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13,(3)
关于灵长类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演化关系,以及灵长类内部类人猿、眼镜猴、狐猴等主要支系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件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万年.这项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第14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于1992年8月16日~21日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召开。出席大会的1200人来自42个国家。此次大会分46个专题组,包括灵长类的解剖、行为、生态、生理及饲养、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现生的和化石灵长类各领域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学术交流会。化石灵长类方面有“近年来非人形人猿超科的新发现及研究成果”和“老第三纪灵长类的进化”两个专题。中国近年来人猿超科的发现与  相似文献   

3.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日本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产自九州西部熊本县天草(Amakusa)地区始新世地层赤崎(Akasaki)组以及鹿儿岛县甑岛(Koshiki Islands)相当层位的中甑(Nakakoshiki)组。初步研究显示这两个组产出的哺乳动物分异度较高,包括9个目的至少18种动物。赤崎动物群有3种trogosine裂齿类、2种冠齿兽科全齿类、1种等脊貘科奇蹄类、2种dichobunoid偶蹄类、1种下齿兽科踝节类、1种西瓦兔猴科灵长类、1种未定食虫类以及2种可能的梳趾鼠类。中甑动物群包括1种冠齿兽科全齿类、2种小型雷兽科奇蹄类、1种高冠的下齿兽科踝节类、2种啮齿类和1种细齿兽科食肉类。这两个日本哺乳动物组合很接近早-中始新世界线。由于出现了trogosine裂齿类和雷兽,它们的时代要晚于伯姆巴动物群,极有可能与亚洲大陆阿山头期哺乳动物群相当。这两个动物群还包含了在亚洲大陆没有发现过的几个新种,并具有独特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5.
江苏溧阳上黄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地介绍了发现于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裂隙堆积中的一个中始新世(距今约4500万年)哺乳动物群,共12目。其中中华曙猿(Eosimiassinensis)的发现表明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可能性更大;其它的众多发现表明亚洲的东南部是早第三纪哺乳动物主要类群演化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根据西藏科考队1974—1976年在西藏地区的昂仁县的日喀则群和东嘎地区的秋乌组、冈底斯山门士组(门士下组)及野马沟组(门士上组)、南木林县的乌龙组等处采集的植物化石,对晚白垩纪以来西藏地区植物区系的发展、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以及晚白垩纪—老第三纪初的植被和气候、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气候进行了讨论。在西藏发现可靠的桉属化石,联系该属化石在北半球的广泛分布及其他有花植物的相似分布特征,说明晚白垩—老第三纪初亚洲大陆和澳洲有连接的可能性。而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我国云南地区新第三纪的植被极相似,反映那时该区同属于一植物区系省。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文中记述了肉齿类(Creodontia)中兽科(Mesonychidae)的三个新种。中兽科是全北区早第三纪(中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原始食肉类,齿列很特殊,沒有裂齿,据推想主要是杂食性动物。已知的化石共代表11个属,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在欧洲和亚洲则不甚重要,只在我国内蒙二连地区的伊尔丁曼纳层(上始新统)中有少量发现。近几年来,在亚洲有许多新的发现,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下始新统(或上古新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南海北部大陆架某钻孔(Y6)和西太平洋DSDP 296钻孔第三纪地层中超微化石群进行直接对比,同时收集Lohmann和Carlson(1981)对17个太平洋深海钻孔、Ellis(1973)对DSDP31航次7个钻孔超微化石研究资料进行间接对比,发现边缘海和大洋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分布有着不同特点,表现在;(1)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丰度低,而大洋丰度高,是边缘海陆架区的37倍。(2)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分异度低。(3)小型钙质超微化石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含量丰富,而大个体类型在大洋中含量高。(4)Sphenolithus和 Helicosphaera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多,而 Discoaster在大洋中含量高,几近前者的15倍。文中最后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树鼩24小时昼夜节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Carlsson(1922)时期到现在,树鲍(tupaiidae)的分类地位问题一直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和讨论。历史上树鼩曾不止一次地被错定为松鼠(Grzimek 1975)。虽然人们对树鼩是否属食虫目(Insectivora),原猿亚目(Prosimiae)或另立新目方面尚存在不少争议,但大多数人都同意灵长类在大约第三纪自食虫目演化而来,而树鼩是目前地球上幸存的少数几种灵长类原宗(Ptimitive stock)中的一种(chiarelli 1974;Lende 1970;Grzimak1975;Casseday等1979)。 树鼩可分成2亚科,6属,47种和约100个亚种,它们绝大部分产自亚洲南部。本研  相似文献   

