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星 《化石》2023,(3):2-8
<正>萨拉乌苏,意指“黄色的水”,是黄河支流无定河在鄂尔多斯高原乌审旗境域的称谓。因河谷沿岸生长着红柳,该河又被称为红柳河。该段河流由范家沟湾、邵家沟湾、滴哨沟湾、米浪沟湾、杨四沟湾、清水沟湾、三岔沟湾、杨树沟湾8个沟湾组成,像一串由河水串起的珍珠项链,折曲迂回,镶嵌在黄河北拐东流又南折所形成的“几”字形河套塬地中,在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地上鹤舞蛇行,硬生生地在荒芜的鄂尔多斯台地上切割孕育出一片片苍翠的绿洲。  相似文献   

2.
<正>尕考说:"除非政府强行要我们单户放牧,否则绝对不分,这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关于联户的话题,在曲合尔一队的冬窝子里再次展开了。曲合尔一队位于玛曲县西北部,属于欧拉乡,既临着黄河,又靠着阿尼玛卿山,与青海交界,算是黄河拐完了大U形弯后最后即将流出甘肃境内的部分。草场也涵盖了从河滩到山地等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一块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实验样地,2013年7月利用标记重捕技术调查了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变动及其扩散规律。结果显示,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总数为1505.13±1184.90,平均种群密度为4.79头/m2,平均存活率为0.7605,平均迁入率为0.5488,平均新增数量为741.72头。沙蒿金叶甲扩散距离主要集中在距中心点0-900 cm之间,但在100 cm范围内扩散的个体最多;扩散方位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向,向其他方位扩散数量相对较少。沙蒿金叶甲的扩散规律与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沙蒿的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刘思职教授早年在协和工作时就被称呼为刘大夫,到北医后也一直沿用刘大夫这一称呼。刘大夫的一生对我国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其治学精神和思想也对曾直接或间接受过他教诲的一代学子及其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弘扬刘大夫的治学之道,对推进我国生物学科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在广东经过了四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了比较确实的防治效果。1958年分别在广东顺德县沙滘农业社和中山县群众农业社举行了放蜂治螟结合农业防治的综合措施的示范。前者放蜂治螟蔗田面积共500苗,对照区蔗田200苗;后者放蜂面积共350苗,对照区165亩。自3月20日至5月3日在群众农业社先后放蜂7次,每亩每次放蜂1,500—5,000头。自3月26日至5月8日在沙滘农业社先后放蜂三批,第一批每亩放蜂4,500头,第二批8,000头,第三批10,000头。两社的放蜂治螟蔗田,都显著地减轻了螟害。沙滘农业社新植蔗田的放蜂治螟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调水调沙实验前后对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前鱼类种类组成为26种,调水调沙后为35种;调水调沙后,三门峡库区种类组成及渔获物均下降,主要以餐条等小型鱼类为主,壶口至潼关段鱼类种类及渔获物均有增加,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成鱼资源量显著减少;对比调水调沙前、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变化较明显;并对如何保护黄河中游鱼类资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流连接着海洋碳库和陆地碳库,河流碳逸出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点—内蒙古段头道拐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Li-7000静态箱法监测了断面4个采样点在2013—2015年期间四季的CO_2逸出通量(FCO_2),并分析了FCO_2时空变化规律。基于研究断面主要水文和水化学指标的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结果,探讨了FCO_2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断面FCO_2介于14—186 mol m~(-2)a~(-1),平均值为84 mol m~(-2)a~(-1);水体CO_2分压(p CO_2)介于467—2101μatm,平均值为995μatm;DOC浓度介于2.7—13 mg/L。FCO_2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FCO_2为全年最大456 mmol m~(-2)d~(-1),冬季最小33 mmol m~(-2)d~(-1)。FCO_2在4个采样点的空间差异显著:河道右岸S4点处最大为392 mmol m~(-2)d~(-1);河道中部S2和S3点基本相同;河道左岸S1点最小为86 mmol m~(-2)d~(-1)。FCO_2与河道流速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p CO_2中等相关,与p H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对于该研究断面河道流速较p CO_2对FCO_2的贡献更大。本研究较为精细地探讨了头道拐断面的水体CO_2逸出规律,表明即使在同一河道断面,FCO_2也可能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流速较大处的FCO_2较大,因此在野外监测FCO_2时需要在河道断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特别是较大的河流。研究结果为黄河中上游CO_2逸出量评价和河道断面FCO_2监测点的布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昔日的山林     
"山林里有种蛙叫黄拐(学名林蛙,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林里),黄色的,体型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大拇指那样,小时候这里有非常多,因为实在太好吃了,我们常常去抓黄拐,很好抓,钻进山林循着叫声就能找到一整片,用手电筒照过去,它们就不动了,一直盯着灯光,这时便可一手持布袋,一手抓黄拐,实在是太多了,就像捡豆子一样,一抓一大把。回去以后把它们用油炸或者烤熟吃,吃不完的就腌了——在罐子里铺一层黄拐撒一层盐,然后密封起来,最后就成了肉干,一直不会坏。"  相似文献   

