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序言 生命早期的婴儿常常发生EB病毒(EBV)感染。这些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伴轻度非特异性表现。EBV感染在世界发达地区和当年轻成人原发或初期感染时往往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此病毒最初是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持续感染的淋巴细胞系中发现的。EBV感染首先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EBV原发感染后继续庇护该病毒染色体组,并保持其潜伏感染,很可  相似文献   

2.
Epstein-Barr(EB)病毒的原发感染发生在儿童时期,在我国3~5岁儿童的感染率为70%~90%。感染后终生带毒,并经唾液不断排出病毒。我国南方是鼻咽癌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和早期治疗,使鼻咽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但不能降低发病率。EB病毒疫苗有可能成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Epstein等人从淋巴母细胞株(B95-8细胞)细胞表面提取EB病毒膜抗原(MA),用于免疫棉顶猴能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动物能抵抗EB病毒攻击后所诱发的恶性淋巴瘤。该中和抗体在体外能中和EB病毒的转化活性。EB病毒的主要膜抗原(MA)是由分子量220kD和  相似文献   

3.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包涵体衍生型病毒是杆状病毒的一种表型,主要通过宿主经口食入引发感染。多种包涵体衍生型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原发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被称为经口感染因子。P74是最早被鉴定且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经口感染因子,本文从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74的研究成果。P74含有三个跨膜结构域和两个功能结构域。在病毒释放过程中,P74会分别受到包涵体内碱性蛋白酶和宿主中肠胰蛋白酶酶切,P74及其酶切产物和囊膜表面稳定复合物有微弱相互作用。作为病毒结合蛋白,P74和刷状缘囊膜中一个大小约为35kDa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使得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上。对P74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对昆虫杆状病毒原发感染详细分子机制的认识,并为农业生产病害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巨细胞病毒可通过原发感染或者潜伏感染再激活而广泛传播.基于对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和Towne株基因测序的完成,以及人巨细胞病毒的基因功能研究及其相关动物模型如小鼠模型、猪模型、恒河猴模型等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避三方面对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定患者单份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pp65特异性IgM抗体和IgG亲和指数(AI),建立HCMV原发感染的临床判断标准.方法 从临床收集40份患儿血清和尿标本,以本室自制的pp65为抗原,运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HCMV pp65特异性IgM抗体;同时通过尿素变性实验,以6M尿素作为温和蛋白变性剂,测定HCMVpp65 IgG AI.尿标本常规处理后接种人胚成纤维(HF)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观察HCMV特异性细胞病变效应(CPE),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UL83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细胞玻片HCMV抗原.并将病毒分离结果 同血清学方法 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标本中,IgM阳性13例,IgG阳性30例,其中,仅IgM阳性4例,病毒分离结果 亦为阳性,可诊断为原发感染;30例IgG阳性标本中,2种抗体均为阳性9例(A组),其中,5例AI<50﹪,病毒分离结果 均为阳性,判断为原发感染;1例AI在50﹪与60﹪之间,为可疑原发感染,需要进一步鉴定;3例AI>60﹪,判断为继发感染.IgG阳性21例(B组),其中仅3例(14.29﹪)AI<50﹪,但病毒分离结果 为阴性,提示患者不久前曾发生HCMV原发感染,特异性IgM抗体已经转阴,病毒进入潜伏状态;余18例患者AI均>60﹪,判断为继发感染;2种抗体均为阴性的标本有6例,病毒分离结果 亦为阴性,说明患者未被感染.统计学分析,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方法 与病毒分离比较,一致率为75.49﹪,该方法 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7.10﹪,准确度为90.00﹪.