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正询  林兆平  潘坤清 《遗传》1985,7(5):36-38
植物染色体分带在植物的核型分析、亲缘 关系及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我国的常规染色体制片,有较好的基础,但 在植物染色体C-带显带方面.,还存在着成功率 低、分辨力不高及方法不统一等间题,故对现有 C-带处理流程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便于普 遍应用的常规实验技术成为十分必要。 本文在原有的BSG 法基础上,对酸、碱、 盐等处理的时间、温度、浓度及顺序等方面进 行了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在去壁低渗制片 迭基础上的相对21定的上己劳琉目0丁,BSHta L. - 2-7= (Barium hydroxide/ Saline/Hydrochlorie acid/Giemsa) 新流程。即对不同植物染色体的处理,采用 只变动盐溶液处理时间,而将其它因素全部固 定起来的方法。这一新流程在很大程度上统一 了方法,提高了显带的成功率、分辨力与可靠 性,我们已在玉米、慧茵、玉米X惹该(河南南阳 地区农科所提供)、川谷、蚕豆、洋葱、蒜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色体C-分带显带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染色体C-分带技术自问世以来,关于其显带的机制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早期研究的DNA变性-复性机制、DNA消化机制以及后来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机制,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在介绍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所做试验,对C-分带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显带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利用C-分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4.
中棉染色体的Giemsa 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icmsa显带技术研究了中棉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特征,中棉具有着丝粒带、中间带、端粒带和核仁缢痕带。  相似文献   

5.
宜昌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Baker) Bake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单套染色体的条带总数目为21条。其带型公式为:2n=24=6C+2CI+2I+2CI++2CI++4I++2I++2T++2I+S。宜昌百合(L. leucanthum)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显著的特征带,且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强带主要集中在着丝点及附近区域。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宜昌百合(L. leucanthum)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6.
有关鼬科动物的核型和分带研究,Hsu等(1967—1974)以及等(1976,1977)已有过一些报道,但是黄鼬(Mustelasibirica)染色体的研究报道尚少,仅等(1976)作了核型和G带分析。本工作进一步研究了黄鼬的核型,用C分带技术观察了异染色质的分布,并描述了核仁组织者(Ag-NORs)的数目和位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大麦、小麦、黑麦、蚕豆、洋葱等染色体的 N 带带型鉴定技术。采用了两种 N 带技术:第一,将染色体标本在5%三氯醋酸(90℃,6分钟)-0.1NHCI(60℃,6分钟)处理,Giemsa染色;第二,染色体标本经 IM NaH_2PO_4(92—94℃,3.5—8.5分钟)处理,Giemsa 染色。试验证明 N 带技术简单、快速,带型清晰。带型分析表明,N 带并非专一地显示核仁组织者。将上述植物的 N 带与 C 带比较,在有些植物中虽然有些 N 带区与 C 带区一致,但也有些区域仅显示出 N 带而无 C 带或仅显示 C 带而无 N 带。为此,N 带技术与 C 带技术的结合使用,将对染色体鉴别十分有价值。N 带同 C 带一样也是细胞遗传学中一个有用的标记。  相似文献   

8.
沅江芦荟染色体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非富芦荟的基础理论研究,给芦荟的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采用F-BSG制片法,对沅江芦荟染色体组型及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沅江染色体数目为2n=14,核型公式为2n=14st 6sm 4m,染色体长度比为2.20,N.F值为24,属3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4L 2M2 6M1 2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和部分全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三个玉米品种根尖染色体 C-带带型和间期核的染色中心。不同品种 C-带带型不同,同一品种某些对染色体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带型具有杂合性。不同品种间期核的染色中心不同。每个品种的染色中心数接近染色体明显的 C-带数。  相似文献   