11.
人工投食行为对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人类学学报》2008,27(3):274-283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对几种非人灵长类投食群的研究。借鉴日本猴(Macaca fuscata)、恒河猴(M.mulatta)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长期积累的研究经验,有利于我们减少人工投食对非人灵长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比较这三种灵长类野生群和投食群之间的差异,量化地分析了人工投食对灵长类动物社会生态学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社会行为方面,人工投食会导致灵长类动物的聚集、增加争斗频率、改变个体间等级关系、延缓分群现象、影响活动域和增加新兴行为。在种群数量方面,人工投食会缩短雌性性成熟时间、增加出生率和婴猴存活率、减少成年猴死亡率。而人工投食对雄性性成熟、出生间隔等方面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考证。最后我们讨论了人工投食行为的利弊,并建议应谨慎和妥善地实施人工投食,和对非人灵长类投食群进行合理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6,(3):78-79
正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形成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人类为何起源于非洲,而不是亚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和他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了新发现于我国西南部的灵长类化石后找到一种可能的答案,即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导致亚洲的  相似文献   

13.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地区,其植物种类占中国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几乎包含了欧亚大陆的各种主要植被类型,其错综复杂的生物区系是如何形成与演化的,这个基本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解决。本文结合云南的历史地质事件,从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对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基础上,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迅速形成大量物种,使北部地区演化成为现今以世界性和北温带分布的科、属占优势的温带植物区系;在南部地区,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逃逸,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演化成为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对云南南部、中部和北部植物区系系统发育关系(系统发育结构和β多样性格局)的研究支持了植物区系地理学上的推论。此外,思茅-兰坪(印度支那)地质板块自晚始新世以来发生顺时针旋转可能导致了云南西北部与云南东南部一些物种对应分布格局的形成;云南南部与东南部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可能因具有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程而发生了显著的生物地理分异。在晚第三纪各地质事件的影响下,云南植物区系在一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基础上发生了歧化,演化成为现今的南-北、东-西生物地理分异明显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5.
这个报告的目的是想根据新生代各时期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产化石地层的分析,对我国境内可能找到灵长类化石的地区、地层和可能发现的化石类型进行推测,作为我国灵长类化石寻找工作上的参考。象这样的工作,如果要得到比较正确的推论,就必须对大量已有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包括中国的和国外的,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整理和分析。目前关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的踝节类新材料是广西石油勘探普查大队和我所于1973和1974年在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进行第三纪古生物地层调查时,相继采自巴(艹卜)、塘烧、花茶和东红等四个地点。这些材料经研究分别属于伪齿兽科和中兽科的四个种,其中包括两个新属。中兽科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欧亚记载甚少;近年来,我国在古新世-渐新世不同层位中有不少新的发现,其分布地区之广(至少有8省区)以及种类之多不亚于北美。所以中兽科是区分早第三纪地层和进行对比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化石类群。至于与奇蹄类起源上可能密切有关的伪齿兽科,以往较多见于北美和欧洲的古新世一中始新世地层,而我国只在古新统中可能有发现。因此广西始新世伪齿兽科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的地理分布,并有助于了解它在亚洲的发展及其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 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 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 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 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 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 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 但非"超厚"类型, 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 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 (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 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 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 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 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 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记述的鸟类化石标本是1966年9月由吴家湾生产队社员发现,原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102地质队同志采集的。发现化石地点在宁夏海源县吴家湾附近支沟中的地面露头,产出层位属于晚第三纪甘肃群的土黄色钙质砂岩中。该化石经笔者鉴定属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虽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上新统或更新统地层中都有过一些发现,但完整者甚少,像这次所发现的如此完整别致者尤为稀少。同时根据目前资料所知,在宁夏海源地区晚第三纪甘肃群中发现此类化石还属首次,达对研究宁夏南部及陇东地区晚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上湖组叶肢介化石发现的意义近十年来,中国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报道(王思恩,1974;陈丕基,1975;张文堂等,1976;沈炎彬、陈丕基,1979;沈炎彬、张显球,1979;陈丕基、沈炎彬,1980),从世界范围来讲,是叶肢介化石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进展,因为在此以前不久,第三纪还被认为是叶肢介演化史上的一个空白锁链(Kobayashi,1972)。中国早第三纪的叶肢介化石,曾被划分为三个叶肢介群(张文堂等,1976;陈丕基、沈炎彬,1979),出现最早的一个原称做Perilim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