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从事侗布的染制。该文对湖南通道的侗布染制进行了详细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发现侗布的染制工艺繁杂,不同的人所用的植物有较大差异。侗布染制共涉及野生及栽培植物16种,分属14科16属。这些植物都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有些植物在染布中属首次报道。侗布染制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在各个村寨流失严重,需要加强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2.
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从事侗布的染制.该文对湖南通道的侗布染制进行了详细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发现侗布的染制工艺繁杂,不同的人所用的植物有较大差异.侗布染制共涉及野生及栽培植物16种,分属14科16属.这些植物都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有些植物在染布中属首次报道.侗布染制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在各个村寨流失严重,需要加强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3.
王丹  郭泺  吕靓 《生态科学》2015,34(1):44-52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 基于ArcGIS10, 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 基于Getis-ord General G 函数对苗寨和侗寨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苗族村寨分布于273-1256 m 的高程、1.14-36.11°的坡度范围内, 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 苗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处于9-1349 m 的范围内; 侗族村寨分布于244-915 m 的高程、1.64-30.44°的坡度范围内, 主要分布在东坡, 侗族村寨与水系的距离在2-1259 m 之间。空间点模式分析结果表明: 苗族村寨在海拔和坡向上属于高值聚集, 而侗族村寨只坡度上属于高值聚集, 地形对苗寨的分布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正>"占匹拽",是侗族的敖包相会。在海拔近1?000米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下盘村山顶侗人古寨,一个红军长征走过的大山里,至今还延续着一种古老的"占匹拽"传统婚恋习俗。"占匹拽"是侗语,直译成汉语是"吃亮叶桦树皮",意即侗族青年男女白天相邀到山坡上吃亮叶桦树皮、吹木叶、哆毽、对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肠,夜晚再到吊脚楼、鼓  相似文献   

5.
正人与本草,相依而存。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侗族"草医"就是他们心中的活神仙。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的侗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本草植物,对抗、治疗各种疾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医药学体系。由于侗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简便实用、经济实惠、疗效好,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有着深厚的根基。2008年6月,侗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以湘桂黔侗族聚居区统计数据、田野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侗族村寨的选址布局特征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内容。结果表明:1)传统侗族村寨主要在海拔500~900m,坡度7°~15°,坡向为北或西北方,与水源距离小于100m的区域选址建寨;2)侗族村寨整体上在高程、坡度、坡向和与水系距离上属于高值分布,侗族村寨选址布局的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3)传统侗寨的选址布局具有地势中等、坡度适宜、背风向阳、易取水的特点,蕴含着主动适应环境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思想,对于维持人地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侗族被誉为"善植杉"的民族.侗族人无论是出生、成长还是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杉木,杉木与侗族人有着神秘的不解情缘. 婴儿出生要种杉,人老归西不离杉 侗寨依山傍水而建,侗族人常年居住在这里.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许多村寨的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侗族人慧眼识珠选中了这样一方宝地,主要是得益于侗族人古来有之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总人口800多人,绝大多数是侗族。占里村有"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的美誉,因为早在清朝初年,该村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两个孩子。去占里村之前,我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占里村和两种植物关系密切:换花草与香禾糯。前者据传是可以改变胎儿性别的神秘草药,后者则是当地村民的主食。  相似文献   

9.
在原始氏族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周围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感到神秘,因此,产生了某些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据笔者长期在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侗区采风所知,侗族先人是以蛇为图腾崇拜对象,并世代传承,保持迄近现代,有的残存到现在。在侗族的传统意识中,山间的蛇不是普通爬行动物,而是既可降灾于人,又可造福于人的超  相似文献   

10.
香禾糯是侗族地区广泛种植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糯稻农家品种。探讨香禾糯地方品种多样性变化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利于及时制定与侗族地区经济和传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香禾糯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和措施。本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自2005年以来,对贵州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12年的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历史上香禾糯在侗族地区的栽培和利用非常普遍,但从清雍正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侗族地区经历了3次大型的"糯改粘"运动,导致香禾糯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目前黎平、从江和榕江县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大约为100个,比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到的363个品种减少了72.5%,即使在黄岗、高仟等香禾糯种植传统保持相对较好的侗族村寨,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也减少了50%以上,而且这种减少趋势越来越严重。香禾糯品种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而近年来随着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与变迁,香禾糯品种多样性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冲击,消失速度加快。香禾糯的多样性维系与侗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正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人民自纺、自织、自染,因此他们所穿衣服的布料大都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的。在侗寨,每一个家庭都有印染作坊,这套古老的工艺主要由侗族妇女来完成。纺纱、织布、染布花费了侗族妇女们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妇女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她们种植、制作蓝靛,最后印染。没有文字的侗族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工艺在不断重复和轮回中保留下来,并流传了数千年。蓝靛是一种天然的草本植  相似文献   

12.
贵州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生活在贵州的侗族526人(男280人, 女246人)进行了活体观察和调查(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64个)。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 三代均为侗族。分析结果表明: 贵州侗族男性属中头型、阔面型, 女性属圆头型、超阔面型; 男女均属中鼻型、宽手型、窄肩型、中间体型、中腿型、矮型身材。与我国南方其他31个少数民族群体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贵州侗族的体质特征与广西瑶族、贵州布依族最为接近, 与湖南瑶族、土家族、贵州台江苗族次之。贵州侗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相似文献   

