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粳稻蒲晚一号体胚发生中的几种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在众多的植物组织培养中已证实,生理生化变化可以反映出愈伤组织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并且一些同功酶可以作为组织培养的一个生理生化指标。水稻的组织培养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植株再生、体胚发生以及原生质体植株再生都已实现,其生理生化方面也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大量试验证明,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变异。Burk和Matzinger首先在烟草的46个体细胞再生植株中,发现了广泛的表型变异。尔后,其他作物如甘蔗、小麦等,均发现有体细胞再生植株的变异。在水稻组织培养研究中,Oono首先报道了利用水稻去壳种子诱导愈伤组织进而分化成的再生植株,在株高、抽穗期、小穗育  相似文献   

3.
豆科植物的未成熟子叶由分生细胞或尚未成熟的细胞构成,在组织培养中较易诱导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近来常被用作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绿豆(Phaseol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杂粮作物,其组织培养中植株再生十分困难,由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至今尚未见有报  相似文献   

4.
莲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子灿  刘士佳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278-280,i006
关于莲胚组织培养国内外有过研究,但迄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莲胚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再生植株的成功例子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油菜子叶、下胚轴和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1978年开始,用油菜幼苗的子叶、下胚轴和根进行组织培养,探索在油菜无性系快速繁殖中的应用。油菜组织培养方面的资料,目前仅见有茎段培养、花药培养,花器培养和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由花器各部分诱导形成的植株有早花现象,由茎段再生的植株,从茎段外植体至再生植株成熟只要90天。用油菜子叶、下胚轴和根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从子叶和下胚轴愈伤  相似文献   

6.
大豆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大豆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较快。大豆花药,叶片,下胚轴、子叶节,茎尖等外植体均能再生植株。大豆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研究对大豆的遗传操作和突变体选择都有重要意义。迄今,关于大豆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仅李宝健等人在国外有过报道,而国内尚无成功的报告。本文用大豆幼胚子叶的愈伤组织分离出单细胞,经培养再生成植株。  相似文献   

7.
建立从离体培养高效率再生植株的程序是用细胞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的一个先决步骤。从栽培大再组织培养能再生植株的报道,近年日渐增多(可参考文献)。其中,获得再生植株效率比较高的报道,所用的品种材料和  相似文献   

8.
组培广藿香形态特征及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产于广州石牌和海南的两个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栽培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用GC法对广藿香再生植株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藿香两个品种的再生植株生长2~3个月后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生长3个月的再生植株中,原产于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挥发油含量为1.4%,低于原产于海南的广藿香(2.9%);而挥发油的成分中,广州石牌广藿香的广藿香酮含量为375.76 mg ml1,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7.82 mg ml1).这说明组织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保持了其原植物在形态、挥发油含量和成分上的差异性,为广藿香的品种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春6A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不同无性世代再生植株体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频率及变异范围明显增加。在分化的共计224株再生植株中,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植株为80株,占35.7%,其中有3株为染色体嵌合株,1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0.
水稻再生植株及后代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明,通过组织培养方法也可以产生变异,并在作物品种改良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于水稻幼穗体细胞再生植株的遗传学研究报道甚少。几年来我们用了23个水稻品种进行组织培养,获得4,282株再生植株,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当代及其后代的性状表现,发现其当代和后代都产生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1.
钱德祀 《遗传》1981,3(5):22-24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有 些作物来说,有可能加速良种的繁殖、优良突变 体的选择以及克服一些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问 题等等[1]。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正在逐步为人 们所接受,并在许多大田作物上成功地诱导出 再生植株[2-4,7]。本文报道花生叶组织诱导植株 再生的结果,以探索组织培养在花生生产上应 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霍霍巴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的途径,影响快速繁殖的因素,褐化、超度含水态出现的原因,对霍霍巴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应用植物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研究了组织培养滇黄芩再生植株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分布状态;并且通过HPLC对滇黄芩再生植株中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滇黄芩再生植株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营养器官的表皮和皮层,以及茎、叶腺毛中。同时,测定再生植株中黄芩苷的含量表明,地下部分(根)含量为0.12%;地上部分(茎、叶)含量为0.43%。  相似文献   

14.
花生(Arachis hypogaea)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有些作物来说,有可能加速良种的繁殖、优良突变体的选择以及克服一些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正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在许多大田作物上成功地诱导出再生植株。本文报道花生叶组织诱导植株再生的结果,以探索组织培养在花生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春6A缺体小麦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不同无性世代再生植株体细胞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频率及变异范围明显增加。在分化的共计224株再生植株中,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植株为80株,占35.7%,其中3株为染色体嵌合株,1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6.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培养技术的日益成熟,使数以千计的植物通过器官或胚胎发生形成了再生植株。按照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的每个体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人们起先认为本质是无性繁殖的组织培养所得到的再生植株应与原来植株的基因型是一致的。但是,随着有人首先注意到培养的细胞和再生植株有形态及染色体变异以来(Blakely等,1964),已有众多的报道发现植物离体培养物和再生植株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其中许多变异在品种改良上颇有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作了很好的综述(Larkinand Scowcroft,1981;Orton,1983;Maliga,1984;商效民,1984;朱至清,1991)。本文结合近些年的新进展,对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领域进行较系统的评述,以丰富体细胞遗传学的内容,促进其在植物改良上应用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草坪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草坪草植株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方法和进展.通过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方法对草坪草的一些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植株再生体系.在建立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农杆菌介导、基因枪和碳化硅纤维介导等转基因方法在一些草坪草种上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有一定价值的转基因植株.最后,对草坪草转基因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林木组织培养进展很快。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无性繁殖系,则具有繁殖快,遗传性均一的优点,为林木无性繁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对杨树的花药培养、茎尖培养已积累了不少资料。由杨树离体叶组织再生植株,仅有“香脂杨”(Populus balsamifera L.)叶组织培养的报导。我们进行了“加龙杨”离休叶组织培养,成功地得到了完整植株。现将部分试验结果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检测春小麦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在离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对培养不同时期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RAPD谱带发生变化,表明发生了体细胞无性系分子水平变异.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变异特点:杂交B代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遗传稳定品种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培养75d时,在RAPD电泳图谱反映出高频率的亲本谱带缺失和非亲本谱带增加。不同基因型或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出现了相同的变异。与愈伤组织相比.再生植株中检测到的变异频率更高。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即使表型上没有观察到变异,但从RAPD图谱上却反映出变异的发生。表明RAPD技术可以快建方便地检测组织培养每个阶段出现的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20.
玉米幼胚培养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长期继代能力和再生植株能力,常被用于构建转基因受体系统。然而基因型是制约玉米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幼胚培养能力关系到其遗传转化研究的结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