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茅咖啡天牛种群构成与危害的时空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本文对思茅市咖啡天牛种群的构成,发生时期危害的时空特性及幼虫蛀孔部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思茅地区咖啡的天牛种群由旋皮天牛和灭字虎天牛构成 ,在不同时间两个种群的构成比例不同。施皮天牛是优势种心化高峰期为4月18-30日,灭字虎天牛成虫主要在10-12月出现;在咖啡树中天牛幼虫的频数分布具有明显特征,1头虫的分布频数最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咖啡旋皮天牛Acalolepta cervinus 和咖啡灭字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的生态对策,种间竞争策略,并结合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理论,咖啡林生态系统的特性,咖啡天牛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咖啡天牛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咖啡旋皮天牛Acaloleptacervinus (Hope)韧皮部蛀道和木质部蛀道的空间特征 ,揭示了其幼虫的蛀道行为特性。结果显示 ,钻蛀孔集中分布于咖啡树径 4cm处 ,当钻蛀孔处树径大于 4cm时 ,木质部蛀道大多向上发展 ,当小于 4cm时则向下发展 ;钻蛀孔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则显示钻蛀孔多分布于靠近树干基部的区域 ;钻蛀孔多紧临树干上的凸起物旁 ,如侧枝基部、瘤凸旁等 ;较多数的钻蛀孔位于树干的南面。以上结果说明咖啡旋皮天牛幼虫的钻蛀行为具有很强的位置选择性。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咖啡旋皮天牛幼虫的钻蛀行为 ,进而找到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思茅市大开河咖啡场进行了咖啡天牛的白僵菌防治试验。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接触到白僵菌的各龄咖啡天牛,均可被感染致死;室内培养条件下的虫体一般在第15天左右致死率可达90%以上,室内木段堵孔到第20天累计死亡率达90%以上,室外插竹签,菌签插孔和菌泥堵孔法在第20天防治效也可达90%以上,手撒菌粉和喷菌液法虽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产量测定结果显示,生物防治区咖啡鲜果每0.067公顷(1/15ha.)比对照区高125.7kg;与几种常用杀虫剂防治费用比较认为,白僵菌是一种经济、安全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咖啡粉孔隙率对咖啡胶囊内冲泡流场及其达到稳态时间的影响,寻找咖啡胶囊内最佳咖啡粉充填密度。方法:基于自由流动和多孔介质流动理论,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耦合Navier-Stokes方程和Brinkman方程,对咖啡胶囊不同孔隙率下胶囊内冲泡流场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流场分布规律。利用示踪法计算冲泡流场达到稳态的平衡时间,并构建咖啡粉不同孔隙率对平衡时间的经验公式。采用相同方法模拟手冲咖啡机中的冲泡流场,通过比较意式咖啡机出口流量和模拟出口流量验证方法准确性。结果:意式咖啡机出口流量和模拟出口流量基本一致,误差小于6.10%,表明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能够用于表征咖啡粉冲泡流场分析。对咖啡胶囊内冲泡流场的模拟结果显示,咖啡胶囊孔隙率越小,咖啡胶囊稳态冲泡流场整体流速越小,且流场达到稳态时间越长。在注水孔、通孔膜小孔和出口附近流速和速度梯度显著增大,靠近杯壁方向流速减小。构建的咖啡粉孔隙率对平衡时间的经验公式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孔隙率下咖啡粉中流场的平衡时间。结论:通过Comsol软件耦合Navier-Stokes方程与Brinkman方程能够用于模拟咖啡冲泡过程中的流场分布,通过咖啡孔隙率与平衡时间的经验公式有助于确定咖啡胶囊冲泡风味最佳的孔隙率,为咖啡胶囊风味改进中咖啡粉充填密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管氏肿腿蜂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是咖啡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为害小粒咖啡,对我国咖啡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本试验利用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开展咖啡灭字脊虎天牛防治。结果表明:在室内寄生试验和实验室模拟防治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寄生率最高可达到93.33%和61.18%;林间放蜂试验中,以单株罩笼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防治效果最好,寄生率最高为38.38%和23.36%,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2.69%;放蜂60 d后防治效果最佳,放蜂时间间隔应以60-90 d为宜。  相似文献   

7.