9.
通过最近的整理,澜沧江共有沙鳅属鱼类3种,它们是斑鳍沙鳅Botia beaufortiSmith、中华沙鳅B.superciliaris Gnther、黑线沙鳅(新种)B.nigrolineata.黑线沙鳅为新种,鉴别特征是沿背中和体侧有显著的黑色纵条,起自头后止于尾鳍基。首次提出云南沙鳅Botia yunnanensis Chen可能是斑鳍沙鳅的次异名,中华沙鳅是在澜沧江的首次纪录。在附录中记录了突吻沙鳅B.rostrata Gnther,是国内首次纪录,也是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首次纪录。文中每个种均有插图,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对老种的有关名称作了(林厂里)订或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沙枣,拐枣,沙拐枣”,这些名字像不像绕口令?是不是感觉是将“沙、拐、枣”三个字随意组合而得来的名字?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都是植物的名字,都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大自然当中。只不过,虽然名字差之毫厘,但是样貌却有着千里之差。那么它们都长在哪里,长什么样呢?既然大家都是“枣”,它们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相似文献   

11.
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示范段老化衰败的沙拐枣林分进行平茬复壮试验,并对平茬后沙拐枣生长与土壤水盐分布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两次平茬后,沙拐枣萌蘖株的株高、冠幅、地径和萌蘖数均迅速增加.与对照相比,平茬后第3年,沙拐枣萌蘖株的平均株高超过对照,冠幅和最大地径分别达到对照的92.0%和73.0%;萌蘖株的枝鲜质量、同化枝鲜质量、枝干质量、同化枝干质量、地上部分总鲜质量和总干质量分别达到对照的80.0%、115.0%、80.0%、116.0%、93.5%和88.0%.平茬4年后地上生物量达到甚至超过对照.平茬能增加土壤含水量,且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平茬能降低土壤含盐量,但影响不显著.对老化衰败的沙拐枣林进行重复平茬,能增加其土壤含水量,降低根系分布层土壤含盐量,有效促进其复壮更新.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沙虎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及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月—2009年5月在新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捕获155号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活体,对其两性异形和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收集单独暂养的吐鲁番沙虎粪便167份用于食性分析,同时测量各项形态学指标,切趾标记后放回原捕获地。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成体有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宽的头部,成体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不同年龄组的两性个体头长和雄性个体的头宽随吻肛长都呈同速增长,只有雌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吐鲁番沙虎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均为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刺山柑果实。4—5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15,6—7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23,8—9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48。其中6—7月和8—9月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文昌鱼(图1)是比鱼类更低等的动物,因为它没有头、脊椎骨、偶鳍和鳞片。也没有与一般脊椎动物相同的感觉器官,如鼻、耳和眼睛。身体是半透明而柔软的,两端是尖的,只有一寸多长,很适宜生长於浅海沙里面。文昌鱼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黄河改道以来黄河三角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an GX  Li YZ  Yu JB  Xu JW  Wang GM  Zhang ZD  Mao PL  Liu YH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67-472
基于1976—2009年的23期遥感影像,并结合1976—2008年利津站水沙数据以及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数据,定量分析黄河入海水沙特征以及黄河三角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6—2008年间,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现出年际变化大和丰枯水(沙)年交替的特征,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和面积变化总体呈淤积增长趋势,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大致分1976—1985年、1986—1995年和1996—2009年3个阶段,3个阶段的增长速率逐阶段递减;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与利津站累积输沙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黄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与利津站入海输沙量年际波动基本同步,并具有相关性,说明黄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是引起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荒芜的沙漠,并不只有一望无际的沙。即使在冬季也会有道风景让你眼前一亮,那就是一株株沙漠中的四季长青树。不要以为只有裸子植物才会不畏寒冬,即使有些被子植物,在严寒下仍旧可以绽放它那娇艳欲滴却又写满沧桑的绿,比如沙冬青。  相似文献   