10.
毛百合根尖染色体Giemsa 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毛百合(Lilium dahuricum Ker-Gawl)根尖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百合试管苗的染色体倍性变异丰富,染色体倍性变异包括二倍体(2n=2×=24)、三倍体(2n=3×=36)、四倍体(2n=4×=48)到六倍体(2n=6×=72)。对二倍体毛百合的C-带结果进行分析,其带型公式为:2n=2×=24=2CI++2CI+T+T++6I+2I++2I++2I+T++2I+T++2I+T++2T++2T+。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显著的特征带,而且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强带主要集中在长短臂上。因此,GiemsaC-带方法可以将毛百合(L.dahuricum)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G带的历史、认识发展、技术探索、现状、问题及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显带技术建立后的多年,植物染色体一直不显G带,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假说予以解释或进行实验验证。最近几年,该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用多种方法在十几种植物上进行了探索,并初获成功。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但植物染色体G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栽培芍药染色体的Giemsa C-带及体细胞染色体联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用Gicmsa C-带技术观察了栽培芍药三个品种的染色体带型,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第Ⅰ和第Ⅱ对染色体C-带的不同。间期核的染色中心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动的。这些染色中心在整个间期核阶段始终保持着后-末期的基本构型。此外,观察到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为32%,其中具随体的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达40%。  相似文献   

13.
植物染色体G-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百台(Lilium davidii)、华山松(Pinus armardii)和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等植物染色体G-带研究结果。本试验的G-带与以往的C-带不同,C-带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1-4条带,多分布在着丝点附近,而G-带则多达几十条,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带纹清晰,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的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的程度。前期染色体带纹数目是中期的三倍,接近人类高分辨带水平。对G-带带纹采用了自动光谱分析,波峰数值与带纹相符。作者同时介绍了胰酶法在植物染色体G-带中的应用。认为此方法既适合动物亦适用于植物。但植物G-带显示的关键可能不在胰酶法本身,而在合适的分裂时期及染色体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植物染色体G—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 G-带技术在动物和人类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在植物方面由于它仅能显示带纹很少的 C-带、N-带或 Q-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和植物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 G-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傅鹏 《遗传》1991,13(5):16-18
本文初次报道了癫蝗科Pamphagidae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earn,两个种(青海短鼻蝗F.kukunoris B.-Bienko和永登短鼻蝗F. yongdensis Xi et Zheng)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11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组型和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C-带在第3,5,6,7,8和X染色体上分布和强弱相同,以上反映了两个种在系统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另外,两者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第1,2,4,9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反映,尤其在对应的第2和第4染色体上居间C-带发生的位置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三系及其杂种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玉米的两个雄性不育系,和它们共同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两个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的F_1进行了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从明显的C-带带型看,不育系与保持系相同,恢复系与不育系和保持系显著不同。在F_1中,从父母本之间带型有明显差异的4对染色体看,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其带型和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条和另一个亲本相似。以明显的C-带带型作为标记,在杂交后代中可以直接对不同亲本遗传下来的染色体进行追踪。 文中讨论了在明显C-带带型方面细胞质对细胞核有无影响,用品种间明显C-带带型的差异大小作为选配强杂种优势组合的依据,以及从细胞学上鉴定核代换程度的标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芥蓝和结球甘蓝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芥蓝和结球甘蓝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两种植物的二倍体均由4对中着丝粒、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对为随体染色体。芥蓝和结球甘蓝具有统一的染色体组型公式:2n=18=8m+10sm(2SAT),但两者的某些染色体在编号顺序上有差异。在结球甘蓝中观察,到4种不同形态的随体。用 BSG C-带方法得到 C-带带型,带型公式,芥蓝为2n=18=CITS 型=10C+2CI_++4CT~++2CS;结球甘蓝为2n=18=CITS 型=8c+2CI_++6CT~++2CS。某些带纹具多态性和杂合性。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芥蓝与甘蓝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高分辨 G-带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首次运用改良的尿素法在野生一粒小麦、玉米、蚕豆、吊兰、川百合等多种植物上诱导出 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 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程度,中期染色体一条深带到晚前期可显示出2.67条亚带。作者同时比较了胰酶法与尿素法的显带效果。认为两种方法显示的带纹基本相同,尿素法比胰酶法作用温和,显带时间长达数分钟,易于掌握,重复性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植物染色体G带及螺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采用胰酶,尿素,SDS和NaOH原位诱导黑麦,小麦和蚕豆染色体G带和螺旋的结果,所得的G带带纹众多,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带纹数目与染色体收缩程度相关,个别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带纹可以配对,一些晚前期染色体的带纹已达高分辨水平,G显带处理时间过长,染色体螺旋结构往往被诱导出来,螺纹数与染色体收缩程序有关,螺旋方向具有多样性,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植物染色体G带到螺旋的转化现象,在光镜下显G带的染色体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螺旋的特征,作者还对植物染色体G带与螺旋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