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室中常见粉虱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有些在田间为害经济作物的杂食性粉虱由于栽培方式的变化,逐渐侵袭温室蔬菜作物和花房观赏植物。所以在加强温室和花房的粉虱防治工作的时候,正确识别粉虱的种类是有一定意义的。现在简单介绍以下四种粉虱的识别。其中,一种不仅在蔬菜作物上,而且在观赏植物上发生都很猖獗;而另外三种则常在花房内为害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辽宁省冬季温室内越冬粉虱伪蛹的种类及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情况, 于2012年1月份在辽宁省不同县市区的温室作物上采集了17份粉虱伪蛹样品(每样品含30头粉虱伪蛹) , 镜检鉴别粉虱种类并利用mtCOI基因对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鉴定; 检测了烟粉虱携带TYLCV情况并对其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结 果表明: 辽宁省冬季温室内存在越冬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与烟粉虱。17份粉虱样品中, 11份样品为烟 粉虱样品, 6份样品为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混合样品。混合样品中, 温室白粉虱仅在锦州凌海(LH)样品中占优势。17份烟粉虱样品(包 括混合样品)中, 仅有4份样品为B型与Q型混合样品, 其他13份样品烟粉虱生物型均为Q型。17份烟粉虱样品中有3份Q型烟粉虱样品检测 到TYLCV, 系统树分析进一步证实该病毒是TYLCV。调查结果为辽宁省粉虱与TYLCV的早期测报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我国高纬度地区(黑龙江哈尔滨)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全年发生过程。连续2年调查结果显示,粉虱在哈尔滨地区只能在温室中越冬,于来年5月大棚的第一茬蔬菜上首先发生,至7月第二茬大棚作物时才在大田有少量(低于300头/百叶)出现,在7月末的部分保护地作物上,粉虱种群密度可达到6000头/百叶;而大棚蔬菜中则以番茄和黄瓜上发生最为严重,少量大棚因此绝收;入秋后又从大田消失。结果显示,我国高纬度省份的保护地(温室和大棚)粉虱为害仍然严重,迫切需要从切断源头和迁移扩散路线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4.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韩宝瑜  崔林 《生态学报》2003,23(9):1781-1790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 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 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 sp.、顶孢霉Acremonium 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 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5.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uiferus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的越冬分布型及越冬虫态,通过对茶园黑刺粉虱越冬代虫源进行调查,分冠层统计不同越冬时期各虫态的发生量,利用聚集度指标分析、m*-m回归方程分析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黑刺粉虱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种群聚集均数λ>2,聚集原因为种群自身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各虫态在茶树冠层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卵和1龄若虫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上部,3龄、4龄若虫和伪蛹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下部;随着越冬时间推移,卵和低龄若虫占比逐渐减少,至越冬结束黑刺粉虱4龄若虫和伪蛹占种群总量的80%。本研究明确了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以各龄若虫和伪蛹越冬,越冬期间可缓慢发育至4龄若虫和伪蛹,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为黑刺粉虱精准预测预报和合理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biotype 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体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在两者竞争替代中所起的作用,以对硝基苯磷酸二钠 (pNPP)为底物,采用个体测定和群体测定的方法,研究比较了2种粉虱不同虫态中该酶的性质。结果表明:2种粉虱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整个发育历期均逐渐增加,成虫期达到最大。温室白粉虱2至4龄若虫(伪蛹)期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分别是B型烟粉虱对应龄期酶比活力的2.58、2.68和3.14倍; B型烟粉虱雌雄成虫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分别是温室白粉虱雌雄成虫酶比活力的1.24和1.26倍,且2种粉虱雌虫的酶比活力显著大于其雄虫。2种粉虱2龄若虫到成虫的碱性磷酸酶最适pH均为7.8,最适温度均为47℃;在1龄若虫中均未能检测到该酶活性。测定并比较2种粉虱不同虫态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参数的结果显示,温室白粉虱碱性磷酸酶在3、4龄若虫的亲和力以及在2, 3, 4龄若虫的酶蛋白浓度均显著大于B型烟粉虱的对应值,而在成虫期2种粉虱的亲和力、酶蛋白浓度无差异,B型烟粉虱的活化能显著小于温室白粉虱。据此推测,B型烟粉虱利用碱性磷酸酶在若虫期进行组织骨化和生长发育不如温室白粉虱,但羽化为成虫后利用其进行解毒代谢则可能强于温室白粉虱。  相似文献   