结论 以HCMV pp65重组蛋白为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以及相应IgG AI的ELISA,可快速诊断HCMV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该方法 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马菁菁  姚堃  汤华民 《病毒学报》2019,35(2):323-330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双链DNA病毒,其原发感染引起婴幼儿急疹,潜伏感染后的再激活亦引起多种严重疾患。近来,该病毒特有的潜伏感染形式—病毒基因组的宿主染色体整合(包括机制及临床相关性)被不断报道。HHV-6基因组的末端区域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病毒基因组通过该重复序列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建立潜伏感染。当宿主免疫力受到抑制时,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组会再次活化,引起疾患。本文综述了HHV-6基因组染色体整合的主要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素芳  刘新华  周晶 《蛇志》2007,19(2):161-162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再度激发则引起带状疱疹。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并同时存在为特征。水痘的发病高峰在冬季后期和早春,5~9岁儿童对本病最敏感,占所有病例的50%,余为1~4岁和10~14岁的儿童。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双标记免疫细胞化学和双标记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环磷酰胺处理的BALB/c小鼠及乳鼠实验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后的发病和病毒定位情况,结果发现,免疫功能不成熟或有缺陷的小鼠感染后发病并有规律地死亡,而免疫功能正常鼠只呈隐性感染。在发病的和隐性感染的小鼠之间,病毒定位主要差别在于HFRSV是否感染免疫器官,即HFRSV抗原可见于发病鼠外周血,牌和胸腺的单个核细胞中,而在隐性感染小鼠的这些免疫器官中则为阴性,HFRS病毒颗粒及病毒抗原广泛见于发病鼠的T细胞亚群中,在Thy-1,L3T4和Lyt-2亚群中,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6+—15.3%,7.5%+—6.1%和17.7+—6.1%。对HFRSV在T细胞中分布的差异还作了动态比较。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可受HFRSV的直接影响,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感染是HFRSV感染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机体在原发感染病毒后,体内能产生某种可能的干扰以阻挡、防止被同种(或同类别)株病毒再次感染现象,HIV感染中也存在这种超感染防御现象。显然,该的研究对于改进HIV疫苗研制策略及其他抗病毒策略十分重要。目前研究认为感染细胞在分子水平上产生的超感染抵抗(superinfection resistance,SIR)和机体免疫反应是感染个体能防御超感染的主要原因。但以上各种假说都没有得到充分验证,HIV超感染防御依然尚未明确。本文将这些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找出新的突破口,推进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尼罗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原发于非洲,后传播至欧洲以及西亚,主要在鸟类中传播,也可以感染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如马、人等)引发脑炎及脑膜炎等症,重者可致死亡.1999年传入北美,在美国纽约地区首次流行,2004年以来被感染的人及动物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迄今为止西半球最大的虫媒病毒性脑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头颈部肿癌临床活检新鲜组织和石蜡包埋组织的两种处理标本,分别采用核酸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技术,分析了头颈部肿瘤组织基因组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同源序列,并研究HPV16的感染同头颈部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喉鳞状细胞癌DNA中有HPV16 DNA同源序列,检测频率在20.0%以上。2.PCR扩增石蜡包埋肿瘤组织DNA中HPV16的URR(病毒基因上游调控区)中的序列,电泳分析扩增产物在喉乳头状瘤、喉癌、鼻腔内翻性乳头瘤和口腔癌中检测率分别是11.1%、20.0%、42.9%和27.3%。3.研究表明HPV16 DNA阳性率与喉癌原发部位,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可能是头颈部肿瘤的病毒病因之  相似文献   

12.
王学  张莉  田波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5):286-288
人受到免疫缺损病毒(HtnnanIInmunodeficiencyVirus,HYV)的感染并引起艾滋病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HIV感染后,病毒大量复制并传播到所有的淋巴器官,通常在几周内人体内就会产生很强的免疫反应以阻止病毒的复制,而病毒几乎总是逃避免疫监控而出现慢性且不断地再感染,直到最后发病。但是,不同的人感染HIV-l后其潜伏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受感染的人群中,约有10%的人在病毒感染的2-3年内发病(称快发病型)t约有10%~17%的人感染后7~10年甚至终生不发病(称为不发型);剩下的介于二者中间,在10年内发病(称一般…  相似文献   