13.
贵州黎平县侗族村寨香禾糯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特色稻种香禾糯是我国水稻研究的宝贵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查阅文献、普查资源、专业组队、地方座谈、制定方案、实地考察和采集样品等多种方式,对贵州省黎平县6个乡(镇)15个行政村侗族村寨香禾糯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黎平县作为香禾糯的主要产区和"糯食文化圈"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较为多样的遗传资源,凝聚了丰富的传统知识,采集样品45份;香禾糯的利用、保护和传承与当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交融,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侗族百姓日常饮食、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的方方面面。针对当前黎平县香禾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族等25个民族。优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植物资源,加上多民族的传统使本地区形成丰富的食俗文化。据调查,广西各族民俗中常用植物有近200多种。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之间,所食用的植物又有所不同,形成了广西民族食俗文化的多样性。在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喜食五色饭与糯米糍粑;侗、苗、仫佬、毛南、水族喜食酸菜;水族喜吃“辣椒骨”;侗、瑶、苗等民族喜欢打油茶;壮族、京族喜欢嚼槟榔。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广西能不断地延续,成为广西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作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种植的稻作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下降,已经受到关注。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元阳哈尼梯田,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保护了当地的水稻资源,高度的多样性依然存在。采用半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评价方法(PRA),在村寨和农户两个水平,调查分析中国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尤其是当前仍在种植的传统品种的多样性,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典型范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0个村寨750户中,共种植135个具不同名称的水稻品种(组合),包括100个传统品种,12个杂交稻组合和23个现代育成品种;种植传统品种的面积占总稻作面积的56.2%;平均每个村寨种植9.7个品种,最多的达19个,最少仅4个;每个村寨至少种植2个传统品种和1个现代品种;种植最多的是传统品种"老粳糯",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大多数传统品种仅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有11个村寨(占的30个村寨36.7%)的所有农户均种植传统品种。在农户级水平上,有611户(占81.5%)种植传统品种;有391户(占52.1%)同时种植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其种植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面积比例平均为1/2;仅种植传统品种的有220户(占29.3%)。平均每户种植2.2个品种(组合),最多的农户种植5个品种,包括3个传统品种,1个现代常规品种,1个杂交稻组合。传统品种的丰富度,村寨平均为5.9,最高达12,而农户平均为1.541;传统品种的均匀度,村寨平均为0.670,农户平均为0.192;不同村寨种植传统品种的差异度平均值为0.702。其中太阳老寨、新寨村、欧乐、多沙和上马点等5个村寨传统品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均较高,在稻作传统品种农家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寨和农户水平,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0.925);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农户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3);村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与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和农户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570,-0.370*)。在如此小的耕地面积(142.29hm2)上,当前生产上仍种植着如此丰富的稻作传统品种,实属少见。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习俗是哈尼梯田传统稻作品种多样性种植的重要因素,建议将元阳哈尼梯田作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区。  相似文献   

16.
2018年9月19 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民徐卫强在村寨附近(24°28′05"N,97°34′15"E)用手机拍摄到一段杜鹃类惊飞的视频;2019年7月19 日,赵泽恒等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月湿地公园的树林内(25.36'36.05"N,100°13′51.96"E,海拔1 96...  相似文献   

17.
建设食物源基地的目的是招引亚洲象返回保护区深处而减少周边村寨的人象冲突.2005-2010年对勐养子保护区食物源基地内亚洲象活动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亚洲象在基地的活动规律,结合基地周边村寨的亚洲象肇事情况,研究了基地对亚洲象和周边村寨的影响,以探讨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结果表明:基地提供大量食物招引亚洲象,对缓解人象冲突有一定作用;亚洲象在基地活动的月节律和日节律与当地农作物的播种、成熟时间以及日常劳作时序基本一致;食物匮乏时,亚洲象取食引种的外来植物王草,或是进入周边村寨取食作物,并出现距离基地越近,亚洲象肇事越严重的现象.因此,认为食物源基地建设应格外关注其位置布局和更恰当的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兴起,景区门票如同电影大片追逐的票房一样,成为当地垂手可得的经济来源,被一些学者称为"门票经济"。如今"门票经济"已经席卷到开展乡村旅游的边远村寨,成了一个个村寨前的高门槛。然而,这看似与进入影院一样的门票真的是天经地义吗?它的受益者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的村寨,都留着一个人的脚印,那是在整整30年里散布下的脚印。那些脚印记录的是贵州乡村旅游艰难曲折发展的步履,而留下这脚印的人就是贵州省原旅游局长、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杨胜明。与她面对面地交谈,你丝毫不会感到在其它场合里司空见惯的官气,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所感染,这兴许就是能把在一般人看来尚属奢华的旅游与穷困山区百姓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气质和使命感。杨胜明在2007年出过一本书:《蹒跚的步履》,近百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的认识过程和步步深入的施政轨迹,从以经济目标出发的旅游扶贫,到村寨全面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旅游,再到倡导村民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每一步转变和前进都折射出她所著书名中的"蹒跚"二字。如今,乡村旅游的蹒跚之旅尚处在进行时态,或许进入了更加艰深的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的乡村旅游作为长期观察点,并于2006年在贵州召开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会上发表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贵阳宣言》,而这一切皆出于一个原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尚无成功案例。杨胜明抱定决心去破解这道难题,她说:"乡村旅游肯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岜沙     
<正>传闻岜沙很古老,充满了传奇与诱惑。慕名已久,十月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伴终于驱车来到了这个位于贵州省从江县距县城仅7公里远的苗寨。真怪,岜沙的"岜"字,当地人都读为一个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发音"biā",从这个"biā"字里,你就能立刻领会到它独特、原始和神奇的味儿。崇拜树木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走进岜沙,似乎来到一个远离凡俗、隔绝喧嚣的圣地。村寨依山而建,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在岜沙人的眼里,每一棵树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