荔枝、龙眼是水果上品,曾经大规模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部分果园管理缺失,蛀干害虫危害程度加剧。记录当前严惩危害荔枝、龙眼树干、枝条枯萎甚至植株干枯的龟背天牛和咖啡木蠹蛾特征、习性和防治方法,维护果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受欢迎的咖啡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另二为茶和可可。咖啡之名广及世界,喝过咖啡的人无法统计清,但知道咖啡来源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咖啡是来源于茜草科咖啡属的种。咖啡属的重要特征是它的花冠裂片是旋转状排列的,而拉拉藤属和茜草属的花冠裂片是镊合状排列的。咖啡属有90多种,重要的种仅为大粒咖啡(Coffealiberi-ca)、中粒咖啡(C.canephora)和小粒咖啡(C.arabi-ca)三种。其中又以小粒咖啡栽培最为广泛。它的果实成熟后经加工制成咖啡,作饮料味道香醇,且含的咖啡因成分较低。小粒咖啡的原产地为非洲埃塞俄比亚。咖…  相似文献   

9.
咖啡旋皮天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咖啡旋皮天牛(Dihammus cervinus Bates)为咖啡重要害虫。作者于1957—59年在云南西双版纳调查,为害率轻者13—16%,重者50—70%。此虫在国内分布云南、四川,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和印度。文献上记载,为害植物有咖啡(Coffea arabica L.)、水团花属(Adina)、柚木属(Tectona)、醉鱼草属(Buddleia)、臭牡丹属(Clerodendron)及  相似文献   

10.
越桔两种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淼 《昆虫知识》2001,38(3):221-222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和樟泥色天牛Uraecha angusta(Pascoe)是江苏地区的美国兔眼越桔上2种主要蛀干害虫。前者在枝干中向顶端方向蛀食,排出圆粒状虫粪;后者向植株基部方向蛀食,排出粉末状虫粪,均造成枝干枯死。咖啡豹蠹蛾发生量较大,是主要虫种。防治这2种蛀干害虫,应采用保护利用天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促使树体健壮生长等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预测其生物量分布可以加深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然而目前基于植被指数模拟技术进行热带森林生物量分布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 在基于遥感影像和135个公里网格样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别选取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短红外湿度植被指数(MVI5)、中红外湿度植被指数(MVI7)和比值植被指数(RVI)与总物种生物量、顶极种生物量和先锋种生物量做相关分析, 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基于植被指数的生物量回归模型; 利用残差图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MVI7MVI5与总物种和顶极种生物量关系显著, 而NDVIRVI对先锋种生物量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总物种、顶极种和先锋种生物量预测精度较高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69.24%、73.98%和88.08%, 表明3个生物量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 模拟结果表明总物种和顶极种生物量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区域, 而先锋种生物量无明显的分布规律, 是不均衡地散布于整个研究区域, 反映了群落组成结构、干扰历史、地形及气候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梯度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Thronthwaite的方法,对黄土高原286个气象站(台)的某些气候指标进行了计算,其中包括校正的潜在蒸散(APE)、水分指数(IM)、热量系数(TE)、干旱指数(IA)和湿润指数(IH)。同时,得到了每项气候指标的地理回归模型,并利用各项地理回归模型分别做出了各项气候指标的地区分布图。APE和IM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有密切的关系。本区大多数的植被类型的IM均为负值,照例划入干旱亚湿润-半干旱-干旱(dry subhumid-semiarid-arid)地区内,而大部分植被的TE在57.1—85.5之间,应属中温范畴。植被与气候指标的相关性表明:黄土高原南端的地带性植被,实际上为干旱森林、疏林和灌丛,它们在性质上与分布于山地上的辽东栋(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z.)林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苯肼对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Brunara等人用苯肼使动物造成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基础上,建立一种由急性溶血性贫血后,而诱发家兔幼红细胞增多的非正常生理状态的红细胞在体衰老模型,继而研究新生红细胞从产生到死亡死亡过程,即衰老过程的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新生红细胞的压积、变形、取向及与之相应的全血的粘度、血沉等指标的连续60多天的监测,发现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微观流变学特性确实有明显改变。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吉良的热量指标和作者提出的湿度指数,研究了我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1.确定了东北地区10个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热量分布范围和水热指标的平均值。2.研究了东北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标分布特点,并用定量指标讨论了东北东部山地岳桦林带的分布、大兴安岭存在山地冻原和东北植被区域的分界线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分析和立地质量的评估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和造林营林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规划方法,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的限制,迄今为止,还没有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立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和开展立地条件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卫星遥感为大面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以云杉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为研究手段,在岷江上游的四川西北部松潘镇江关流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索有关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并通过有关精度的评估分析这种高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植被指数NDVI和TNDVI与野外实测云杉立地指数(SI)基本为线性相关.通过对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在1:1比例的分析图中,NDVI和TNDVI的遥感反演模型都有很好的拟合效果与较高的精度,说明通过遥感植被指数的方法测定森林立地指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植物种分布的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娟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2006,30(6):1040-1053