16.
梨网蝽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魁杰  王志春 《昆虫知识》1991,28(3):143-145
<正> 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又名梨花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由于发生规律不明,防治抓不住关键,近年来苏北黄河故道果区发生为害较重。1986~1988年我们对其发生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一、发生与为害 梨网蝽在本区普遍发生,主要为害苹果、梨、山楂、桃、杏、樱桃、海棠等蔷薇科落叶果树,其中苹果受害尤重。据在淮阴县果林场调查,重害园苹果树干翘皮内平均每平方厘米有越冬成虫5~10头,单株树干根际枯草落叶下虫量可达数千头。生长期间,100叶一般有虫20~30头,多达千头以上。4~11月发生,7~8月为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27井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克鲁克孢(Klukisporites sp.)-原始松柏粉(Protoconiferus sp.)-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小桫椤孢(Cyathidites minor)-多云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 multigrumus)-单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卵形光面单缝孢(Laevigatosporites ovatus)\|破隙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 hiatus)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二段。上述孢粉组合证明,贝27井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大磨拐河组地质时代应该为早中白垩世(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尽管未见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如Clavatipollenites和Asteropollis等),但具有一定百分含量的Triporoletes reticulatus(0-4.76%)出现,也不排除部分进入Barremian期的可能。贝27井南屯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构成,属于湿润的温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草丛构成,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以针阔叶混交林\|草丛为主,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郭兴健  邵全琴 《生态学报》2023,43(19):7886-7895
藏野驴(Asinus kiang)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是藏野驴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能,准确了解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变化无论是从野生动物保护还是从国家公园建设指导来看均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藏野驴种群数量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选择指数与因子分析揭示藏野驴的生境选择偏好,识别其适宜栖息地范围。并深入探讨近20年藏野驴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无人机可以有效识别藏野驴个体,在调查样带内共发现藏野驴252头,经过推算2017年春季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共有藏野驴20989头。(2)藏野驴倾向于选择距居民点1 km以外,距道路1-3 km范围内,距水源1 km以内,且植被覆盖度介于0.4-0.8之间的坡度小于5°的平坦区域做为栖息地。(3)2000-2018年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藏野驴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30.76 km2,达到4747.10 km2,面积占比增加1.73%,达到了24.85%。这主要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下导致的水体扩张与植被覆盖度增加驱动的。此外,虽然道路的扩张仅限制了小面积的适宜栖息地增加,但可能造成栖息地连通性下降等更为严重的后果。本研究证明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等开阔区域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及栖息地研究的可行性与优势,相关技术方法与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19.
副沙鳅属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沙鳅属Botia为外类群,共发现了副沙鳅属Parabotia 35个有系统发育意义的外部与骨骼形态特征,并由此重建副沙鳅属系统发育关系为:漓江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 (武昌副沙鳅 点面副沙鳅)))或漓江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武昌副沙鳅 (点面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具有囟门;后翼骨外侧面为不规则的梯形;吻骨侧面观呈一长方形;无下舌软骨;具有3对咽鳃骨;中喙骨弯曲较大,近直角;上吻皮中间有切刻状缺口,左右不连续;以及颐部无纽状突起等构成了副沙鳅属的共同离征.  相似文献   

20.
沙蒿大粒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是近几年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沙蒿灌木林中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在宁夏盐池,该虫1年1代,以成虫和老熟幼虫在沙蒿根部越冬。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中下旬,终见于6月中旬;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6月下旬,终见于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沙蒿根茎部至地下2cm之间,外被一层1~2mm厚的沙壳。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12cm以内,主要钻蛀沙蒿根部,在根部作蛹室化蛹;成虫取食沙蒿叶片作为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