7.
从温室粉虱谈植物检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根据北京植物保护站1976年反映:“粉虱在1973、1974年近郊个别温室有少量发生,为害不重。到1975年冬季在温室为害较为普遍。……至1976年6—7月份在各种蔬菜上突然暴发性地大发生。特点是:发生面积广,近郊菜区只有个别地块没有发生为害;为害作物种类多,多达十几个科的蔬菜,连靠近菜区城市的花卉、树木上都有发生为害”。我们在该站的帮助下查看了寄来的粉虱标本,结果发现它是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这种粉虱在国外是温室栽培的重要害虫,过去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它发源于美洲,先传到  相似文献   

8.
由于烟粉虱Bemisia tabaci、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等粉虱害虫在我国猖獗为害,我国已从种群动态监测到害虫综合治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了有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我们制定了保护地蔬菜与露地蔬菜生产上粉虱害虫的系统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包括调查与监测的目的、样本大棚或田块的选择,粉虱各虫态发生数量的调查、监测与统计方法等,并根据保护地蔬菜与露地蔬菜的生长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粉虱害虫预测预报、防治阈值、防治对策及防控时间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禾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 David etSubramaniam等粉虱害虫在我国暴发危害的现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粉虱类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组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开展了粉虱类害虫的调查、监测、预警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结果表明,烟粉虱在我国的发生区域超过20个省份,温室白粉虱在华北和西南地区,黑刺粉虱在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也分布较广,桑粉虱在我国南方桑植区危害严重,禾粉虱在福建省闽东稻区发生为害逐年严重。利用mt COI DNA测序、SCAR技术和CAPS等技术对B和Q型烟粉虱的鉴定结果显示,Q型烟粉虱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通过Maxent预测模型和GIS技术,预测了烟粉虱在我国的适生区、自然越冬北线和不同地区的发生世代数量。对烟粉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烯啶虫胺是目前华北地区防治烟粉虱较为理想的药剂,而对联苯菊酯、噻虫嗪、啶虫脒和吡虫啉等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研究了苘麻诱集、黄板诱杀、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对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建立了12个示范基地,分别在不同地区开展了粉虱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累计印刷技术宣传手册12.4万份,培训各类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43万人次,累计示范面积4.3千公顷次,技术辐射超过4万公顷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海南的外来有害生物,2006年4月在海南陵水已发现该虫传入。作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为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螺旋粉虱目前已分布至除昌江县和东方市以外的全岛其它15个市县,在吊罗山和尖峰岭保护区的林业局生活区也有分布;调查显示,螺旋粉虱寄主植物达47科120种,其中包括热带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粮食作物、观赏与园艺作物,印度紫檀、榄仁树、番石榴、番木瓜、木薯、番荔枝、香蕉、茄子、四季豆等作物及美人蕉、飞扬草、野甘草等受害最为严重。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初步划分,并对防控工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我国在协作研究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迁飞规律工作中,针对褐稻虱能否在我国境内越冬?越冬的虫态和越冬范围?越冬的生态条件以及越冬后的残留虫量能否构成国内的主要虫源等进行了几年的调查和有关实验。 由于褐稻虱是水稻的专食性害虫,各虫态不耐低温,因此,越冬调查工作在过去一些单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两广、福建、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的一些生态环境内进行,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是广东省自1893年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从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崖城向北调查,在田间落粒自生苗,再生稻及早稻秧苗上均可发现各虫态的褐稻虱,但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递减,  相似文献   

12.
京郊温室白粉虱发生的初步观察和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 自1976年以来,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 Westwood在京郊菜区连续发生为害,并由温室、大棚发展到露地,成为蔬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1977—1978年的观察和防治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一、寄主植物及为害性 温室白粉虱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为害多种植物。在京郊蔬菜作物上,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茄子、菜豆、青椒、倭瓜等,其次还为害冬瓜、豌豆、莴笋等。在调查中发现,粉虱往往在叶背有毛刺的植物上,寄生数量大,为害严  相似文献   

