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9,44(5):33-33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生物学家安娜·希姆勒尔率领的科研小组.最近在巴西的亚马逊地区首次发现完全由雌性组成的无性繁殖蚂蚁。他们对这种名为Mycocepurussmithii的蚂蚁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这种蚂蚁能开发多种真菌养殖,且没有雄性个体。在对这种蚂蚁的DNA进行研究时,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的蚂蚁都由蚂蚁群落中的雌性蚁后繁殖,且这些雌性蚂蚁没有性行为能力,它们的性器官不运转。雄性通过未经授精的卵进行无性繁殖在昆虫世界中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萃     
侯超 《昆虫知识》2007,44(5):619-620
两性问的生殖斗争可以促使许多生殖特性进化。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者们对于交配中雄性给与雌性的伤害所引发的性别对抗很感兴趣。研究者们发现豆象雄性生殖器的刺越多对雌性的伤害越大。雌性对于这种伤害采取的对策是增加交配管中结缔组织的量。两性间的这种性别对抗为两性的协同进化提供了证据。同时,研究者们证明,两性间性别对抗的失调影响生殖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与性别有关.根据一项新研究,取自雌性小鼠的肌肉干细胞用来修复损伤组织要比雄性小鼠的好.这是首次表明,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与性别有依赖关系.通常研究者并不专门用文件证明他们用来研究的干细胞系是取自雄性还是雌性.科学家如果仅考虑应用干细胞的一种性别,难免得出有偏见的结果.研究者开始考虑所应用的干细胞的性别作用.因为研究者认识到,多年来所应用的干细胞系都是选择其再生能力好的,而这些干细胞都是取自雌性.为分别研究干细胞雌雄性别的影响,研究者培养了来自15个雌性小鼠与10个雄性小鼠的健康肌肉组织的干细胞系.取自成熟动物组织的肌肉干细胞不象胚胎干细胞那样,会引起很多争论,而且可以不用杀死动物便提取出来.研究者将肌肉干细胞插入罹患类似人类肌肉营养障碍疾病的小鼠体内.两星期后,研究者计数由干细胞产生的健康肌肉纤维.只有1个雄性小鼠的干细胞系产生3 200多根新肌肉纤维,而却有6个雌性细胞系各产生这么多肌肉纤维.研究者在2007年4月9日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作了报道.一位专司研究成体干细胞性别差异的科学家说,这是一个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新观念,说明干细胞的性别是有重要关系的.研究者说,这可以追溯到X和Y染色体上的某种差别,但其真相尚未了解.对于这种差异的真正机制可能要花几年时间去破解.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发现,某些应激反应基因在其插入的雌性干细胞中比雄性干细胞中活性更高.移植使细胞承受了应力,故研究者提示,在应激反应中性别差异很可能解释移植结果的差异.了解干细胞性别差异的机制,对于临床医师在治疗中用移植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时很可能有用.例如,研究者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将雌性干细胞性能改造雄性干细胞,从而提高未来疗法,即改变并重新插入男子自身干细胞疗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10,(4):4-4
瑞典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型,对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形式和优势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无论哪种动物,只要不是雌雄同体,雌性和雄性看上去都有很大差别,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被认为有助于进化。例如,雌性果蝇往往擅长于寻找有利于产卵的地点,  相似文献   

5.
《昆虫知识》2008,45(1):3-4,F0002
当一只雄性非洲蝙蝠虫Afrocimex constrictus(封2彩图Ⅵ)——一种吸食蝙蝠血液的寄生虫——想要交配时,它只要将自己尖利的雄性生殖器刺入雌性同伴的腹部即可,而根本无需考虑后者的感受。为了保护自身免受这种所谓外伤型授精的伤害,雌性蝙蝠虫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生殖器。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生殖器能够变化出2种形式——其中的一种甚至能够帮助雌蝙蝠虫化身为雄性。进化生物学家表示,这一发现将性别大战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前沿     
<正>科学新知基因的性别差异瑞典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型,对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形式和优势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无论哪种动物,只要不是雌雄同体,雌性和雄性看上去都有很大差别,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被认为有助于进化。例如,雌性果蝇往往擅长  相似文献   