从植物种水平研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植物种与气候关系的早期研究历史和国内外近期研究进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植物种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的最新发展,汇总了最近20年来国际上模拟预测植物种潜在地理分布的模型,比较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统计模型主要包括以生物气候分室模型或气候分室模型为代表的相关模型、以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为代表的回归模型、以分类和回归树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基于规则的模型、以及生态位模型、气候响应面模型等。机理模型主要介绍了基于BIOME1生物地理模型和FORSKA林窗模型的STASH模型、基于过程的物候模型PHENOFIT,以及一种基于水分平衡、温度和植物物候现象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模拟预测的不同地区植物种未来分布的格局,并介绍中国植物种潜在分布区及未来变化的模拟预测工作,从而为更加准确地模拟预测植物种在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提供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大头茶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泛收集四川大头茶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被认为较好的几种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徐文铎的湿润指数,Penman的干燥度指标,Thornthwaite的潜在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  相似文献   

18.
The distribution of a phenotypic state is often discontinuous and dispersed. An example of such a distribu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shell shapes of terrestrial gastropods, which exhibit a bimodal distribution whereby species possess either a tall shell or a flat shell. Here we propose a simple model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bimodal distribution relates to the optimum shape for shell balance on the substrates. This model calculates the theoretical shell balance by moment and obtains empirical distribution of shell shape by compiling published data and performing a new analysis. The solution of the model supports one part of the hypothesis, showing that a low-spired shell is the best balanced and is better suited for locomotion on horizontal surface. Additionally, the model shows that both high- and low-spired shells are well balanced and suited on vertical surfaces. The shell with a spire index (shell height divided by diameter) of 1.4 is the least well balanced as a whole. Thus, spire index is expected to show a bimodal distribution with a valley at 1.4. This expectation was supported by empirical distribution of a spire index, suggesting that the bimodality of shell shape in terrestrial gastropods is related to shell balance.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形梯度的岩溶槽谷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权  李阳兵  刘亚香  胡先培 《生态学报》2019,39(21):7866-7880
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机制下岩溶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在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分布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7年landsat TM高清影像和30 m×30 m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查,通过地形位分布指数、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指标计算,探讨岩溶槽谷区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共同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1)岩溶槽谷区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山坡(高地形位)-槽坝(低地形位)两种分布格局特色存在,且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主要以低、中、高3种地形位组合模式;(2)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呈现梯度效应,表现出各自分布特征与差异;(3)岩溶槽谷区土地利用多样性、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合理性在地形梯度上分布格局既存在一些共同性特征,又存在各自差异性;(4)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特征差异性是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e estimation of site index and site quality form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basic tools in forest-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silviculture practice.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site index and site quality of forest ecosystem still lack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t is a novel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forest productivity in large areas using satellite remote-sensed data. The site-index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pruce (Picea asperata) forest in Songpan-Zhengjiangguan watershed,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was described using the remote-sensing vegetation index appl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ed inverse models.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methodology in broad regions and forests using the accuracy assessment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e index of the spruce forest is in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remote-sensed vegetation indic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soil adjust NDVI (TNDVI)), as well as with these inverse models with high accurac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is approach can be used in similar estima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