13.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4.
柑桔新害虫——高氏瘤粉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氏瘤粉虱AleurotubercutustakahashiDavidetSubramaniam是福建福州郊区桔园新发现的一种小型刺吸性害虫。国外在印度最早发现,并于1976年被鉴定命名。本文通过该虫在替换寄主茉莉花上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作了初步探讨。高氏瘤粉虱在福州年发生约8-9代,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柑桔和茉莉叶片,在28±1℃条件下,世代历期为26-31天。以高龄若虫或拟蛹越冬。其寄生性天敌有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恩蚜小蜂(Encarsiasp.)等,寄生率为7.07-17.84%。  相似文献   

15.
罗晨  向玉勇  郭晓军  张帆  张芝利 《生态学报》2007,27(3):1035-104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在我国北方常混合发生,为了解两种粉虱所造成的危害和自身种群的增长变化,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7±1)℃条件下研究了两种粉虱在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泗棉3号)、黄瓜Cucumis sativas L.(北京202)、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北京七叶茄)和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佳粉十号)上各虫态大小、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平均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温室粉虱的1,2龄若虫的体长和体宽均显著大于烟粉虱,3龄以后两种粉虱的体型则变异较大。两种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在黄瓜、茄子和番茄上,温室粉虱的发育历期(19.7、19.4、20.8d)显著长于烟粉虱(17.3、17.6、18.3d)。在黄瓜和番茄上,烟粉虱的平均寿命(31.2、32.1)显著长于温室粉虱的平均寿命(26、24.9d);在棉花、黄瓜和番茄上,烟粉虱的单雌产卵量(122.2、220.2、266.5粒)显著高于温室粉虱(97.1、186.6、197.1粒)。烟粉虱在棉花、黄瓜、茄子和番茄上的总存活率分别为67.9%、77.8%、67.8%和59.0%,温室粉虱依次为62.2%、67.2%、64.4%和66.1%。综合比较4种寄主植物,烟粉虱比温室粉虱具有个体发育时间短、种群繁殖速度快、生殖竞争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长兴岛桔粉虱生活史及习性、自然种群生命表资料以及大田种群动态,并研究了杀虫剂对桔粉虱的影响。桔粉虱在长兴岛一年发生3代,以Ⅳ龄若虫越冬。各虫态中卵及Ⅳ龄若虫死亡率最高,Ⅱ龄若虫较低,每年3代中以第2代死亡率最高。桔粉虱存活率曲线属威布尔模型的第Ⅲ型。大田种群动态资料以种群年龄结构为特征反映了粉虱的田间数量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对防护林女贞树上的粉虱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并将粉虱作为江原钝绥螨的交替饲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于卫卫  杨文晏  杜予州  李伟东 《昆虫学报》2013,56(11):1324-1334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在海南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对海南地区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和rDNA-ITS1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mtDNA-COI和rDNA-ITS1的序列比较发现, 海南16个县市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序列基本一致, 只有文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种群的序列发生变异, 在476 bp位点的碱基C突变为碱基T。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rDNA-ITS1序列也无差异。基于mtDNA COI序列的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已传入我国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研究还发现海南的螺旋粉虱种群与台湾的种群遗传距离最近, 表明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可能由台湾传入的。基于mtDNA-COI和rDNA-ITS1序列构建的不同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粉虱科分为复孔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和粉虱亚科(Aleyrodinae), 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模拟寒潮、越冬大棚内虫量观察,以及冬后田间调查,研究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状况。结果表明,在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72 h内各虫态烟粉虱均不会造成急性致死,在-2℃的环境温度下,1 h内低龄若虫开始死亡,24 h后高龄若虫开始死亡,6 h后卵全部死亡。在-4℃的环境温度下,6 h后烟粉虱所有虫态均全部死亡。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成虫在-2.5℃的寒潮下全部死亡,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可以安全越冬。研究认为,在江苏地区,烟粉虱可以在日光温室或双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苏南部分地区可以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葡萄穴粉虱是近年来入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粉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粉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稻粉虱生物学及其寄生性天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稻粉虱Aleuruegbotus indicus David et Subramaniam是近年来在福建水稻上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国内六十年以来曾有简要记载,但迄无详细报道。国外在印度最早发现,并于1976年被鉴定命名。本通过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对稻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初步探讨了稻粉虱的形态特征和发育变态。同时对稻粉虱的寄生性天敌怍了初步考查;首次报道了稻粉虱的三种重要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