7.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哺乳类性别决定是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相继表达和相互调控的结果。SRY的表达启动雄性通路并诱导下游雄性特异基因SOX9、AMH等的表达。FOXL2在雌性未分化性腺表达,WNT-4和DAX1也在雌性性别决定或分化时期表达,表明雌性通路也是受特定基因调控的,而并非“默认通路”。鸟类的性别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EFT1(雌性)和DMRT1(雄性)可能是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爬行类为温度性别决定的典型,温度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和控制性别特异遗传基因表达决定性别。大部分两栖类性别受环境因素影响,但发现DMRT1和DAX1可能与其精巢发育有关。鱼类性别决定和分化方式差异很大,多种因素(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类固醇激素等)参与了这一过程。从青Q鳉Y染色体定位克隆的DMY,被认为是第一个非哺乳类脊椎动物雄性性别决定基因。所有这些表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8.
正常情况下,水稻植株具有发育完全的能够进行受精作用的雄性和雌性器官。最近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发现生长在15小时日光下的一些水稻植株却只发育成为雌性。“这些植株丧失了雄性可育能力”,发现此现象的J.Neil.Rutger说。这种称之为光敏雄性不育的现象,可能会有助于科学家们找到一种既廉价又快捷的制作比非杂交品系高产15—20%的杂交稻种的途径。“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不能进行自花授粉,它们只得指望于与邻近的、发育完全的可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探讨4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髋臼的性别二态性。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雌雄个体的髋臼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利用髋臼可以正确判别92.3%的雌性和87.5%的雄性个体。髋臼的形态差异主要分布于月状面的后上部,即与髋臼切迹相对的月状面区域的宽度表现为雄性大于雌性,另外雄性髋臼大小的波动范围也比雌性更广。造成髋臼性别二态性的生物学原因可能与其功能有关,髋臼作为髋关节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撑身体和协同运动的功能,能够优化关节接触面的压力分布。推测雄性髋臼受到的体质量压力更大可能是雄性进化出比雌性更宽大的月状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五彩缤纷的鱼类,这些“艳装丽人”中大多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绝技”——性变,即雌雄性别互变。经过性变之后,鱼的体色和体态也随之改变,以致早期的鱼类分类学家把同一种鱼的雌雄个体误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雌变雄,独占授精权由雌变雄的现象称为雌性先熟。生活在珊瑚礁区的许多鱼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性变的,如隆头鱼、红(鱼旨)、闺秀鱼、刺鳍鱼、鹦嘴鱼、金鳍锯鳃石鲈、红鲷等。由雄性变为雌性称为雄性先熟,较罕见,大西洋鲷就属此类型。生活在加勒比海珊瑚礁区的隆头鱼家族,有两类成员:一类出生时是雌性,体色黄黑,过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不管进化程度如何,不管性别决定机制怎样,不管性别差异多显著,大多数动物的性比都接近1:1,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对许多人来说,性别决定像掷硬币一样直观:反正面的概率各50%。中学生都知道,人类的性比为什么接近1:1。因为雄性产生数量相当的两种精子X和Y,卵子跟X精子结合产生雌性胎儿,跟Y精子结合产生雄性胎儿。古老的思维定式认为生男生女完全由女  相似文献   

12.
蜾蠃亚科Eumeninae昆虫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传粉和生物防治。黄缘蜾蠃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筑巢在芦苇中,是一种重要的独栖性捕食昆虫。2015-2016年,本实验通过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的BEF-China样地收集筑巢巢管,室内处理巢管并记录数据,旨在研究该蜂后代性别的分配。研究发现该蜂是实验地营巢独栖性蜂类的优势物种;在后代仅有雌性或雄性的巢管中,性别偏向雄性,雌雄比为0.27∶1,雄性数量远高于雌性,推测原因一是虽然放置的巢管直径是随机的,但是其中直径小于12 cm的巢管数量更多,二是巢箱附近黄缘蜾蠃可利用的资源较少;雄性的巢内平均个体数量高于雌性原因是雌性个体较大且所需的食物更多,占用了巢内更多的空间;在后代雌雄共有的巢管中,雌雄比接近为1∶1,略偏向雌性;随着巢管直径的增大,雌性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巢管长度对雌性的影响不大;构建巢室时,后代性别的分配总是按照雌性在内,雄性在外的方式排列,这可能揭示了黄缘蜾蠃可以决定后代的性别分配。  相似文献   

