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
:胆石症在消化外科发生率较高,我国发病率约为7%-10%。胆石症以胆囊结石为主,部分可合并胆总管结石。胆石症的既往 主要治疗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术(OC+OCH+TD)。但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其治疗模式已有 长足的进步。我国目前用于治疗胆石症尤其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内结石的微创治疗模式包括2 种:阶梯治疗方案:内镜逆行胰 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 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治疗方案:LC+ 腹腔 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即LC+LCBDE。本文通过探析两种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为临床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 管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手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3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接受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术550例定义为开腹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30例定义为LCBDE组,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150例定义为EST组,对比三组复发率;按照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27)和未复发组(n=50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EST组复发率为38.67%,显著高于LCBDE组的26.67%和开腹组的29.2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患者在年龄、HBV感染史、黄疸、总胆红素异常、乳头旁憩室、胆道感染、胆道狭窄、乳头狭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手术史、胆囊切除、胆总管直径≥15 mm、胆管角≤120°、手术类型、结石数量≥2粒、结石直径≥10 mm、有无胆囊结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患者的年龄、有乳头旁憩室、有胆道手术史、胆总管直径≥15 mm、结石数量≥2粒、手术类型为EST均是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当根据患者的结石大小、数量及患者体质等综合考虑手术方式,并加强预防措施,力求控制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内镜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3年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患者共89例,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患者在内镜取石失败后再行LCBDE术(n=47),B组为诊断胆总管结石后立即行LCBDE术(n=42),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包括胆瘘、胰腺炎以及其他)、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结果:A组和B组相比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内镜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选择从199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外胆道结石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290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其中先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造影/切开术(ERCP/EST),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先ERCP/EST后LC组)103例,先行LC,然后行ERCP/EST(先LC后ERCP/EST组)73例,同时行LC和ERCP/EST(LC与ERCP/EST同时组)114例。分析患者整体手术情况,对比各组手术相关指标、结石取出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00例患者中,10例因结石过大、缩窄乳头炎、出血及怀疑胆囊癌因素中转开腹。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功取出结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三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不同手术顺序的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临床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均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彭利武  周恩湘  唐华  文星均 《生物磁学》2011,(12):2304-23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究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行一步法LC+LCBDE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观察组),并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步法LC+LCBDE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3年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患者共90例,分为两组,A组为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BDE术(n=45),B组为既往无手术史行LCBDE术(n=45),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结果:A组和B组在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BDE是安全可行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合适的病例选择、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穿刺点选择和精确的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胆囊胆总管取石术。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93.7±17.O)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8.7±10.6)min,t=4.37,P=O.049〈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91.7±27.3)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2.7±17.O)mL,t=-6.10,P=0.026〈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7.%明显小于对照组20.0%,x2=-7.05,P=0.008〈0.05;观察组的结石复发率3.6%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0%,x2=-7.76,P=0.005〈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良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了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5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析比较微创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之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所需时间与镇痛药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与完全康复时间。结果:与开腹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微创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完全康复时间、镇痛药的使用率均明显短于或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对合适的患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入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傅骏  曹超  邢岩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生物磁学》2013,(36):7048-7051
目的: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引起胆道反复感染,进而导致胆道结石再发和胆道狭窄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以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微创治疗胆总管结束的技术开展颇为广泛。它主要包括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papillarybal—Iondilation,EPBD)、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术、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和鼻胆管引流术六大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不同术式的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术,在术后早期对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影响。方法: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男30例,女33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l周留取胆汁采用口服核素和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I、II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定。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P=0.416)。行EST中切开和小切开+球囊扩张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这两组不同术式的患者锝计数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者胆汁中的PGII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II的质量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EST中切口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球裳扩张术(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组(简称: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组(简称:常规开腹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大小、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常规开腹组(15.9%)(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常规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情况,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共53例,采取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共53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7%,显著低于对照组(3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镜联合腹腔镜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择期ERCP治疗的16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取石效果、手术前后胃肠疾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量表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时间为(37.90±4.21)min、术中出血量(10.86±1.29)mL、术后通气时间(4.38±0.65)d、切口疼痛时间(1.02±0.12)d、住院时间(8.62±0.96)d、手术成功率为97.56%(160/164)、一次取净结石率为95.73%(157/164)、二次取净结石率为1.82%(3/164)。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GIQLI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胰腺炎5例、胆管炎1例、出血6例、高淀粉酶血症4例。结论:ERCP术是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需积极预防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行一期缝合胆总管的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胆管一期缝合;B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留置T管引流。比较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组较留置T管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几率更小。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安全可行的方法,既为患者节省了费用又避免留置T管带来的并发症,在合适的适应症下可行此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小切开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与单纯EST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小切开EST术治疗,给予研究组小切开EST+EPBD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等临床指标;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3%(7/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3%(2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开EST联合EPBD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有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人免疫球蛋白(HIG)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IMP/CS)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PS/TS)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8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33例,采用HIG+IMP/CS+PS/TS治疗)、B组(33例,采用IMP/CS+PS/TS治疗)和C组(33例,采用PS/TS治疗),比较三组有效率、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B组的78.79%,B组高于C组的60.61%(P0.05)。治疗7 d后,三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CD4~+和CD4~+/CD8~+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A组CRP、IL-6、TNF-α、CD8~+水平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治疗7d后,A组CD4~+和CD4~+/CD8~+高于B组,B组高于C组(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HIG联合IMP/CS和PS/TS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及对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血清AST、ALT、ALP水平变化情况、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AST、ALT、AL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17%(P0.05)。结论: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应用ERCP取石术效果显著,对患者血清血清AST、ALT、ALP影响较小,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