樟醇、柏木醇为主。3)在应用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束花茶花的育种,连蕊茶组植物10余种,毛蕊茶组1~2种已用于种质创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两组资源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结合经典分类及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展全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的基础上,聚焦抗逆性及观赏性的种质创新,不断丰富该类资源在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陈正武 《生态学报》2017,37(21):7333-7341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4种野生茶树(Sect Thea(L.)Dyer)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长响应,初步评价其抗旱性,并采用田间模拟持续干旱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4种野生茶树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除秃房茶随胁迫程度加强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4种茶树幼苗总生物量干重均逐渐下降,根冠比先升后降;根系总长除在秃房茶中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在其他3个种中均逐渐下降;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在大理茶和茶中逐渐下降,而在大厂茶和秃房茶中先升后降;根系平均直径在秃房茶中逐渐降低,大厂茶中先升后降,茶中逐渐升高;根系活力在大理茶中逐渐下降,在其他3种中均先升后降;而比叶面积则在大厂茶中呈下降趋势,在其他3种中均先升后降。(3)基于生长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与野生茶树抗旱性密切相关,4种野生茶树幼苗的抗旱顺序为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ish)),田间持续干旱试验验证了基于隶属函数抗旱性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国内铁观音茶梗并未实现广泛的综合利用。为了避免铁观音茶梗的大规模浪费,开辟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本研究探讨了铁观音茶梗中茶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醇沉时间为实验因子,以茶多糖提取率为响应面值,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来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梗中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40、醇沉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为2.97%。本研究为实现从铁观音茶梗中分离提取茶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前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两种不同成熟度老鹰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以对其进行辨识及质量评价,该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老鹰茶中15种酚类化合物,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评价两种茶叶抗氧化能力,再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两种老鹰茶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索老鹰茶中不同酚类化合物对于抗氧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嫩叶茶中儿茶素、对香豆酸、异槲皮苷、金丝桃苷、烟花苷、紫云英苷、山奈酚、槲皮素、阿福豆苷含量显著高于老叶茶,其中儿茶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平均含量比老叶茶分别高1 039.43、169.12、257.35 mg·100 g-1。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均可将二者区分。(2)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在抗氧化能力上,二者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嫩叶茶优于老叶茶。(3)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法提示老鹰茶中的异槲皮苷、儿茶素、紫云英苷、绿原酸、金丝桃苷、对香豆酸、山奈酚是其发挥抗氧化效能的主要酚类化合物。该研究结果可为老鹰茶的质量控制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栾树-茶(Koelreuteria paniculata-Camellia sinensis)、香樟-茶(Cinnamomum camphora-Camellia sinensis)和枫香-茶(Liquidambar formosana-Camellia sinensis)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及茶[Camellia sinensis (L. ) O. Ktze. ]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均在12:00达到最高值;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日变化趋势,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最低值;各环境因子在全天不同时刻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其中枫香-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0.80 μmol·m-2·s-1);茶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均在每日的早、晚较低,并在10:00达到最高;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整体呈"W"型曲线,每日的早、晚较高,在10:00最低,其中栾树-茶复合林分中茶的胞间CO2浓度的日均值最高;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差异不显著.除气温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茶的胞间CO2浓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环境因子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枫香-茶复合林分可改善茶的生长环境,促进茶生长,适合在安徽芜湖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安徽是我国产茶大省,好茶基本集中在黄山景区周边,因此好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成为笔者2017年春去黄山开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徽省种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名茶迭出。在国内历次"十大名茶"评选中,安徽的茶基本都能独占四成!这些次次上榜的茶分别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安徽茶在全国名优茶品中所占的比重为什么如此之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考察与比较,认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茶/油茶嫁接苗叶片在形态和代谢产物上的变化,以茶‘舒茶早’品种(Camellia sinensis ‘Shuchazao’)为接穗,大别山野生油茶(C. oleifera)为砧木进行根颈嫁接,对嫁接体、茶树和油茶的叶片形态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油茶嫁接体叶片在形态上更接近于茶,而嫁接体叶片形态学指标却受到了油茶的影响。嫁接体叶片中的氨基酸、嘌呤碱和多酚含量比油茶叶片高,其中茶氨酸含量比油茶显著提高。嫁接体叶片中含有酚酸,而在油茶中未被检出。嫁接体叶片中咖啡碱含量比茶树叶片显著下降。这对茶、油茶的栽培,茶树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物的转运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