13.
哺乳动物睾丸决定的诱导一般依赖于Sry基因,然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Sry基因已经丢失,而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雄个体依然有繁殖能力。我们在研究涉及性别决定的一些基因时,发现R-spondin1与性别决定有关。为了探讨R-spondin1在棕色田鼠中的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我们用RT-PCR检测R-spondin1在棕色田鼠性腺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R-spondin1仅在出生后不久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雌性个体的卵巢中表达,在出生后的棕色田鼠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睾丸中未见其表达,这说明R-spondin1可能在棕色田鼠指名亚种卵巢发育中具有某种角色。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鉴定四川雉鹑性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雉鹑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本文通过设计引物,扩增四川雉鹑W染色体上雌性特异基因HINTW,利用PCR产物有无对其进行性别鉴定,发现在四川雉鹑中雄性个体无阳性产物,而雌性扩增出500 bp和300 bp 2条条带.应用通用引物扩增四川雉鹑基因组CHD基因,其中雄性个体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而雌性个体则扩增出500 bp和750 bp 2条条带,通过其Z/W染色体上基因片段长度差异可进行性别鉴定.上述两种方法对9个四川雉鹑的性别鉴定结果均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年龄和性别是AD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前和临床症状相继出现,而焦虑是AD发展过程中典型的早期症状之一。此外,AD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然而,尽管在AD患者发病中观察到了这些差异,但仍然缺少对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APP London突变(Val717Ile) AD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该突变是APP中最早描述的突变之一,与AD的早期发病有关。为了探究APP V717I小鼠在AD进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文利用旷场试验、跳台试验、Morris水迷宫等动物行为试验对非认知症状和认知症状进行了评价。结果 本研究发现,雌性转基因小鼠在6月龄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而雄性转基因小鼠仅在10月龄时表现出焦虑。在6月龄时,雄性和雌性转基因小鼠都没有表现出认知缺陷;但是,在10月龄时,两种性别都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APP V717I Tg小鼠在记忆障碍发生前表现出焦虑样活动;在AD发展过程中,APP V717I转基因小鼠在年龄和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为AD发病过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提供了有利...  相似文献   

16.
范志勤  陈金山 《生态学报》1986,6(4):371-378
许多动物的尿液中含有重要的外激素信息,其生理意义多种多样。雌性尿液中多有表示本身性别及性状况的化学信息存在,行为学调查表明,犁鼻器的主要功能在于识别尿液气味。公羊正是依据这些化学信息识别并选择配偶的。通常公羊嗅到母羊,尤其是发情母羊尿液时,表现伸颈、抬头、卷缩上唇的特有行为型式,称之为卷唇行为或性嗅反射。这个行为是与犁鼻器的功能相联系的。它的作用在于关闭外鼻孔,堵闭会厌,使吸进的空气进入犁鼻器内,犁鼻器两侧的肌肉运动,腔内静脉窦的膨胀和收缩,又促进空气的流入和排出,如此使携带化学信息的载体不断进入犁鼻器官,成为绵羊感受化学信息的方式之一。 犁鼻器的作用可为公羊及早地、准确地选择发情的配偶提供信息;同时又能唤起公羊本身的性行为,刺激雌、雄发情及性活动的同步,对保证繁殖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绵羊犁鼻器作为化学感受器在化学通讯中特别是对繁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两性具有不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的种群动力学模型均隐含假设性比为1:1,而实际上并非总如此,不同性别的出生和死亡是不完全相同的。文中就考虑了两性具有不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种群动态问题。可以知道种群动态只是受雌性控制,与雄性无关。  相似文献   

19.
以胖为美     
《植物杂志》2009,(5):80-80
—项最新研究显示,雄陉驼背鲸总是寻求体型肥大的雌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尽管鲸类保护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没有人亲眼目睹驼背鲸交配。科学家所知道的就是,在交配季节(冬季和春季),会有20只以上的雄性驼背鲸拥挤着靠近一只雌性驼背鲸。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哺乳生物学家藕曲里学家亚当·派克说:“雄性之间的这种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他们会吹出泡泡警告对方,然后用身体撞击、用嘴撕咬对方,偶尔这些“情敌”也会血染海洋。有一些雌性要比其他雌性吸引更多的雄性追求者。  相似文献   

20.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