13.
丝瓜提取物的抗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乙型脑炎病毒皮下感染小白鼠为实验模型,观察丝瓜提取物(L 043)的抗感染作用。在感染病毒前腹腔注射L 043时,有很明显的预防作用,其保护率为60—30%;在感染病毒3.5小时后注射L 043时,其保护率(20—27%)较低。实验证明L 043对乙型脑炎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对组织培养细胞、小白鼠、家兔,未见有明显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正>输血的一个主要危险是输入传染性疾病。虽然由输血传播的传染因子数量很多,但在大量接受者中只有一些给带来问题,成为要求在献血时进行筛选试验的根据。有400多种不同的病毒可以传染给人,并引起广泛的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现象。在病毒间引起隐性的亚临床的和临床经过的频率显著不同。原发感染和机会性感染的复活是免疫抑制病人症状严重的重要原因。除了充分的选择献血者和进行预防性筛选以外,有几种病毒灭活技术对生产  相似文献   

15.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疱疹病毒α亚科,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为双链DNA病毒。原发感染可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全球流行性疾病——水痘;潜伏病毒的再激活感染可引发典型的疼痛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及不典型的内脏器官感染。日本和美国分别自1987年和1995年开始实行给全体儿童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后,两国儿童的水痘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VZV疫苗的不良反应,包括二次传播和突破感染等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研发更为有效、安全的新型疫苗。本文就VZV相关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双单克隆抗体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双单克隆抗体(McAb)ELISA同接夹心法,用本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相比较,IFAT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高峰在感染后第8天,而ELISA检测感染上清中病毒抗原的高峰在第14天,两方法检测179份人工感染EHF病毒的乳鼠脑和肺组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和68.2%,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敏感,简便,不仅可用于EHF病原学研究,也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大量鼠肺标本。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我们对北京地区的乙型脑炎病毒和M14病毒进行了监测,观察到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高峰在8月中旬,较发病率较高的1980年和1981年晚3周左右: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批)为16.1%,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3,检出高峰在8月中旬(44.0%),较1981年晚2周以上;到8月初才发现所感染的猪,明显晚于1980年和1981年,受上述众因素的影响,本年度本市乙型脑炎发病率仍较低(0.8/10万),在M14病毒的监测中,发现三带喙库蚊环病毒M14病毒检出率为9.32%,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526,当年最高检出率(32%)和最低现场感染率高峰(1:156),高峰出现在8月30日,与乙脑病毒自然感染率出现的高蜂相一致;猪感染M14病毒与感染乙脑病毒的时间基本相同,表明这两种病毒在自然界传播中不存在明显的互相干扰关系,乙脑低流行年的出现并未受到M14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巨细胞病毒立即早期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为80%以上,对于某些特殊地区和人群,其感染率可高达100%。人群感染HCMV后,通常呈隐性感染,但对于孕妇和免疫能力低下者(如器官移植病人、艾滋病患者),该病毒易导致严重...  相似文献   

19.
应用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Smith株,经腹腔感染我国繁殖的C57BL/6近交系小鼠,在高剂量感染组(10~(5.33)TCID_(50))、中剂量感染组(2×10~(4.33)TCID_(50))、低剂量感染组(2×10~(3.33)TCID_(50))均可引起感染。自感染后第5—14天,所有感染组鼠脾脏均可100%分离到病毒。自第14天开始,高、中剂量感染组唾液腺中已可100%分离到病毒;低剂量感染组唾液腺中到21天亦可全部分离到病毒;中剂量感染组小鼠追踪至第102天,唾液腺中仍100%可分离到病毒。MCMV感染后第21天的小鼠唾液腺切片中,还可见到腺体细胞核增大,核质疏松,有些细胞可见核内包涵体。本研究中全部对照小鼠均未分离到MCMV,说明本研究所用的C57BL/6小鼠可进行实验MCMV感染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4型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可终身携带病毒。EBV感染无法从宿主中清除,呈现潜伏状态,一旦激活即可成为很多疾病的相关病因,与人类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EBV致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致病机制的具体分子遗传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EB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免疫逃逸、EBV感染周期表达的相关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目前EB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